摘要:从徽班进京,到京剧形成和发展的二百余年,始终没离开前门、琉璃厂、椿树这一带,而且一直以琉璃厂厂甸为中心,因此,要了解京剧不能不逛琉璃厂、而逛琉璃厂不逛京剧艺术家的故居总觉得缺点什么。逛完厂甸的书店、古玩字画店,最好再逛一逛附近的名人故居和古迹,那会让我们觉得和古人是那么近,和历史是那么近。

厂甸原为明、清琉璃窑前一片空地。民国六年此地建成海王村公园,过去每年正月初一到十六在这里就搭棚列肆,张灯结采,锣鼓喧天,成为一个 “逛厂甸”的集市,厂甸由此热闹非凡。厂甸的庙会始于清乾隆年间,庙会期间,海王村内的热闹自不必说,其东侧的吕祖祠也香火极盛,善男信女道士云集。火神庙则是珠宝商贩集中地,文昌阁、土地祠又是书籍集中地,道路两边都是买卖。解放后厂甸的庙会仍一直举行到上世纪60年代初期,依然红火热闹,后来不幸夭折,一下子偃旗息鼓37年。北京市政府于2001年为迎合北京城人的怀旧情结,恢复了厂甸庙会

。厂甸庙会与南京夫子庙、上海城隍庙、成都青羊宫并称为中国四大庙会。

小编今天就给您说说厂甸前世今生的那些事。

解放以后,春节逛厂甸就成了北京人一大乐子。红男绿女、人山人海,呈现一片老北京过大年的欢腾气象,这便是几十年前厂甸的写真。据1963年的春节厂甸统计,货摊有756个,游人多达400万人次,那年逛厂甸的人相当于全市人口的3/5。这可不是瞎编的,确实有史料为证。2001年,厂甸庙会在消失多年之后重又成为人们春节的好去处,并成为京城唯一不收门票的开放式庙会。2006年5月20日,厂甸庙会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一、厂甸庙会独具特色

五十、六十年代的厂甸庙会是北京市的汉族民俗及民间宗教信仰活动。在老京城的众多庙会中,惟有厂甸的庙会,不以庙为名,每年正月初一至初五这个时间段举行,规模最大、京味最浓、最闻名遐迩和脍炙人口的。

厂甸庙会所依托的是位于北京市原宣武区南新华街一带的火神庙、吕祖祠和土地祠三座小庙,现在这三座庙都已改作他用或被拆除了。全盛时的厂甸庙会北起和平门,南抵梁家园,西到南北柳巷,东至延寿寺街,整个庙会的核心是位于海王邨公园(今中国书店)。因为临近书肆密集的琉璃厂,厂甸庙会的文化气息非常浓郁,又很多经营书籍古玩、字画文具的摊商,这也是厂甸庙会所独具的特色。

二、庙会是风味小吃的大聚会

最有厂甸特色的还是那一串串长约五尺的插着彩色小纸旗的大糖葫芦。它新鲜、奇特,为其它城市所罕见,既是春节期间儿童们的玩具,又是可吃的食品。这长长的糖葫芦,把美好愿望、幸福的期盼、家庭的和睦和各种祝福串在一起,它红艳、它冰莹、它圆润,它甜、它酸……。不买一串大糖葫芦儿就不算逛厂甸。

大糖葫芦

色香味形具全的艾窝窝、驴打滚、豌豆黄、年糕、灌肠-----,还有茶汤、面茶、油茶,不懂的还真分不清。京味十足的大糖葫芦看着到比吃着香。中的、西的,土的、洋的,叫的出名的,叫不出名的,那小吃可多了去了。到处是热气腾腾透着新年的喜气,到处是花花绿绿看着吉祥。

京味十足的小吃

新年是全民的节日,更使小朋友们早早盼望。空竹抖的嗡嗡响、飞旋的陀螺也挺棒、嘎啦嘎啦的风车鼓着清风,五彩缤纷的风筝看的人豁亮。还有泥人、面人、脸谱、戏出、棕人、毛猴、竹蛇羽蝶、竹木刀枪、绢花纸花、布娃娃、布老虎、中国结,特别的亮点,雄鸡报晓,鸡妈妈带着鸡宝宝。早看花了眼,不知那个好,恨不得全都往家抱。

三、厂甸的最大特点是琉璃厂文化街

厂甸的最大特点是书,因而庙会上的书摊也就占了较大比例。要说规模最大的还是在中国书店院内,就是老厂甸那儿。院内摆满了书,精装的、平装的,品类繁多,而且都可以打七折。书架前站满了人,特别是看书的老人特有琉璃厂的味道。

1927年,琉璃厂被一分为二,东琉璃厂以古玩业为主,西琉璃厂以旧书业为主。如今的琉璃厂文化街店铺大多是1978年以后重建的。琉璃厂文化街主要标志就是大量书肆的出现,古玩字画铺面超过图书,这里的的书店至今还是京城较大和最集中的。从单体上讲它与图书大厦和王府井书店不能同日而语,但要说文、史、哲、艺术图书那可毫不逊色。当时名家大作。比如任伯年、吴昌硕、齐白石、徐悲鸿、刘海粟、潘天寿、傅抱石、钱松岩、李可染、李苦禅、吴作人、黄胄等等都是耳熟能详的。中华书局、邃雅斋则成立于民国期间。鲁迅、郑振铎、张伯驹、朱自清、邓拓、老舍、张大千、陈半丁等大批名家都是这里的常客。

名家字画

古玩店

四、名胜古迹“逛”字当头

逛厂甸就在一个“逛”字,它要求时间宽裕一点,精神放松一点,轻闲自由一点。逛完厂甸的书店、古玩字画店,最好再逛一逛附近的名人故居和古迹,那会让我们觉得和古人是那么近,和历史是那么近。

蜀女界伟人秦良玉驻兵遗址

棉花胡同上七条有四川女杰秦良玉练兵处(四川会馆)。四川营胡同和棉花胡同就是当年秦良玉京城驻兵的地方。人们对于这位爱国女英雄的怀念。北京的四川营、棉花胡同的地名一直沿用至今

朱彝尊故居是海柏胡同的古藤书屋,他在此撰写刻印了《日下旧闻》一书,为北京留下了珍贵的地方文献,他从此迁出后,被在京为官的温汝适等购买改为顺德会馆,现为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

20世纪初,在原琉璃厂遗址上修建了五城学堂、电话局和优级师范学堂(后改称北京师范大学),20年代鲁迅曾在师范大学风雨操场发表演说。如今琉璃厂一带的地名如沙土园、西北园、东南园、八角琉璃井等名称都是历史的印记。

王士禛纪念馆

在这一带住的名人有著名诗人王士禛(渔洋)的故居在西太平巷、训诂及金石学的清代大学者孙星衍住在万源夹道;清末爱国诗人黄遵宪曾住香炉营头条的嘉应会馆;史学家赵翼住在椿树三条;孔尚任的故居在海柏胡同;林白水故居在棉花头条;邵飘萍故居在魏染胡同。以及李渔、翁方纲、钱大昕、罗聘、李文藻、洪亮吉、梁梦龙等等,可惜有的名人故居已经被拆除,使文化出现了断层。

五、京剧摇篮

余三胜

余三胜与其子余紫云的故居在石头胡同61号,余三胜系汉调著名老生,进京后搭徽班演出,对京剧的形成可谓功勋着著。他与程长庚、张二奎被并称为“老生三杰”。到了民国时期当年秦良玉屯田的这片棉花地里云集了十数位梨园英杰。

京剧艺术家马连良

棉花下三条1号住着著名京剧艺术家马连良。棉花五条7号为著名京剧艺术家叶盛兰住所。棉花上六条6号有著名的京剧艺术家赵桐珊。棉花下六条11号寓居过著名鼓师赓今群。棉花上七条1号是四川会馆,也是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裘盛戎故宅。棉花下七条1号曾是李少春宅院,15号住着京剧艺术家金少山,17号是中国戏法艺术家"快手刘"的宅院。八条1号曾有京剧艺术家马福禄,6号住着评书艺术家连阔如。九条6号是京韵大鼓艺术家刘宝全的故宅……如此多的京味艺术家聚集于此,可真是叹为观止呀,小小的棉花片竟是京城京味最浓的地方。

评书艺术家连阔如

京韵大鼓艺术家刘宝全

富连成、牛子厚、叶春善

说起京剧不能忘记培养人才的牛子厚、沈家、叶春善、萧长华、苏雨卿、宋起山、唐宗成等。科班先后培养出喜、连、富、盛、世、元、韵七科学生,20世纪最优秀的京剧艺术家几乎都出自这一科班。叶春善故居在海柏胡同15、17号。萧长华故居在西草厂胡同88号。

1904年正月初一,由吉林富商牛子厚出资,叶春善运作的“喜连升”科班在西南园成立,辛亥革命后,牛氏破产,科班转给北京安定门外外馆沈家。1912年更名“富连成”,1921年迁至虎坊桥东侧路南,科班始终在琉璃厂一带,演出也在大栅栏的广和楼、广德楼及香厂路西口的新世界舞台。

从徽班进京,到京剧形成和发展的二百余年,始终没离开前门、琉璃厂、椿树这一带,而且一直以琉璃厂厂甸为中心,因此,要了解京剧不能不逛琉璃厂、而逛琉璃厂不逛京剧艺术家的故居总觉得缺点什么。

这就是厂甸的魅力,几天几夜说不完,十天八天逛不全,总不免挂一漏万,总不免多少未知要探。书是纸上的历史,实地逛一逛更能感受真实的历史。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