崭新视觉《华山八字学》(2)

引章:简化与普及之路

八字学属于传统周易数术文化中,一个重要的分支理论。纵观历史,它虽然够不上是中国最古老的算命方式,但一定是中国最多人认知的一种算命方式,这个被古代易者称为“四柱”的学问,有着丰富的历史底蕴与实用价值,古代易学者们一直在努力探求,希望透过某时点的八字特征信息,配合周易阴阳五行的分析原理,对这个时点内诞生启始之物质,他们的未来轨迹以及方方面面,作出准确预见的有效理论,古代的传统八字学,正是基于这个目的而产生。千百年来经过历朝历代的千锤百炼,传统八字学体系日趋完善,逐渐成为民俗文化中的一个组成部分,以至于现在成为中华传统文化散播的一颗种子,影响力遍布于日本、韩国、东南亚各国,以及全世界华人聚居之地。现代不少人们,把这种命理学视为是一种封建迷信的残留,无论是舆论或观念,都把它踩得几乎一无是处;但也有很多人相信它的实际功用,不断地去探索考究。于我多年来的深入体会、客观研究实践后的观点,则更多倾向于后者。我认为,传统八字学是咱们华夏祖先人文智慧的结晶,同时它也是传统文化的一项珍贵遗产,只要理论精通方法得当、运用层面适宜的话,它的实用效果将会非常突出,其内涵反映了一个人的各种禀赋、人生轨迹与个性基因等等众多信息,对人生规划与进取路向、决策、社交、环境选择等等各个方面,都具有较强的参考指导价值。可以说它的积极意义,并不亚于西方科学家们研究的人体基因学。所以我们更应该以科学客观的态度,去认知、去发掘、去筛选提取这项古人发明创造的学术,让它重新焕发出钻石般的价值光芒,而不是让它明珠暗投地一直沉沦下去,乃至在时光中湮没。

诚然,八字学说在当今社会上,一直无法引起民众的普遍重视,难获得社会舆论对其价值的认知认可,更难以普及大众。造成这种尴尬现状的原因复杂,但作为一个资深的易学者,我觉得更应该从八字学的哲学观与理论本身去反思。我认为,传统八字术数文化走到现在,要实现真正的价值重现,八字学自身首先要摆脱“宿命论”的缚束,这个根深蒂固的所谓行内主流观点,既立论错误又有违于真实,而且是妨碍其学术解放的最大毒瘤。古今几乎所有八字学说的理论方向,有意无意都在引导人们相信“生死有命富贵在天”的定数论,在命理师眼里,一个人的富贵贫贱、三六九等、靠啥谋生、啥时结婚、爱人是谁、几个孩子、寿数几何......似乎生命中所有一切际遇,在婴儿出生的刹那间,早就由其八字注定好宿命了。在“人生如电影”的定格假设下,古今八字学界的研究不断向定数理论倾斜,导致产生了诸如丞相命、富翁命、和尚命、乞丐命等等很多无稽理论,八字学者们都向往掌握精细到点的人事分析理论,作为学术成果的追求目标,全然不考虑八字信息映射到真实人生的概数与变数。错误立论的直接结果,就是理论应用的准确率与稳定性欠奉,例如民国名学者林庚白在其撰写的《人鉴》里,就铁口直断很多在世名人未来将陨于某某年,现在这些当时名人都已经百年归老,一切事实尘埃落定之后,回头总结其言的整体准确率之低,简直惨不忍睹。更有些八字理论,奇葩到宣称可以精算人一生总共会吃几口饭、具体赚多少钱,曾经一个就朋友神经兮兮地跟我讲:“听某大师讲座,原来一个人吃多少穿多少是有定数的,为了别那么快消耗完定额,看来平常我得尽量少吃点”,忒搞笑。还记得多年前有个同行自称辛苦寻道后学到个绝招,就是能根据八字算出这人一生总共挣多少钱,精确到个位数!最近几年不见他发声了,估计他之前跟别人算的资产总额已经全部超标,可能忘记算通胀了吧。

人生只不过是走在早被预设好的固定道路上,所以一个人的八字,就等同于这个人的人生?事实上真不是这样,我做过一个粗略统计,根据最近全国性人口普查数据,摘取30-49岁年龄段的总人数约为44550万人,按一天有12个命理格局推算,那么20年包括了87600个不同八字,这样就得出结论了,仅仅在中国大陆范围内,拥有完全相同八字信息的人数是约5000人!也就是说,全中国每5000人拥有一个完全相同的八字,全世界拥有相同八字的人口数量就更庞大,难道他们的工作、爱人、孩子、结婚时间、寿数等等都会一样?就连同时同地同父母出生的双胞胎,他们的人生都绝不会雷同,更何况芸芸五千众生呢。那么命理大师若根据你的八字,铁口直算你未来将会在哪个单位工作、爱人长什么模样、哪年哪月结婚等等,这些会靠谱吗?我们可以做一个很简单的实验,将古代近代任何一位名人的八字数据,转换成现代时间,那么正活在世上与名人八字完全一致的这5000人,是不是都正在完全克隆着名人的人生啊?只要用脑子想想都知道不可能。八字信息的确可以带给人生很多规律性启示,有助于人生正确选择与发掘自我优势,但真实的人生它不是八字的镜像,人生更不是固定不变的,学术定位上若不端正观念,八字学永远难登大雅之堂。

其次,必须剔除八字理论过于繁多复杂的弊端。经过千余年的历史沉积,传统八字学从无到有、从有到百花齐放,其学术内容也变得越来越复杂,得出一个简单结论,往往都需要长篇大论一番。相信很多求学者都有这样一种感概:很想知道自己的命运轨迹,了解自己的命运趋势,但苦在一直学不会。不少人还未真正进入分析角色,就已经困在理论里头被搞得晕头转向。至简之说因为内涵太丰富,所以只能算是一种哲学,就好象“阴阳”二字,它的意义涵盖宇宙万变,当然也包含了计算机的运算原理,但其实从周易阴阳理论到计算机的“二进制”,两者还有很大一段的思维距离,不然为什么周易理论是中国人发明的,发明计算机的却是外国人,这就是哲学与科学实践的区别。同样道理,当一门理论变得异常繁复的时候,它带给人的实用效能,实际上也在同步下降,能跨过复杂理论这堵深墙的人越少,自然越少人懂得它的实用价值,古人的理论体系精华荟萃不在话下,却在不知不觉中,延误着这项传统文化的大众认知,无法普及实用,让更多的人亲身感受到它的实用性,缺乏证明事实的群体效应,宏扬易学就变成一句空话,再加上众多怪力乱神不断从中搅浑,八字学受到社会的忽视与冷遇,就变得很正常了。

这绝不是一个好现象,我认为一种文化要具备生命力,哲学纲领必须客观正路,系统理论必须简明扼要,在正知正见的引导下,通过深入浅出的文字表达,让更多人对它产生兴趣、并切实地掌握这门理论技术,参与实践验证,才可以争取到更多的接受、认同与支持。传统四柱文化今天遇到的困惑,与同样历史悠久的古筮文化有很多相似之处,现代人之所以对它们存在偏见或不重视,并不是它们不具备真实内涵,我感觉,关键是缺少正确的价值再现方法,只要找到将这些传统文化精简实用的规律,令古筮、四柱文化真正普及大众,重塑周易传统文化价值观之路不是难事。对于寻找规律方法,我自信我有着异乎寻常的禀赋,我的性格使我无论做什么事,都非常重视“方法”二字。记得在童年读初中时候的一次智商测试,我的取巧方法,曾差点儿令测试机构误以为我是个天才。那时候有个高校研究团队到我们班级搞智商测试,给每人发一张卷子,卷子上印着若干行符号,每行内的符号数量多种类也多,估计有十几种,而且各种符号之间非常类似,彼此之间只有很细微的区别。测试者在黑板上画了其中四种符号,要求我们在限定时间之内,在第一行符号中勾出指定符号;完成后又在黑板画出另外四种符号,同样要求限时在第二行之内勾出指定符号。而我似乎是个天生不喜欢循规蹈矩的人(这跟我命格中五行缺木有直接关系),开始的时候,我也是想同时记住四种符号,然后在卷子上一起寻找,但只找了数个符号脑子里就一片混乱,我当时就感觉这样下去一定不行,速度慢差错率高,于是我立即改变方法,只紧紧记住其中的一个符号,然后在那一行里专门扫描这个符号,完成后再记下一个符号,又专门扫描那个符号......这个急中求变法效果非常棒,既快捷又准确,我每次完成后都可以休闲地望着身旁的同学们,在抬头又低头地忙碌着,过后测试者还专门过问我是哪儿地方的人,估计取巧下的智商“成绩”超厉害。打那时候起,我更坚信好方法可以彻底改变效率,而我的这个禀赋,在开始研究古筮经典的时候,再次派上用场,九十年代初我翻阅《增删卜易》的时候,我只学了几章,就发现无法跟上作者的思维跨度,越看越不明白,于是我停了下来不再按顺序阅读,仔细分析此书的写作风格后,我发现作者的易学思想精华,大多数竟是藏在卦例评注之内的,我随即改变阅读方式,每章都只抓住卦例评注重点学习,套路先自己总结,之后才去浏览理论,然后不断实践验证。方法改良带来意外的质变,我在众多古例中,不断总结出简便实用的妙招,真如满地黄金一般,自此我的六爻水平开始突飞猛进,一发不可收拾。现在回过头来才明白,原来名家高手实战思路,才是《增删卜易》中最珍贵的知识财富。2006年我开始尝试将“方法论”升华,撰写古筮普及书籍《古筮真诠》,以求让更多人能通过自学掌握六爻技能为写作目标,真正让古筮文化普及大众。当时有个相熟的易者,嘲笑我此举是在痴人做梦,因为他自己就是学了十多年都不见成效的活标本。然而,现在他居然真的通过这本书,掌握六爻并给他带来了喜悦与快乐,相信不少读过这本书的易学者们,或多或少都会身同感受,经历了十年磨一剑的艰辛,周易古筮文化普及之作最终获得巨大成功。

期待将传统四柱理论应有的价值魅力,充分展现在普罗大众面前,让大家一看就明白一学就会用,一用就收到显著实效,这是我心中另一个盼望。为了实现这个目标,多年前我就开始反复研究传统八字的理论特点,虽然感情上,我很希望倚靠在古人八字理论上深入专研,可要普及就必须精简理论,好让表达变得简单易懂,要言之成理就必须具备鲜明的逻辑性,知识才能更好吸收。但传统四柱学各项纲要的价值中枢,很多已构成复杂系统,而且彼此架构松散难形成整体逻辑链,从纯粹的理论入手,我一直都找不到速成的窍门,于是我只能“倚葫芦画瓢”照搬研究《增删卜易》的方法,尽量多去专研八字古典上记载的案例与注解,自己理解自己领悟自己总结规律,以这种方式研究一直持续了好几年。可能是“念念不忘必有回响”的缘故,直到某年冬天,一个远在内蒙古的朋友,专门介绍了一位全真华山派的道长给我认识,该道长据说智慧深邃(他不懂周易术数),我们第一次碰面就一见如故,他竟旁若无人地拉着我聊家常,或许是受道长气场的影响,又或许是自己厚积薄发,这次见面突然启发了我对八字学的大量灵感,一套古今未有的崭新八字学雏形就此诞生。它出现的时刻非常及时,既极大丰富了本人易技的综合应用能力,左手八字右手六爻的易学“组合拳”超高效率,使我在应对高端市场需求上相当得心应手,其理论自身又非常精炼且极具逻辑性,正是我多年来苦苦寻觅未果又最需要的八字体系,也让我努力实现普及八字学成为可能,真乃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

这套八字学体系,就是我现在要撰写的“华山八字”学。特别对于很多传统八字学的读者来讲,我首先得善意提醒大家,华山八字学的某些术数定义,和传统八字的定位完全不一样。其中最明显的不同包括有以下几点:

(一)传统八字将被日干相克的异性天干定义为“正财”,被日干相克的同性天干定义为“偏财”。而华山八字恰好相反,被日干相克的异性天干定义为“偏财”,被日干相克的同性天干定义为“正财”。例如一个丙火命人,庚金在传统八字体系被定义为“偏财”,但在华山八字体系则被定义为“正财”。

(二)传统八字运用的是“五行生克”原则,而且天干与地支可以混合作用。而华山八字运用的则是对位“十神生克”原则,天干地支之间作用有明确界限。例如在传统八字正财可以克正印,偏财也可以克正印,统称“财坏印”;而华山八字规定只有偏财可以克正印,只构成“偏财坏印”十神格局。

(三)传统八字对地支的十神定义,延用了天干的十神定义规则;而华山八字对地支的十神定义,则根据六十甲子配对原则,可配对为正类、不可配对为偏类。例如丙火命人,寅木在传统八字体系被定义为“枭神”,但在华山八字体系则被定义为“正印”。

(四)传统八字的五行分布计算,包含了地支藏干的五行。而华山八字的“五行比例”概念,则只统计天干及地支八个元素的五行,而且大幅度提升了“五行比例”分析在体系中的重要地位。

(五)传统八字非常重视地支藏干的作用,定格局及用神喜忌为理论核心。而华山八字将则更重视天干地支的直观分析,藏干数据一般只作为人的潜能启示或细节备胎信息,理论地位被大幅降低。

(六)传统八字的“用神”概念,泛指的是平衡八字五行及整体的最关键点。而华山八字的“用神”概念,更雷同于六爻学中的用神概念,泛指为达到某特定人事分析目的,而锁定的代表信息。华山八字也存在类似于传统八字“用神“概念”的知识点,但称之为(万能)“药引”,多用于改善与化解层面用途。

还有原局、大运、流年、小运分析原则等等的细致差别,将在以后各章再予详细论述。为什么我一开始就向读者们特别指出来,因为正在写的这套华山八字学,它并不是现在才刚刚冒出来的新鲜学说,之前已经历了长达十几年的市场验证,最开始是我一个人在验证,我据此展开师徒内部教学之后,切实参与实战检验的相关人数,实际上被放大了好几百倍,再加上明里暗里的蝴蝶效应,学习华山八字并参与实践的人数就更多。所以我对怎样条件下学习才最有效率,拥有着丰富经验。经过长期观察我发现,原先对八字学没有任何理论基础,对任何概念都如同一张白纸的学习者,学习华山八字的效率是最快最高的,一般快者三个月慢则半年,学习者就初步具备术数分析判断的能力。其实任何周易术数学问的进修上都这样,特别在入门阶段只要专一不学杂,或多或少都会有所进步,只不过我所研究的六爻、八字、风水理论,都特别注重快速高效,进步的幅度会比别家学说更快更大。专一学习“野鹤六爻”者,只要半年到一年时间就能正确入门,而专一学习“华山八字”则需要的时间或更短,一般只需三到六个月左右,就可以部分掌握并初步应用,对比于古今实用周易理论的学习效率,特别讲究方法论的“华鹤易学”体系已经算是相当快了。但我也发现,个别本身带有其他八字学理论基础的学习者,学习华山八字的效率一般,不是进步较慢就是学习效果不如理想,原因有两方面:一方面主观意识上的不接受,一旦碰到与自己原先理论基础相抵触的教学,首先感情上就不认可(或批判式接受),有些脾气较急躁的已经开始骂娘,,求学欲望早就被自己的拒绝态度给关闭了,想真正有收获自然难于登天。第二方面体现在客观学习上,没办法(或舍不得)放下过去建立的理论框架,分析起来难免总要各种理论对比一番,反而把自己的分析方向给搞晕了。我视每一位读者,都是我跨越时空的挚友,所以我提前忠告亲爱的读者朋友们,面对这一套崭新思维角度的华山八字学,如果不能保持客观对待、虚心接受、专一学习的正确心态,那么请不要浪费您的宝贵时间了。一直以来都有很多易学者请教我:“古筮经典《增删卜易》产生几百年来,阅读者研究者何止千千万万,为什么偏偏唯独你,能从书中发掘出那么多超实用的创意套路”?我回应:“我的态度决定了我的收获,再好的学问书,如果对作者及其理论没有建立信任与互信,缺乏正确的学习态度,那么别说其精髓,恐怕连其皮毛也得不到”,我跟大伙说,对待这套华山八字学也一样。本书计划分概念篇、应用篇、考究篇三部分展开论述,以带领“零基础”易学爱好者快速入门为目标,让一般人通过看书自学,即能切实掌握这项传统数术,认识自己的禀赋,了解自己的人生轨迹,切实做到趋利避害利己利人,创造自我及他人更美好的人生。通过这部原创作品,也让大众充分领略四柱传统文化的实用价值,使更多人对传统四柱文化产生兴趣。若能达到这些目的,就算是这本书的价值体现了。

原创声明:此文属朱辰彬原创作品,转载请注明作者及出处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