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因为官府的“危房倒塌”影响了大家的情绪,所以苏轼就想办法无论如何都要修葺这个“危房”。尽管如此,苏轼还是怀着忐忑的心情在苏州做了三年的通判,但官府的屋宇还是没有得到修缮。

熙宁四年,苏轼被调往杭州上任。虽然杭州被称为“人间天堂”,但苏轼似乎没有很高兴,也不喜欢上班。因为当时州衙的屋宇已经成了危房,破败不堪。在五代十国时期,杭州是吴越国的都城,曾经繁华无比。但后来宋朝接替了整个江山之后,官府既无力修复也不忍心拆悔。

尽管如此,苏轼还是怀着忐忑的心情在苏州做了三年的通判,但官府的屋宇还是没有得到修缮。又过了十几年,苏轼升官后,成为杭州的一把手之后,再次回到这里,发现还是老样子。到了下雨天,他们都不敢上大厅的大堂上待着,因为漏水。

后来这年的六月,这座危房终于出事了,一处倒塌,砸伤了衙门两名小吏。八月,角楼也倒塌了,压死了角楼旁的一家四口,其中还有一名孕妇。从此以后,谁进官府都是万分小心。因为官府的“危房倒塌”影响了大家的情绪,所以苏轼就想办法无论如何都要修葺这个“危房”。

但是宋朝政府十分奇怪,他们虽然有十分好的官员政策福利,但是却对房屋修补抠门得很,甚至连这个预算都没有计算在里面。如果地方官府想要修补官府房屋,就必须要上报朝廷,然后经过一系列的批准审核。但是在宋真宗时期,朝廷早就下令不得私自修葺官府府邸。

苏轼也是个聪明人,他深知这一点。所以他假借僧家的度牒来向朝廷请求拨款。第一次是竹篮打水一场空,朝廷没有同意。但是苏轼没有放弃,第二年,他又向朝廷请求度牒拨款。这次虽然同意了,但朝廷只给了少数的一部分,只能草草的修葺。

后来,知州薛映被人告发私俢官府,被贬职降薪。汝州知州在春荒时节也被人弹劾说私俢官府,受到了降职处分。大宋朝廷对地方官府修葺之事管得很严,慢慢便形成了“官不修衙”的风气惯例,这种现象一直延续到明清时期。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