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直通号称百万奖金,赞助的厂商是腾讯。

讲道理,腾讯财大气粗,一百万不在话下;带上这次比赛的投入转播赞助费用,人家大概也未必抬抬眉毛。

但是,百万直通商业比赛的一个基本问题,还是得问一下:

腾讯图什么?

大家也都看见了,这次比赛,赞助厂商不少,比赛挡板商标围一圈,但是不仔细观察的话,还未必看得出这次比赛的大头是腾讯。

反过来说,以往并不太出现的CTTA中国乒协的标志倒是频频出现,看的出来,起码这次比赛,有意开始把中国乒协当作一个商业品牌打造了。这未尝不可,即便是NBA,其实名头上说也是协会:“国家职业篮球协会”嘛。

但是考虑到以前的历史,任何请得到国家队诸位大牌出山的比赛,钱这块一定是少不了的。乒乓球有热度,值得一定投资,但是这种动辄七八位数往下扔的买卖,总要问一句图什么。

腾讯似乎是不图钱:起码这次比赛来说,腾讯连着挡板上的红双喜和地胶上的康师傅们,显然不是来挣钱的,当然以这些位的体量也不止着这一次比赛推广。推而广之说的,其实大部分经常在乒乓球这块露面的投资厂商,其实大都不是为了挣钱。

从商业回报这块来说,乒乓球几乎是无钱可赚。这么说的道理很简单:想想历年的乒超联赛冠名赞助,只听说过球队和联赛找不到赞助商的,从未听说过几家抢着投钱的。联赛冠名饥不择食,连天津权健都照单全收——要知道,体育比赛一般追求形象正面健康的赞助商,权健的话,也就是明面儿上有些关系而已。

从长远来说,刘国梁这次回来当乒协主席,其实只需要解决一个问题。这个问题不是如何让中国乒协赚到钱,而是如何让和平合作的企业,长期的赚到钱。

现在的乒超赞助模式,明面上说是企业联合俱乐部,打造形象,实际上说,更接近于地方企业为了和省体委的关系变相做冤大头为国家队的球员发工资(这么说听着有些夸张,但是大概并不失实)。这种关系当然算不上稳固,从赞助商的角度来说功夫在诗外,而且根本不想要什么回报,也就造成了为什么乒超年年赞助商找不到,工资拖欠都不是新闻了。

一般来说,这种运作模式需要开始的时候不能马上追求回报,低调一点,放长线钓大鱼,建立长期形象,追求能稳定长期运作的模式……好像听着有点像海对面某个新开的联赛。

有了长期稳定的商业模式,才能可靠的养活运动员。企业靠弦外之音来砸钱给队员出本来不该自己出的工资,这种模式一旦时间线拉长变化因素太多太不稳定。现如今生活比以前好,年轻人一定要从事职业体育的原因要少一些,有个稳定的产业才是长久之计。

十二人直通赛的非商业问题,其实反倒稍微迂回一点。

这次比赛的目标明确:先打两个世锦赛名额出来再说。

但是不知道各位是否记得,这已经是第几个版本的“世乒赛选拔规则”了?

刘国梁还在国家队坐教练位置的时候,就是地表最强的直通赛;后来刘教练变成刘副主席,乒协一纸文书弄了一个积分为主的选拔制度,规则复杂到没人记得住(而且大家也大概都知道这规则估计不会长命),现在还想的起来的,也就是那条“输了外战别的下一站没资格”的规则了。

然后再到现在,又恢复了地表最强十二人战。

随着选拔规则的变化,又伴随了大量教练班子的变化。到了现在这波,大概有些队员到现在已经被两三个不止的教练带过了。这其中,延续性比价好的,大概也就只有王皓带樊振东这块:吴指导带的时候早有计划,后来接过来顺理成章,这几次也没受太大变化。

只是其他人的延续性就未必有这么利索了。

教练队员的关系,尤其在中国队,大概和别处我品着还有些区别:正因为教练和运动员的水平都极高,所以反倒教练的绝对水平或许没有那么重要。反而教练和运动员的信赖和默契关系,极其重要,可能超过双方的绝对水平。

教练指导球员,总有个信赖的过程:当年吴指导带马琳王皓,李隼带张怡宁李晓霞,甚至后来木子,教练说跳悬崖都不眨眼照做的师徒关系是很少的,但是也往往只有这种关系才能最大程度的发挥双方的能力。

这种信赖需要时间建立。现在的制度虽然号称是双向选择,但是在2019年现在这个时间点上,一队教练员和手下队员的合作的关系大部分都不太长。而现在离世锦赛只有50天左右的时间,这种教练班子和队员的关系会产生什么样的化学反应,只能到世锦赛再看了。

相比以往周期来说,这几年国家队的结构变化和人员调整确实有点太过频繁了:以往在世锦赛之前的时间点上,队伍其实已经进入了相当稳定的状态。封闭训练的计划,一年比赛状态的调整,甚至世锦赛大概的人选范围,往往都在比较稳定的局面。

今年的情况,很难说是如此。

以往来说,拿世锦赛冠军可能更多的是一种按部就班,考研执行力的项目;今年来说,可能比之前任何一年都更要依仗姑娘小伙子们的勇气了。

版权声明

乒乓11分所有文章均为原创,

版权归乒乓11分所有。

如希望转载,请事前联系我们:

除了不定期推送独家原创文章,我们还不定期奉送独家比赛信息和八卦信息哦: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