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的受教阵痛

影响了一代人的教育理念

表姐的女儿两岁了,我经常到她家玩,看着她养育女儿时的情景,难免想起自己还是孩子的时候。

其中,在我表姐口中,最深刻的一句话就是:“我们小时候最讨厌父母对我们做什么,我们就不要再对我们的孩子这样做了”。

我想,这才是几代人真正的代沟吧。

我和我表姐年纪相差几年,父母也都是那趟人,思想也总是一致的。

无论是求学阶段遇上什么困难,长大后感情遇到什么挫折,职场中遇到什么小人难事,和父母诉苦,他们说的总是“我当年……当时的情况比你苦一百倍,我们都熬过来了,现在这趟人就是矜贵balabala……”

对啊,和那个食不果腹三餐不继的年代中的人相比,我们这些“苦”根本就不值一提。然而,我们都在矫情?

我想真正的代沟不是你问你爸觉得《菊花台》怎样他想了想说没听过,而是,他们认为自己当年受了什么苦你也能承受;而新一代的父母则认为,自己当年受过什么苦,就不要再让孩子承受了。

央视纪录片《00后》记录了一些孩子十年的成长过程,最初只是想窥探孩子间的相处方式、成长过程,没想到牵扯出的却是新一代人的教育观念。这已经大大超过了拍摄该片的本意。

十年的跟拍,《00后》导演张同道得出一个结论:传统教育的阵痛改变了00后父母。

张同道说:我们本来以为孩子是个泥巴,我们怎么捏孩子就是什么样。但实际上,孩子在父母的强力下被迫改变,当他一强大后,又回去了。

这就不难理解为什么80、90后父母为什么会不再用“小时候”那套教育自己的孩子,甚至不想让长辈照看孩子了。

这才是教育观念的进步,这才更符合人性,这才是真正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传统=正确?

谁把孩子推进火坑的?

中国人一向重视孝道和传统,可传承下来的东西就一定是好的吗?

一个很残酷的事实:除了血缘外,财产,思维,人脉,意识,阶层是会在世代间传承的。就是说,如果上一辈在以上任一领域出了问题,下一辈也容易受到影响。

所以,用自己的思维控制孩子,这是一种圈禁。

BBC纪录片《人生七年》,选择了 14 个不同阶层的英国孩子,记录了他们的人生轨迹。从 7到56 岁。

仅仅7岁,不同阶层间孩子的差距就已经能体现出来了。

上流社会家庭的孩子,他们从小就有伟大的目标,采访时被问及人生目标,他们明确地知道自己会上顶级的私立高中,然后读牛津大学,再然后进入政坛。

而在底层社会,有人希望当驯马师赚钱,有人希望能有机会见到自己的爸爸,而贫民窟出生的甚至把不被奴役,有饱饭吃,当成了自己的人生愿望。

而49年后,他们果真分别做到他们想做的了。这就是他们父母想要的结果吗?

涂磊说:传统就是自己跳不出的窠臼,也不允许别人跳出,自己已经验证过的悲剧,还逼着后来者不断的重复,而且还要告诉对方,这就是生活!

本来父母与孩子的联系就是一种传承,如果再不停的向孩子灌输父母想告诉孩子的思想,孩子就会成为父母的翻版,人生轨迹也会和父母无异。如果这种轨迹是好的还无伤大雅,如果轨迹中荆棘满布,那对孩子的人生来说就是毁灭性的。

圈禁孩子的思想,本来就是一种犯罪。

天下大美,和而不同

人才都是从人性开始的

朋友跟我说:现在抖音很火,不玩抖音的都是傻x;

女人笑男人:不懂口红色号的都是直男,活该没女朋友;

男人嘲讽女人:世界杯居然问中国队在哪,真是头发长见识短;

……

看吧,就是同级同辈之间对待他人和自己兴趣爱好上的差距,看法都如此强势,更何况父母对子女的思想操控还不是碾压性的?

怎么就是不明白咸鱼白菜各有所爱,声色歌艺和诗词歌赋一样能登大雅之堂,钢琴芭蕾不比篮球游泳高尚……

那些把孩子往医生律师领域教育的家长就更高瞻远瞩更有深度吗?不。

这恰恰是一种肤浅,肤浅到以为世界上只有一种方式能过上好生活,只有一种爱好,一种准则,一种态度。

天下大美,和而不同。无伤大雅的前提下,干嘛不让孩子做自己喜欢的事呢?你怎么知道这样不会令孩子得到更多呢?

之所以说兴趣才是最好的老师,是因为,天性才能让你排除万难后登峰造极。悲哀的是,因为家庭客观条件的不同,有人能够选择教育,而有人只能选择被教育。

为什么你费尽心思后孩子依然不领情?因为你给你不是他想要的。

尊重和理解孩子的天性,帮助他们找到一条适合自己的路,让他们成为更好的自己,或许 这才是最好的教育。

用孩子接受的方式爱孩子

前程自选,苦乐自担

在《00后》中,提到两个有两个男孩子,刘嘉阳和梁昊天。

刘嘉阳正在国际学校接受西式教育,准备出国读书;梁昊天则接受传统教育,参加中考,人生轨迹平稳而确定。读幼儿园时,两人的性格差距已经非常明显。

刘嘉阳文静聪明,所有人都想和他做朋友。相反,梁昊天就是调皮捣蛋的孩子,经常给老师添麻烦。可随着年龄的变化,两人的身份性格似乎都交换了。

小升初之后,刘嘉阳从不上任何补课班,父母对他的教育方式是鼓励并培养他的兴趣爱好:射击,台球,金庸小说、英语……

一向文静温和的刘嘉阳原来很有主见,很早就确定了自己要出国读书的目标,在国际班学得如鱼得水。他说:如果是传统教育的话,我可能早已经被退学了。

▲刘嘉阳出国留学

而一向调皮活泼的梁昊天,却较难适应国际学校的课程,还是为分数而努力、时间表中填满各色各样的补课计划、时刻准备着大大小小的测验,无时无刻不为考试奋斗着的中国学生身份更适合他……

▲中考后的梁昊天尽情释放

在现在的他身上,很难再看到当年那个叛逆孩子的影子。梁昊天面对镜头时说:“我觉得每个人都有适合自己的方式,现在看来传统教育是最适合我的。”

而庆幸的是,两人的人生选择都得到了父母的支持。

正如刘嘉阳的母亲说:“他是一个很独立的人,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我们尊重他的选择。如果他的选择失败了,那就自己承担后果。

是啊,错与对本来就只看观点与角度。很多父母认为孩子少走冤枉路就是最好的,殊不知人生该走的冤枉路一步都不能少,不试过错过有怎能深刻体会到“对”呢?

想要孩子成为人才,就先要把孩子养育成人,具有“人性”,具有“天性”,所谓天性,就是发乎内心;天性具有两面性,家长要做的就是好好引导,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将优势发挥到最大,才能更好的激发孩子的潜能。

有时候不是孩子不领情,而是家长“戏太多”,试问小时候就折断他们梦想的翅膀,长大后又怎能振翅高飞,跨凤乘龙呢?父母得了“病”,不能让孩子受罚。或许真正的爱就是用孩子接受的方式爱孩子,前程自选,苦乐自担。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