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亿资管产品踩雷,22亿市值瞬间蒸发

近日,中原证券(601375.SH)披露了旗下“联盟17号集合资产管理计划”(联盟17号)和“中京1号集合资产管理计划”(中京1号)两个资管产品存在融资人不能按期偿还本息的风险,踩雷产品规模合计2.4亿元。

截至7月12日收盘,中原证券几近跌停(跌幅9.84%),其H股中州证券(01375.HK)跌了3.95%。

2.4亿资管产品踩雷,22亿市值瞬间蒸发

一、融资人应收账款造假,多个机构被拖下水

中原证券的官网显示,联盟17号和中京1号都属于小集合资管计划。集合资管计划是证券公司为高端客户开发的一种增值理财服务,属于私募性质。

在集合资管计划中,证券公司集合客户的资产,投资于约定品种,管理形式类似于基金,在整个过程中担任管理人角色。

2.4亿资管产品踩雷,22亿市值瞬间蒸发

在中国证券基金业协会的集合自管产品备案信息中,中原证券担任联盟17号和中京1号的管理人。这两期资管产品全部通过华鑫信托设立的“华鑫信托信源39号集合资金信托计划”(信源39号),投资于福建省闽兴医药有限公司(闽兴医药)对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的应收账款。闽兴医药作为融资方,承担差额补足义务,闽兴医药的实际控制人夏薛雯提供连带责任保证担保。

根据计划,联盟17号2017年12月8日成立,成立规模5,984万元,于今年4月24日到期;中京1号2018年2月5日正式成立,成立规模18,165万元,于今年5月7日到期。募集资金合计2.41亿元。

然而随着两个资管计划相继到期,问题出现了。今年5月9日,中原证券发布《关于“联盟17号集合资产管理计划”、“中京1号集合资产管理计划”到期无法正常兑付的公告》。

公告称示:截止本公告发布之日,融资人尚未偿还本金和剩余利息,导致信托计划无法向本资管计划兑付本金和剩余利息,进而造成本资管计划到期后无法向投资者兑付。

7月11日,中原证券对此事项进行了进一步说明,资管产品相关文件中不存在保本保收益条款,且公司自有资金并未参与设立上述资管产品。说明公司至少没有因为这两个产品而导致直接损失,可投资者却绝不会满意。

理论上,资管产品的管理人尽职免责,做了充分的信息披露和风险提示即可免除自身责任,那么中原证券尽职了吗?

据企查查,闽兴医药成立于1994年,注册资本5亿元人民币,实控人夏薛雯持股96.25%。公司主要经营中成药、化学药制剂、化学原料药、抗生素制剂等批发业务,是省属大型医药经营企业。

2.4亿资管产品踩雷,22亿市值瞬间蒸发

动产融资统一登记系统显示,闽兴医药作为担保方的应收账款转让交易超过8笔(含已注销1笔),覆盖了对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福建省肿瘤医院等在内的五家医院的应收款债权,平均每笔应收账款转让规模从2亿元至4亿元不等,上述应收账款合计规模已高达22.68亿元,若包括已注销部分登记,则高达26.76亿元。

在上述的应收账款受让者中,华鑫信托、国联信托、兴业信托、华融信托、华药保理、日立保理等机构赫然在列。

闽兴医药应收账款的债务方为福建医科大附属协和医院,是三甲医院,通常三甲医院都是公立的,所以往往不会发生违约。然而,据媒体报道,该医院没有承认相关的应收账款,那么闽兴医药应收账款的真实性就很可疑了。

其实,信托公司当时给应收款做确权鉴证的时候曾去过现场,相关公证人员也在。这样的话闽兴医药的这些融资背后有可能存在刻意的造假情形,中原证券或其他机构尽调时恐怕也难以发现。

目前,中原证券已取得融资人提供虚假文件的证据,董事长菅明军亲自带队向河南省公安厅汇报。公安机关已立案侦查,失联的闽兴医药的实控人夏薛雯已被公安局刑事拘留。后续进展和影响还需持续关注。

二、供应链融资为何频发事端?

闽兴医药应收账款造假融资导致多个资管产品和信托产品违约,是不是与前两天诺亚、承兴和京东的大戏如出一辙,这些都是供应链金融爆出的雷。

供应链金融涵盖范围非常广,围绕企业,可以打通从原材料采购,中间及制成品,到最后经由销售网络把产品送到消费者手中这一供应链链条,将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直到最终用户连成一个整体。

它解决了上下游企业融资难、担保难的问题,而且通过打通上下游融资瓶颈,还可以降低供应链条融资成本,提高核心企业及配套企业的竞争力。

而随着金融市场的不断成熟和企业商业模式的创新,金融产品呈现多样化,企业现金流量需求的强烈,供应链金融模式也不断丰富。

2.4亿资管产品踩雷,22亿市值瞬间蒸发

图:常见的供应链融资形式

目前由于供应链金融中参与方众多,而且可能涉及不同的产业、技术领域,其运作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风险。

一是供应链自身的特点带来的风险。由于供应链金融的信用基础是基于供应链整体管理程度和核心企业的管理与信用实力,因此,随着融资工具向上下游延伸,风险也会相应扩散,如果供应链上某一成员出现了融资方面的问题,其影响会迅速地蔓延到整条供应链,而核心企业作为供应链的最大受益者一定会受到最大的影响。

二是企业信用风险,也是最近频频暴雷的。企业的诚信往往存在两个方面的问题:融资方在采购、生产、销售数据等方面,可能对资金方采取虚假或不实信息的行为,使资金方无法获得真实数据,难以有效采取相应的管理措施,无法降低资金的使用风险。

就像中原证券资管产品暴雷的案例中,闽兴医药伪造了应收账款获得融资,使得信托产生违约,继而使得购买信托的资管产品不能按期还本付息。这其实也是因为产品嵌套而带来的结果,不过2018年资管新规对产品通道限制后,已经降低了很多的风险。

三、小结

虽然作为管理人的中原证券责任问题不大,但是资管产品出现违约,给投资人带来了损失,也给公司之后的业务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这对业绩承压的中原证券无疑是雪上加霜。

机构在参与供应链金融业务时应当识别控制潜在风险,尽量把风险扼杀在源头上,并着重考虑信用级别高、偿还能力强的公司。

【精彩推荐】

1.《34亿连环炸!京东等五家上市公司中招》

2.《800亿灰飞烟灭!康得新119亿造假手法揭秘》

3.《新城控股这种黑天鹅,应该如何躲避?》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