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8日是大成至圣先师孔子诞辰2569周年,在贵阳孔学堂举办了2018(戊戌)年祭孔典礼暨“开笔礼”,致敬先师,传承文明!

开笔礼,是少儿开始识字习礼的一种启蒙教育形式,其仪式是根据一些传统的习俗构拟而来。学童会在开学的第一天早早起床来到学堂,由启蒙老师讲授人生最基本、最简单的道理,并教读书、写字,然后参拜孔子像,才可以入学读书。这一仪式俗称“破蒙”。

虽然21世纪的科技文明比几千年前的古代社会发达很多,可是现代人的“礼”的意识却很淡薄。说起“礼”,现代人的理解多为日常交往的礼节,其实在古代,礼不但是规范人们日常行为的准则,比如日常见面时的揖礼;也是重要活动不可或缺的仪式,比如开笔礼,成人礼,婚礼、祭礼等。古人的礼,本质上就是在这些仪式感中培养和建立的。

作为有着悠久教育传统的中国,自古就有非常传统的入学仪式,要先拜师,行“释菜礼”,就是用蔬菜献祭于孔夫子及各位先贤像前,以示尊师之意。普通人家幼童4至7岁时开始读书学习,俗称“破蒙”,学童在开学的第一天早早来到学堂,由启蒙老师讲授人生最基本、最简单的道理,参拜孔子像,然后才可以入学读书。

如果细心体会,古人的开笔礼每一个流程中都有深刻的智慧,且用心良苦。因此,近几年来,开笔礼渐渐受到重视。

拜夫子:学生在老师的带领下向夫子像行礼,以示对师长的礼敬。

正衣冠:《礼记》云:“礼义之始,在于正容体”,讲的就是童蒙养正由“正衣冠”开始,衣冠更能反映人的精神面貌,所谓“先正衣冠,后明事理”。

朱砂开智:用红色的朱砂在学子额头正中点上红痣,“痣”音同“智”,意为开启智慧,从此眼明心亮。

击鼓鸣志:“鸣志”即表明自己的志向,击鼓有振奋人心的作用,故鼓声越响,则越能勤奋上进,实现大志。王阳明说: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

启蒙描红:先由老师用毛笔演示书写楷体“人”字,而后学生提笔模仿,寓意从此做个顶天立地、堂堂正正的人。

虽然开笔礼并非真正的古礼,但在现实社会中,开笔礼仍然有其特殊的意义。首先在于增强了孩子的仪式感和敬畏心。过去很多礼仪非常有仪式感,有仪式感才能使人产生敬畏之心,有敬畏之心才能有恭敬之心。现在之所以“熊孩子”多,就是孩子乃至于家长没有敬畏之心,没有恭敬之心。

其次,让孩子认识到学习的目的是开启智慧,而不是单纯的学习知识。现在的教育,多以知识的灌输为主。朱砂点痣,是要让孩子明白,拥有智慧的头脑才是开启知识宝库的“金钥匙”。

第三,让孩子认识到学习的目标是立志成人。描红之所以写“人”字,不单纯是书写容易,更重要的是让孩子认识到成长为一个顶天立地的“人”的重要。

孔子说“不学礼,无以立”,小小的开笔礼,包含着厚重的中国文化的气息,蕴涵着求学问道、安身立命的儒家思想。入学前组织孩子们拜师,击鼓,由校长和老师来给孩子们开启智慧的大门,让孩子们从入学的仪式感中体会学习的庄严,以圣贤的教诲为准,并反复强化孩子们的立志心愿。开笔礼既是培养孩子的仪式感,也是培养老师和家长的仪式感,活动结束之后,家长和老师不能热闹过去就完事大吉,而是要借助孩子对活动的新鲜感,启发和引导孩子从懵懵懂懂之中进入学习做人、开启智慧这个新阶段。这才是开笔礼对孩子、家庭、学校的重要现实意义。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