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说到杯酒释兵权,我们就不由得想到叱咤风云的宋太祖,陈桥兵变,黄袍加身,一夕间改朝换代,如此手腕当真令人叹服!犹记得那句:“不须多言,江南亦有何罪,但天下一家,卧榻之侧,其容他人安睡乎!”,难怪天下重归一统会出于此人之手,的确不愧为结束乱局之英雄人物。

杯酒释兵权的源泉,从中唐到后周,两百年风云背后的思量

杯酒释兵权是赵匡胤通过酒宴威逼利诱高阶军官交出兵权的一次政治事件,是影响历史,决定国运的重大谋划。建隆元年末,赵匡胤问赵普:“为什么从唐末以来,数十年间帝王换了八姓十二君,争战无休无止?我要从此息灭天下之兵,建国家长久之计,有什么好的办法吗?”赵普的回答简单扼要:“藩镇太重,君弱臣强而已,只要削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天下自然就安定了。”这就是后来宋太祖杯酒释兵权下定决心的前奏。

在后世不少人的眼中,两宋是羸弱的,前期被耶律辽国所蹂躏,连西夏小国也敢多次挑衅,中期完颜金国还一度灭亡北宋,南宋残喘于其虎威之下,后期更是被蒙古吊打还惨被灭国,纵观两宋320多年的风云中,几乎对外是胜少败多,各种不平定条约,实在不堪其辱,因此人们又称之为“弱宋”。

从现今的眼光出发来评价赵匡胤这一杯酒释兵权的举动,我们难免不会有失偏颇,要说宋朝外辱这是有目共睹,可是也不能因此而就妄断赵匡胤的鼠目寸光,当我们融入到当时的历史背景之下,我们会赞叹他的想法,敬畏他的权谋。

杯酒释兵权的源泉,从中唐到后周,两百年风云背后的思量

中晚唐时期藩镇林立,中央丧失一定的权威

盛唐的辉煌止步于唐玄宗天宝十四载,开元之治自此成为古中国不可逾越的繁华盛世,文治武功,后代王朝只能望其项背罢了。安史之乱后,中央虽然重归一统,可是也丧失了以往的赫赫威严,唐代宗未能一劳永逸的解决顽疾而徒增李唐一个半世纪的毒瘤,河朔三镇降而未败,自此成尾大不掉之势,面对降将需要安抚,功勋卓著的将领需要恩赏,开始为抵御外敌所设的边镇,天下十道,渐渐向中原腹地而扩增藩镇,到唐末藩镇数量有四十几个,虽然不少藩镇是拥护朝廷,并没有割据称雄的野心,但是总有不少有枭雄企图让局势浑浊而从中渔利。

唐德宗一心匡扶天下,有削藩之意,凭借李晟一战而服压吐蕃、南诏,又斡旋回纥,使外患出现短暂的和平局面,开启了其安内之役,没曾想利用藩镇而打藩镇,关键时刻卢龙节度使朱滔反叛,再加上淮西节度使李希烈的有相呼应,一时间朝廷急调泾原兵平叛却发生了意想不到的兵变,导致四王二帝之乱,唐德宗此期间出逃二次,一度对回銮长安不抱希望,由此可见藩镇势力的强大,以及其不可预测之勃勃野心。

杯酒释兵权的源泉,从中唐到后周,两百年风云背后的思量

唐中到唐末,藩镇有强有弱,但制度不亡,藩镇不死

藩镇的危害,这是唐朝不少帝王都深知的,可是却对此有些无能无力了。期间出现了唐宪宗的元和中兴之局,可说是唐中央通过武力而压服各个藩镇,就连阳奉阴违,不服诏命,精兵强将的河朔三镇也服服帖帖,可见唐宪宗李纯是一个强人,可是李纯驾崩后,大好局面,也是人亡而政熄,这是因为制度使然,藩镇军政、行政、财政一体,犹如独立诸侯国,如此情境俨然周天子的分封制度,时间的流逝下,形成春秋战国局面那是预料之中。

不过话又说回来,藩镇制度由来已久,经过了初期的萌芽发展,到后来的成熟,这是中晚唐政治制度的特色,藩镇一方面威胁着中央政权的稳固,一方面又充当着抵御外敌的责任和向中央提供财政赋税的重担,藩镇势小无法逐鹿天下,而中央也元气大伤,无法削藩,所以就这样双方呈胶着之状,残喘的走过了一百五十年的春秋。

杯酒释兵权的源泉,从中唐到后周,两百年风云背后的思量

唐末黄巢起义,成为李唐掘坟之导火索,藩镇遂成燎原之势

如果没有唐末的黄巢起义,相信藩镇和李唐中央还会继续他们相互杀伐又相互依偎,踽踽前行的老路,可是“我花开后百花杀”的黄巢给了李唐致命一击,唐僖宗逃出京城,天下大乱,藩镇在乱世中军力愈发强盛,而中央威权已日薄西山,纵然黄巢生死,乱局已平,可是随之而崛起的宣武军节度使朱温,河东节度使李克用,凤翔节度使李茂珍以及其他势力不容小视的藩镇,都已然自成一体,实力碾压中央。

因为黄巢起义的导火索,藩镇遂成为燎原之势,军阀割据明显,而随着朱温进入关中,神策军成为历史,李唐皇室再也没有可依靠的军事力量,自此唐帝国也迎来了其寿终正寝的一刻。

杯酒释兵权的源泉,从中唐到后周,两百年风云背后的思量

五代十国,实为藩镇之衍变,你方唱罢,我方登场

公元907年,朱温取唐而建后梁,更加混乱的年代诞生了,由此五代十国正式拉开序幕。十国即为当时藩镇兼并和战乱下崛起的割据政权,而相较于十国,占据中原大势的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则雄霸一方,威慑天下。

纵观53年的五代十国,却有着五代十二君,皇帝轮流坐,今天到我家,当真是你方唱罢,我方登场,好不热闹,而五代之所以频繁更替,究其原因,实在是中晚唐藩镇割据的又一次武力对抗。

朱温凭借平乱而崛起,有着雄厚的军事实力,因此野心膨胀,挥军入关,取唐而自立;仅仅十六年后,盘踞太原,因平叛而光耀四方的晋王李克用之子李存勖,凭借强横的沙陀兵战力,而其卓著武功,最终取后梁而代之;石敬瑭任河东节度使,作为军政最高长官,面对后唐末帝李从珂猜忌而联合契丹,最终武力夺权;河东节度使刘知远能够在后晋被契丹灭亡后称雄而建立后汉,主要也是得益于其强横的实力和威望;郭威因为军功而以枢密使出任邺都留守,之所以在后汉隐帝的猜忌下能够起兵而清君侧,实为赫赫功勋下的强横实力。

纵观五代朝廷的建立,有仇恨的对抗,有自保的做法,有迫不得已,亦有逐鹿天下之枭雄之心,可不管哪一个,都是建立在他们的军事实力之上的,正因为藩镇势强,中原之主才一再更替,直至宋太祖的出现。

杯酒释兵权的源泉,从中唐到后周,两百年风云背后的思量

骄兵悍将不绝,割据势力爱之亦恨之

就拿唐中后期来说,藩镇要独立,自然要仰仗兵士,而为了更好的稳固统治,牙兵牙将出现了,藩帅对他们的听之任之,导致节度使的废立都由其掌控,对于中央号令更是不以为然,而河朔三镇就是最好的例证。魏博节度使的任上,起码有四任是由牙兵所杀所立,由此就可看出骄兵悍将对统治的威胁。

后周世宗柴荣,是一个强绝之辈,可是在继位之初也差点被手下的兵将们坑死。北汉勾结契丹来犯,世宗亲征,在高平之战中,右军樊爱能,何徽部不战遁溃,导致情势危急,如若不是世宗不畏矢石冒死督战,后周危矣。

杯酒释兵权的源泉,从中唐到后周,两百年风云背后的思量

宋太祖兵变,黄袍加身后的思量

陈桥兵变将赵匡胤推向了皇帝宝座,在兴奋之余,赵匡胤不得不面对昭义军节度使李筠以及淮南军节度使李重进的叛乱,当时宋太祖对此是忧心忡忡,甚至做好了最坏的打算。

建隆元年平定叛乱之后,赵匡胤开始思量如何结束五代十国的纷乱局势,因此才有了前文和赵普的谈话。而赵匡胤的做法,很明显充分说明不管有没有造反之心,实力强大威胁到皇权那就是原罪。

杯酒释兵权真有想象中那么简单吗?

一想到杯酒释兵权,我们就脑补出宋太祖和手下高阶将官们那喝酒之间即解除兵权的画面,实在来说,稳固政权哪有那么简单,不可能凭借一顿酒宴就能定鼎乾坤。

在这之后,赵匡胤为了巩固帝国,他采取了一系列的针对措施。中央有两股军事势力,禁军即殿前司和侍卫亲军司,其二是藩镇势力。而发生在建隆二年的杯酒释兵权,针对的就是侍卫马步军都指挥使石守信以及殿前都指挥使王审琦等高级将领,而发生在公元969年的杯酒释兵权就是针对于藩镇节度使的举动。

杯酒释兵权的源泉,从中唐到后周,两百年风云背后的思量

为了消除藩镇,赵匡胤采用了换镇的形式,如此兵不熟将,将不熟兵,两者分开,不利于恃强而骄,李继勋、袁彦、张永德等六节度换镇就是为了削藩而做准备。

众所周知,宋朝是崇文抑武,也就是以此来奠定武将地位羸弱的开始,再加上儒家思想和程朱理学的支撑,宋王朝傲然屹立不倒。

当然,消除骄兵悍将,剪除藩镇势力,并非一蹴而就,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按部就班下,水到渠成中,中晚唐到五代十国,二百年的风云变幻下,焕然一新的是赵宋的江山永固。

(此处已添加圈子卡片,请到今日头条客户端查看)

说历史,话风云,明自身,茶余饭后舒心自我,欢迎关注今日头条号:历史风云天下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