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唯一能确定的是,这两个疑问无伤大雅,即便存在,也不会影响影片票房的大势,因为它会是暑假里,不少中国家长哪怕拖着孩子也要去看的电影。这也体现了观众对CGI“真动物电影”另一大关注点:技术进步。


​中国人为啥热爱“CGI动物世界”?|鲜见


作者:洛弟

与其为《狮子王》的好与坏担心,不如想想这个问题:

中国电影特效工业,何时能承载一部《狮子王》,承载中国人对大自然的无尽向往?


​中国人为啥热爱“CGI动物世界”?|鲜见


《狮子王》哪怕“烂”

也值得带娃去看


此前的暑期档预测里,我们对《狮子王》充满希望。

在局势瞬息万变的两个月里,也别管土豹子洋狮子了,能救市就行。

随着几部重磅作品的“暂别”,《狮子王》在暑期档的赢面,看起来更大了。

可等昨日影片公映,我们看过成片后,开始担心自己之前是否盲目乐观。


​中国人为啥热爱“CGI动物世界”?|鲜见



对它面向观众的表现,我们产生了两个疑问。

第一个疑问是:成年观众还认这部《狮子王》吗?

去年11月23日,该影片首款预告片发布,一举登顶2019年公映电影预告片全球点击率冠军时,我们对此没有丝毫怀疑。

但到了昨晚,状况变得让人揪心。

影片北美公映当日,美国影评网站“烂番茄”解禁了影片口碑,影评人给出的“新鲜度”为67%,刚过及格线。

截止目前,分数已跌破60分及格线,定格在58%,显示为“烂”。


​中国人为啥热爱“CGI动物世界”?|鲜见



对这部合家欢CGI童话大片,成年影评人们给出的评价并不积极。

而当影片在中国大陆公映之际,《狮子王》的豆瓣条目也释出评分,第一批中国观众给出的评分为8.1。

随着评分人数增多,两万余人给出了7.5的中评。这就麻烦了。

我们一贯知晓,中外观众对于老IP翻拍的“情怀分”,会在各大影评网站上,造就一波口碑奇迹。

显然,奇迹在《狮子王》身上消失得一干二净。


​中国人为啥热爱“CGI动物世界”?|鲜见



差评集中在两点,第一是动画版的童话故事,转到CGI全仿真环境带来的违和感。

当辛巴、彭彭、丁满全部变成几可乱真的雄狮、疣猪和狐獴时,动物世界的丛林法则,也随着这种真实降临。

动物如何能说话,怎么能发出人声大笑?“正在长身体”的少年狮王,如何能违背食肉动物捕猎天性,去跟斑马羚羊和谐相处,还靠吃虫子长大?

“一旦接受了这种设定”,拿着老版的世界观去看新版,这些也不算大问题。


​中国人为啥热爱“CGI动物世界”?|鲜见



但第二点,则很难找出另一个观看角度让自己舒服:故事没新意,完全复刻老版。

导演乔恩·费儒此前曾经表示,“真狮版”《狮子王》的创作重点,并非故事本身,而是全新的呈现形式。

按说,作为一部动物出演的“阳光版《哈姆雷特》”,《狮子王》的故事原型已经传承了四百年,没必要改。

可对于熟知原版故事的观众来说,他们想要的新鲜感,可能不是全新视效就能给的。

其实平心而论,《狮子王》的剧本放到今天,依然不弱于同期好莱坞流水线产品。

但二十多年来,这些流水线“仿品”已让观众饱和,好莱坞经典故事原型的套路化,是最易让观众望而却步的因素。

它的一切新鲜感,也许更易被没有“情怀负担”的少年儿童接受。

到此,才有了第二个疑问:小观众们能撑起多少“小狮子”的票房?


​中国人为啥热爱“CGI动物世界”?|鲜见



这要量化统计,比较困难。

即便如国内,有猫眼、淘票票一类使用范围极广的购票平台,足以采集非常可信的用户年龄数据,也没办法准确统计,因为许多未成年观众是没有自主消费能力的。

家长买票,带孩子去看,永远是少儿向电影最常见的消费模式。

我们不敢保证“带娃看片”能为《狮子王》带来多少票房。

唯一能确定的是,这两个疑问无伤大雅,即便存在,也不会影响影片票房的大势,因为它会是暑假里,不少中国家长哪怕拖着孩子也要去看的电影。


​中国人为啥热爱“CGI动物世界”?|鲜见


“真动物电影”

是中国人的科教片


对中国人来说,一些电影可以作为教材,哪怕它们并不是《宇宙与人》一类的科教片。

自然科学作为必备的“课外素养”之一,是中小学生家长意识里抹不去的存在。

科技馆、自然博物馆的参观主力,永远不会是消夏的退休市民、从事研究的科研人员和相对小众的民间爱好者。

假期里的孩子们和家长,以及老师和小黄帽们,背水壶揣面包,组成了自然科学类博物馆里最常见的大队人马。

无论在学校还是家庭,这种课余时间的“自然科学教育”,都以脱开课本的形式,成为不计入考试成绩,却绝不可少的存在。

因而,当CGI在大银幕上,复原种种存在或存在过的动物时,这种结合剧情故事的“动态大自然”,自然容易成为现象级爆款。

这一种观影现象的开始,始于1997年。

说到这儿,我们必须解释一个误区:被我们称之为“童年回忆”的《侏罗纪公园》,在2013年的3D版重映前,从未被内地正式引进过。

但1997年,系列第二部《侏罗纪公园2:失落的世界》引进国内,连同当时内地VCD机、盗版碟市场的兴起,成功掀起了一场“恐龙热”。


​中国人为啥热爱“CGI动物世界”?|鲜见



人间难见的“恐龙复活”奇观,通过CGI技术呈现给了20世纪末的世人,集合动物题材、科幻片、灾难片于一炉的的设定,凸显了人类在地球曾经的庞大统治者面前,近乎齑粉的渺小。

其后,北京自然博物馆等地,成为暑期、国庆长假热门旅游景点,关于恐龙的少儿科普类书籍也畅销一时。

而片中人类与猛兽的辨证共存关系、面对高速发展的科技所应有的态度,也在一时间内成为社会话题。

然而,这股CGI“真龙电影”造成的恐龙热还没完。

2000年,迪士尼出品的《恐龙》引进内地,再度引爆了国内恐龙狂潮。

这部为了“等技术”耗费12年才制作完成的影片,成为2000年度投资最大的作品。


​中国人为啥热爱“CGI动物世界”?|鲜见



《恐龙》的故事里,不再有人与恐龙的纠葛,而是在陨星撞击地球的“恐龙末世”,一支食草恐龙家族在恶劣环境与天敌追击下,前往新栖息地迁徙的故事。

片中的恐龙说了人话,也有了人类般的喜怒哀乐,更没出现CGI动物角色常见的“面瘫”。

而食草恐龙与食肉恐龙的对立关系,则成了最具辨识度的恐龙物种大展示。那些年,不少孩子记住了剑龙、腕龙、暴龙的长相与名字。

之后,以动物为主角的自然纪录片《帝企鹅日记》等,也在国内公映后,获得了极高的讨论度。

“真动物电影”在国内的热度,并未因为同类影片数量有所下降而降低。

2016年,迪士尼“真人系列”的新作《奇幻森林》,在内地斩获9.76亿票房,其实是件出人意料的事情。


​中国人为啥热爱“CGI动物世界”?|鲜见



这是中国电影市场高速崛起以来,第一部杀进来的“真动物电影”。

毫发毕现的细致重现,不仅征服了中国观众,也在原产地北美成为年度票房第五名。

这也体现了观众对CGI“真动物电影”另一大关注点:技术进步。

究竟如何呈现丛林之王的每一根毛发,具体的技术种类,大多数观众并无兴趣细究。

但呈现的效果,是大家争相观看的:当《狮子王》首款预告片释出,人们被小奶狮辛巴萌得满地打滚之余,也没忘了盯着它的小脑门儿数毛毛。


​中国人为啥热爱“CGI动物世界”?|鲜见



后《阿凡达》时代,观众们开始对“唯视效论”的特效大片,呈日渐包容开放的态度,即便一部作品剧本、表演等“软件”存在问题,也不会影响人们对它出色特效的赞誉。

基于这两点,虽然《狮子王》国内票房艰难破亿,但一段时间内的后续发展,还是值得期待的。


​中国人为啥热爱“CGI动物世界”?|鲜见


想看下一部

永远要等好莱坞?


这一类“真动物电影”,在中国自有特别的成长气候,那么在外国呢?

美国票房统计网站Box Office Mojo对不同类型的票房统计,区分非常细致。

其中有一个类型,叫做“CGI Star”,意为由CGI角色作为主人公的电影,其中包含科幻片、动作片、动画片,也涵盖了怪兽、童话、超级英雄等题材。

必须得承认,“真动物电影”在这类影片的北美票房前55名中,所占的席位并不多。

恐龙、狮子和猩猩们,要跟变形金刚、纳美星人、火箭浣熊和绿巨人们竞争,着实有点招架不住。

但总体来看,这一类电影的票房成绩,依然喜人:《奇幻森林》位列第五;彼得·杰克逊版《金刚》历时15年,仍保持在第13名;《少年派的奇幻漂流》以1.25亿票房,成为榜单里的文艺之选。


​中国人为啥热爱“CGI动物世界”?|鲜见



即便不会成为主流,这一席之地也无可撼动。

观众对自然永不止息的渴望,对视觉效果更高、更精、更细致的追求,这一点不分中外。

唯一的问题是,每一次对大自然的复制,都需要更富于革命性的特效,以及背后架构更坚固、运行更无阻的特效工业体系。

于是,好莱坞在等好技术,中国观众在等好莱坞。

在我们期盼下一部《狮子王》时,闲着也是闲着,不如顺便琢磨琢磨,中国电影特效工业,何时能建构出承担一部《狮子王》的工业体系?

这不是毫无希望的痴人说梦,好歹2014年《智取威虎山》,还为“打虎上山”制作了一头以假乱真的老虎。


​中国人为啥热爱“CGI动物世界”?|鲜见



现在的问题是,下一头老虎在哪里?

观众的需求,领先了中国电影特效发展水平几个身位,最先冲到终点线前的,会是哪一种生灵?

—— END——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