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懿贵妃(慈禧)联手恭亲王奕訢发动的“辛酉政变”中,咸丰皇帝临终托孤的顾命八大臣核心人物肃顺,被慈禧下令在北京菜市口斩首示众。

肃顺一生虽颇受争议,但对于他宁死不屈、临刑不跪被打断双腿的悲壮,后人一直唏嘘惋惜不已。

尽管有人说肃顺曾跋扈弄权,但他仍无疑是晚清官场不可多得的头脑清醒、敬业干练、敢于挽救朝廷社稷于水火的能臣。

\"说肃顺专横弄权实属冤枉

(肃顺画像)

后来的历史足以证明,正是由于慈禧除掉了他,才得以自己把持朝政几十年,最终葬送了大清王朝。

肃顺生于嘉庆二十一年(1816年),是郑献亲王济尔哈朗七世孙、郑慎亲王乌尔恭阿的儿子。

他早年长期在朝廷侍卫机关任职。道光十六年(1836年)年末,受封三等辅国将军,委任侍卫处散秩大臣。咸丰帝继位,肃顺被擢升内阁学士兼任副都统、护军统领、銮仪使。

咸丰五年(1855年)二月受命管理向导处事务,成为总统大臣,咸丰七年再被擢升为左都御史,仍兼任都统职务。后累任正红旗汉军都统、理藩院尚书、领侍卫内大臣、总管内务府大臣等要职。权势盛极一时。

肃顺初次面见咸丰帝时,面对朝野形势,大胆提出“严禁令、重法纪、锄奸宄”九字治国方针,这一乱世用重典的思路,深得咸丰皇帝认可。

肃顺掌权后,果然以铁腕的方式处理自乾隆末期以来的官场腐败,严惩贪官污吏,使得清王朝此后几十年间官场风气,特别是自乾隆后期越演越烈的贪腐风气有了明显收敛。

这其中最有名的事件,莫过于在肃顺的力主下,咸丰帝挥泪处斩了一品重臣柏葰,震惊整个官场。

史料介绍,咸丰八年(1858年)九月,在顺天(北京)乡试中,因戏子平龄“朱墨不符”中了第七名而引发的“科考舞弊案”,共有九十一人受到处罚,其中五人处斩,三人充军。

案件牵涉之广,在晚清绝无仅有;受惩官职之大,也是清代历史之最。

当时在北京菜市口被开刀问斩的主考官柏葰巴鲁特氏,是蒙古正蓝旗人,朝中一品大员、军机大臣、内阁大学士,位居宰相,官至人臣极鼎。

他也因此成为清代唯一一位因科举舞弊被处死的朝中重臣。

\"说肃顺专横弄权实属冤枉

拆解这起科考案件的经过,情况还真是挺复杂:咸丰八年,顺天乡试由时任文渊阁大学士柏葰主持。是年十月初七,即当年乡试揭榜前夕,御史孟传金上书朝廷,指出本次乡试存在严重舞弊问题,如伶人平龄,除了会唱两口好皮黄,一无所长,居然高中第七名,事出蹊跷,奏请立案审查。

咸丰皇帝闻奏也感到其中定有问题,于是钦命怡亲王载垣、郑亲王端华等会审此案。

调查的过程中,办案官员发现发现考生罗鸿祀的考卷存在很大嫌疑:他的答卷文章很不通顺,且错别字多到令人发指的地步。

古时候科考,一般要求写的是八股文,字数大多规定在三百到七百字,罗鸿祀的文章仅错别字就达到三百多个。而且调查还发现,果然有一个名叫平龄的唱京剧伶人,居然中了进士。封建王朝,伶人是不允许参加科考的,明显是严重违规。

据介绍,清代考场为了防止有人在试卷做记号,以便让受贿的考官照顾判优,专门安排抄写人员把原始答卷抄一遍,有错别字就写错别字,和原卷一模一样,然后将考生的原卷封存起来。考官能看到的只是没有名字的抄写试卷,只有一个代号,也不知道是谁写的,这样来求得公正。

本来,怡亲王载垣想从伶人平龄身上找到案件突破口,可没想到,平龄入狱没多久便死在狱中。此后,怡亲王又命人调查了其他试卷,也发现了类似的问题。随着调查深入,办案官员发现“应讯办查议者竟有五十本之多”。而且,不光平龄一个人作弊,还有其他三百多人作弊,本来有不少错别字的试卷,抄写后的一个错别字都没有,还语句通畅。很显然,多数主考有问题。

与此同时,案件另一条线索也浮出水面。原来同考官浦安与新考中主事罗鸿绎私下里“交通关节”。于是肃顺建议载、端二位王爷顺藤摸瓜,传讯当事人罗鸿绎。

结果一经审讯,罗鸿绎便爆出大料:为了能考中,他曾向兵部侍郎李鹤龄疏通关系,李转而求同考官浦安关照,浦又跟柏葰的门丁靳祥打了招呼。事成后,浦安向柏葰送贽敬银十六两,李鹤龄则向罗鸿绎索要银五百两,其中三百两转交浦安。

拔小苗牵连到了大树,这令肃顺很是吃惊。柏葰可是两朝重臣,平时老成持重,还一向反感抵制肃顺等人的施政方针,逐渐成为其政敌。

如今抓到了柏葰在科考中参与舞弊的把柄,肃顺自然要大做文章,由于此案发生在戊午年,因而被称为“戊午科场案”。

咸丰帝虽然闻奏震怒。下旨将涉案官员下狱查办。但对身为这场科举考试的主要负责人柏葰却放了一马。原来,咸丰皇帝考虑到他是两朝重臣,并且只是受贿了区区十六两白银,因此心就软了下来。

\"说肃顺专横弄权实属冤枉

(柏葰画像)

为了让柏葰远离这场查案旋涡,咸丰皇帝还将他提拔为军机大臣。这一决定,当即遭到肃顺等其他大臣的激烈反对,认为这是皇帝在有意包庇罪臣。

咸丰帝权衡利弊,考虑到自己的威望,同时也不想因此得罪众人,只得下旨怡亲王二次调查此案。结果依然如前。无奈之下,咸丰下旨将时任文渊阁大学士柏葰、兵部侍郎李鹤龄等人抓捕入狱,交予刑部发落。

在受审之前,柏葰已经做好了准备。在他看来,自己的罪行,最严重也无非是流放而已。为此,他还提前收拾好了衣物,做了准备。哪知经刑部讨论,竟然把他定为斩立决,并上报咸丰帝御批。

这令咸丰着实有些为难,商议此案时,他询问各亲王大臣“柏葰有无屈抑”,是否有从轻发落之可能?此刻肃顺于殿上高声力争,强调科举乃“取士大典,关系至重,亟宜执法,以惩积习,柏葰罪不可宥,非正法不足以儆在位!”而在朝诸臣竟“默无一言”。既然无可挽回,咸丰帝只得判处斩立决。

有史料介绍,在最后商议如何处理柏俊等人时,咸丰皇帝曾对王公大臣说:“科场为抡才大典,交通舞弊,定例綦严。自来典试诸臣,从无敢以身试法者。不意柏葰以一品大员,辜恩藐法,至於如是!柏俊身任大臣,且系科甲进士出身,岂不知科场定例?竟以家人干请,辄即撤换试卷。若使靳祥尚在,加以夹讯,何难尽情吐露?既有成宪可循,即不为已甚,就所供各节,情虽可原,法难宽宥,言念及此,不禁垂泪!”···

但杀一儆百确有实效,处斩柏葰以后,一直到清朝灭亡,科举试场就再也没有发生过重大舞弊案件。

\"说肃顺专横弄权实属冤枉

朝中一品大臣柏葰虽是皇帝下旨处斩,但更多人认为他是死于肃顺之手,有人甚至怀疑怀疑他公报私仇。

肃顺死后,柏葰的亲友想为他翻案,呼吁平反。但纵使是慈禧太后,也认为肃顺坚持的判决是正确的,因此没有同意给他翻案,只是照顾了他的后人。

历史记载中的肃顺虽有骄横专权、目中无人的表现,但他对大清王朝还是忠心耿耿的。

他手握重权时,对待有才华的汉臣能做到格外礼重。肃顺不止一次向咸丰帝提出应重用汉族官员,并向朝廷推荐了曾国藩、左宗棠、胡林翼、郭嵩焘等汉族官员,实际为平定太平天国实现“同光中兴”做出了重要贡献。

衷心感谢各位朋友阅览《掌心春秋》,如果您喜欢,可点击栏目右上角的提示“订阅”或“关注”。我们共同赏析历史趣闻,回忆历史往事…(声明:文中配图均源于网络)

"'.slice(6, -6), groupId: '6713656153273795076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