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003Cdiv\u003E\u003Cp\u003E如果你有幸见到陈忠实,那你一定见一眼就忘不掉,因为他满脸深皱使人联想到黄土高坡一层层横七竖八的土坡皱褶,而一口地道的关中乡语同羊肉泡馍摊主相差无几。不仅如此,他的性格也朴厚如老农。记得一位作家这样记述陈忠实:\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只见一个中年农民模样的人,双手端着一竹筐红柿子,走进会休室,请大家尝尝他从乡下捎来的柿子。这个送柿人叫陈忠实。……那时,陈忠实刚从乡下调出来搞创作,一口乡语,精瘦且强健,众人场合之下还有点腼腆。\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敦实厚重的关中大地,养育了他的祖辈、父辈以及作家自己。陈忠实回忆说,他的父亲是一位地道的农民,与一般的农民相比,多了会写字会打算盘的本事。每当下雨不能劳作的空闲,父亲总会躺在祖屋的土炕上读古典小说和秦腔戏本。他说自己的父亲特别注重孩子念书学文化。生活无论有多艰辛,他始终供孩子们上学,这些事情,直到今天还传为村里的佳话。祖祖辈辈的文化意识,是家族传承中真正伟大的精神脉络。\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富有历史底蕴和民族气质的关中大地,发酵了他的一支笔,蓄积着他胸中的深情。他说:\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从那平原上的村庄和高原上的窑洞里,曾经走出过一个又一个杰出的后生,有的甚至走进他们当时的封建政权的中枢,影响过当时的政局和时局。他们的最杰出的贡献和最生动的轶闻,依然在那些树木掩映泥泞遍地的村巷里流传,成为整个村庄整个县城内的子孙的骄傲,他们的精神和气性也就历经千年百年而依然流贯在乡民之中。\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他永远忠诚于生他养他的土地。他大半生中相当数量的小说以及散文,几乎全是取材于他的家乡关中大地。在他的名篇《白鹿原》中不止一次地、诗性十足地抒发着自己对这片土地的理解与热爱:\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一团颤悠悠的熔岩似的火球从远方大地里浮冒出来,炽红的橘黄的烈焰把大地和天空熔为一体。沿着山道走到岭下,便是气势恢宏的渭河平原,一条一绺或宽或窄的垄亩纵横联结着,铺展着,一望无际的麦苗在温柔的晨光下泛着羞怯的嫩绿。\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养育的过程,也是成就性格与养成风格的过程。他的性格,凝重而深情;他的语言,质朴而温热;他的作品,像土地上长出的庄稼,与村庄、鸟雀、原野、河流、农舍、劳作永远相伴相生。他哈着腰写作,为的是将脑际与笔端所有的建构与想象、同情与关注、深远与开掘、勾勒与描写、飞扬与积淀,都深沉地埋藏在对土地的承诺中。\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陈忠实说,小说最是有情物。诚如他自己所言,他最终一心期待实现的正是这样的一种创造状态:\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作家是情种。这情就产生于对祖国大地、天空和海洋的一种爱,产生于对国家和民族的根深蒂固的爱,产生于对国家和民族的每一个灾难的刻骨铭心的痛心和对每一项成就由衷的礼赞,产生于对这个民族的每一个优秀分子的崇敬,产生于对国家和民族明天的发展前景的美好期待。\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 END —\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来源 | 《语文报·高考版》\u003C\u002Fp\u003E\u003C\u002Fdiv\u003E"'.slice(6, -6), groupId: '6713771961039716876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