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岁,我终于能够同原生家庭和解25岁,我终于能够同原生家庭和解

编者按

关于原生家庭给的伤痛,很多人都有着相似之处,不劝原谅,但求为了自己,选择更和洽的方式和解。

1

我出生在一个重男轻女的大家庭里,目之所及的亲人,都疼爱他们的儿子多于女儿,孙子多于孙女。妈妈不止一次的开玩笑说,如果弟弟先出生,就不存在我了。不知道是环境所致,还是天性敏感,我对于妈妈的玩笑话一直念念不忘,并反复自我折磨。

我讨厌弟弟,讨厌这个抢走了父母爱的家伙。我不肯让他一分一毫,对他态度恶劣,仗着年长两岁,力量终究大些,不计后果的欺负他。狠狠的用指甲掐着他的皮肤到出血,小孩子的恶意到了狠毒的地步。弟弟被欺负的大哭,我被打,然后更厉害的欺负回去,再次被打的更厉害,恶性循环。

这种水火不容的状态一直到了又一次我同弟弟吵架,我一把把他推到我的房间外面,砰的一声关上门,“你不要再和我说话!”然而这次冷战没有持续多久,弟弟主动来找我,“姐姐,我错了。”那是弟弟第一次主动认错,却并不是因为我们吵架真的是他的错,而是因为怕我不理他。我第一次意识到我这个弟弟,那么的依赖我,我感觉自己抓住了他的致命伤,每每用不理他来威胁,最后都能得逞。

不过弟弟也在长大,渐渐的有了自己的朋友,可以不用依赖我,也开始明白我有多么的无理取闹, 他开始反抗我。我们撕打的更厉害。终于有一天,我打不过他了。弟弟停手了,我明显的感觉到他在让我,那是一个强者对于弱者胡搅蛮缠的悲悯。我感觉到了羞耻。安静了下来。

我们的关系渐渐好转,建立在互相谦让的基础上,慢慢的可以同仇敌忾,那“敌”就是我们的父母。我开始明白如何做一个姐姐,并努力做一个好姐姐。同时我也明白除了没有用的考试成绩,我再也不能比得上我弟弟。本质善良,人格健全,这种被爱浇灌才能长出的果实,是我永远都无法奢求的东西。

《都挺好》中,苏明玉在遇到石天冬之后才得到了拯救。相对而言,我算是幸运,有个好弟弟。

2

我讨厌我妈。

我忘不了我妈抱着尚不知事的我大哭,告诫我以后要争气,决不能像她一样仰人鼻息的画面。这样的场景,不知道在我童年重复出现了多少次,以至于深深刻在了我的意识里。

我记得父母的每一次吵架。每次吵架之后,我妈总会抱着我,坐在煤球炉子边,哀叹自己命苦。“你以后决不能像妈妈这样没本事,决不能找你爸爸这样的人。”那时候的我还小,不知道鲁迅文里的“祥林嫂”,只是一次又一次的听着妈妈的告诫,牢牢的记着,刻在意识深处。

我长大了,有了思辨能力,对于母亲日复一日的言论,不再耐烦,“现在这样,难道不是你自己的选择吗?你为什么不努力改变?!”我讨厌这种“我弱我有理”的言论,讨厌抱怨命运不公,却不付出努力的妈妈。

我从小到大都算得上优秀,我唯一值得父母赞赏的地方,也就是学习成绩了。自卑与自负矛盾的集合在我身上。自负的我看不上我妈,我高高在上的批评着她,从没想过我有一天也会跌落。

大学毕业,我考研失败,考公务员失败,考事业编失败,考教师资格证仍旧失败。我成为了耻辱。潜意识里,我一直渴望着我妈的爱和认同。现在,我不知道自己还有什么值得让她骄傲,我一度脆弱到了,她夸奖弟弟一句,贬低我一句,都会大哭一个下午的程度,为此我被她骂“神经病”。她不能明白为什么随口的一句话,我就要哭那么久。

病急乱投医,我不停的寻找着出路,看各种心理学的书籍,通过写作调节情绪,都没有用。我需要的是爱,除了我妈的支持,什么都不能帮助我。但是我得不到。在求之不得之后,我告诉自己必须放弃期待。我开始试图把她当做陌生人,同她割裂,让自己不再奢求获得母爱。我告诉自己,“她不爱你,这个世上没有人爱你,除了你自己。”

在二战又失败之后,我变得很坚强,很独立,很冷静。我决定像大多数人一样,逃离原生家庭,到另外一个城市的封闭管理自习室准备三战。因为不再朝夕相处,因为我放弃了期待,我恢复的很快。在另外一个城市里,我表现的同正常人无异,甚至更为乐观有趣。

我对每一个好朋友开玩笑的说妈妈有多么的重男轻女,有多么的偏心,好像她已经完全不能影响我。其实不知不觉中,我把自己一切的不好,都归为原生家庭的影响。我对每一个人说原生家庭的重要性,言论中的我,可怜兮兮,完全是被一个家庭毒害之后的产物。学习学前教育的朋友警告我,“你必须要和他们处好关系,这是为了拯救你自己!”

我不以为然,他们已经不能够影响我了。我不需要拯救。我已经完成了自我的救赎。然而,我渐渐发现我没有了情感的波动。我冷漠的成为了一台机器,无法同人建立亲密关系。虽然不乐意,但是我开始尝试着接受朋友的建议,努力的找到父母的优点。

我回忆着从小到大妈妈一点一滴的好,试图自我洗脑,然后意外的发现我没有自己所说的那么可怜,我妈爱我,或许没有爱我弟那么多,但是就算是为了我自己,我也不能否认这一点。我开始主动同我妈和解,主动亲近她,并且做她同我弟之间沟通的桥梁。最后我终于哭着对我妈说了我的委屈,我妈也大哭,我得以同我妈和解。

3

我妈毕竟拉扯我到那么大,生养恩足以让我同她和解。同我弟和解更简单,我们相似的思维方式,足以让我们相处的很好。但是我爸不一样,他除了提供给我们生活费之外,没有承担任何责任。每个月的生活费给的并不及时,且只够吃饭,到了月底更是捉襟见肘。月底经常就花两块钱买一盒一百一十克的橄榄菜,每顿五毛钱买两个馒头夹上一点儿橄榄菜,那是2010年,我的一顿午饭不到六毛钱。

我爸没有为人父的责任感,在我的记忆里,我只记得妈妈无力辅导我的功课之后,爸爸直接拒绝给我辅导。每次寒暑假,住校生需要将铺盖搬回家的时候,我只能可怜巴巴的坐在那里,等到差不多人都走光了,才能等到他。我爸大多是醉醺醺的,一个酗酒的爸爸,有多大几率是个好爸爸呢?

当我爸终于意识到自己是个父亲,想要树立自己的威严的时候,他已经40多岁了,我们已经开始读大学,既不需要他的爱,更不搭理他的威严了。20岁之后才出现的父亲有什么用呢?如果20岁之后才出现的父亲除了训你之外,就是酗酒呢?我爸的人生也好,思想也好,早就停滞了,但是他却没有意识到,总以为自己还是几十年前那么优秀。

我过去从没有想过自己要同父亲和解,我会养他,但是不会原谅他,我一直这样认定着。我弟考研成功那天,我终于还是放弃了那无谓的坚持,我爸当然不是一个合格的父亲。不过他供着我和弟弟一直读到研究生,我们还奢求什么呢?我出生在一个重男轻女的地方,但是我读到了研究生,或许他还会愿意让我读博。我到底还希望他做什么呢?

4

一个人性格形成的最重要时期,是和家人度过的。这时候家人的亲近或者漠然,都会被深深的刻在性格的深处,蛰伏等待着爆发出头。或许有一天,你意识到你的家庭已经在你的性格某处刻下了烙印,想要试图去掩盖它,或者试图去改变它,但是结果往往是失败的。甚至因为你的过于在意,这烙印愈来愈深,愈来愈新,最后或许会把你逼到一个死角。

幸福的家庭是一样的,不幸的家庭却各有各的不幸。这不幸的结果也是一样的,就是塑造出一个又一个不幸的人,一个又一个不幸的家庭。这不幸的人中,也有幸运的人最终获得了拯救,但是更多的人还沉在深渊里,在被怪物啃噬中,等待着救赎。

只需要一个精子和卵子的结合,父母就轻易的成为了父母。父母的上岗不需要竞争,不需要考试,这本该是一件需要谨慎对待的事情,最终却因为这样那样的有意或无意,在孩子心中留下来这样那样的印记。

为了我自己,我选择了主动和解。我已经足够幸运,我的父母虽不合格但还算爱我,让我不至于跌落。我希望更多无法和解的,被原生家庭伤害的孩子,有一天也能够像苏明玉遇到石天冬,沐浴在爱里,得到救赎。

每天免费读书一小时

长按关注

不疾而速 与你共读

25岁,我终于能够同原生家庭和解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