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九原春秋】浅述秦汉时期九原边地文化与中原文化融合的表现(二)

开栏语

The frontispiece language

文化是生活,是力量,是尊严,是灵魂,是信仰,是精神,是一切创新的源泉。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由此,为增强地区文化认同,树立文化自信,提升全民人文素养,【九原发布】在“九原春秋” 板块特推出“秦汉时期的九原”专栏。栏目将以“秦汉文化论坛”为依托,从各位业内专家学者的论文中摘选出精彩段落供大家学习与品读,以启淳淳九原民风、明煌煌乾坤之德。

BY

秦汉时期的九原

浅述秦汉时期九原边地文化与中原文化融合的表现(二)

朱丹林  包头大漠文化艺术中心

汉代昭明铜镜1956年出土于九原麻池召湾44号汉墓。铜镜内周有篆书“内清质以昭明,□光辉象夫日月,心忽扬而愿忠;然壅塞而不泄”。而外周有篆书“洁精白而事君  □□鹳(欢)之合□使玄锡之流泽忘疏而日忘□美之愿亟可母之□恺外女纪”。整个昭明铜镜上共有51字,完全是对中原内地占统治地位的儒家学说中“夫为妻纲”思想的赞美与肯定,由于昭明铜镜在内地也多有出土,说明铜镜上的文字表述,也是整个汉代对闺中待嫁之女,和已经出阁的妇女,在道德伦理和行为准则上的一种要求。昭明铜镜在九原出现,是秦汉九原民间社会生活中,儒家思想已经占有相当地位的佐证。

1981年土于九原召湾上窝尔吐壕47号汉墓的黄釉陶樽及陶樽图案展开图

从图中可见这个筒形、博山式盖、子母扣的陶樽,是典型的中原文化意识现象.它共有六组四十七个造型,包括玉兔捣药、神女、西王母、甲胄武士、翼马、雌猪、蟾蜍、坐枭、独角羊、白虎、后羿、长蛇、螭龙、人身牛首的神农氏、怪神宴乐、九尾狐等。如此众多迷信怪诞的神怪世界,恰恰反映了汉代中原地区民间市井、普通百姓中,人们精神思想和意识的的一个侧面。作为冥器放入死后的坟墓,也说明汉代的人们希望死后进入这样一个美好的神怪世界。然而,中原百姓的观念却出现在九原这个“匈奴地”。

如果说图中的三块瓦当,反映了中原帝王的思想意愿;昭明铜镜,则反映了汉代具有普世认可的封建伦理;黄釉陶樽的神怪世界就把民间百姓的意识形态,铺陈在游牧民族生活的九原大地。这说明秦汉文化的统一性,已经深深的烙印在边地九原大地,成为九原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

然而,九原毕竟是匈奴等游牧民族生活的土地,游牧文化的特点也与中原文化在交融中,显示出其独特的魅力,这便是九原在秦汉时代文化的特殊性,即“多样性”。

编辑:融媒体中心记者 周蕴

责任编辑:周蕴

九原发布热线:0472 6939913

投稿 ▏公益 ▏活动 ▏宣传

扫描二维码

关注九原发布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