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期制作要先有思路,可以不具体但要有大方向,之后再配合技术手段加以实现。笔者建议,后期制作要从亮度控制入手,尽量避免一开始就直接调整对比度、饱和度、锐度等参数。即便需要也要放在亮度调整之后再考虑。确定后期思路可以保证大家后期制作的效率和品质,从亮度入手是为了避免产生亮度和色彩的偏离。

在经过基础亮度调整后,首先抹除背景的噪点。具体操作为先对全图进行降噪,然后再对鸟身区域执行反向降噪以避免损失锐度,还可以视情况增加锐化。

接下来进入局部调整环节,思路是增强主体的视觉权重。按照鸟类照片的特点,一般将头部看待为主体区域,通过亮度权重和细节权重进行处理。通俗地说就是头部必须具备足够的亮度和锐度。具体操作可以综合使用渐变滤镜和画笔进行,用渐变滤镜处理规整的区域,用画笔处理不规整的细节。

在进行到这一步时,要注意对主体区域再进行递进和细分,比如头部区域中的瞳孔,还有鸟喙,以及不同颜色的羽毛等,都可以再细分处理下去。虽然实际处理未必需要,但能锻炼大家对画面的观察力,增强观察力是后期作品提高的重要途径。

在自然光环境中可能遇到阳光直射产生的局部高光,或者光线照射不足产生的阴影,这些都可以通过画笔控制局部亮度来予以调整。可以看出在降了亮度之后羽毛细节也得到了还原。如果不事先降亮度,无论把锐度数值加到多大也是无效的。这就是我们提到过的“细节源自于亮度差异”,过曝或欠曝区域缺少亮度差异因此难以呈现出足够细节。

原图处理前后有一个明显的区别就是背景变得翠绿,这是通过白平衡偏移实现的。具体方法是首先在全局白平衡中将色调适当偏向绿色,使全图偏绿。之后对鸟使用画笔,设置为反向偏移,即将色调再偏向品红,用以抵消全局白平衡对鸟身颜色的影响。只要参数合理且区域准确,白平衡偏移都比较自然。因为这种偏色可通过相机设置,在前期拍摄时就能实现。

需要注意的是,这个范例虽然全程都未使用饱和度选项,但通过亮度控制也能引发饱和度改变。而在后期制作时要注意色彩的合理性,不要使用明显有违于常理的颜色,或设置过高的饱和度。图例会将饱和度调整得高一些以示区别,大家在实际操作中如果觉得饱和度过高,可在全局选项中适当下降自然饱和度数值。

来源:大师之路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