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天,一笔一划皆是情;秋景,一字一句皆是意。铜梁的秋天已然有一些寒意,但今秋的沁凉里多了缕缕典雅翰墨香。9月21日,“长思无邪——何应辉尉晓榕书画作品展”在铜梁图书馆正式开幕,此次展出的50余幅作品均为何应辉、尉晓榕近两年力作,件件皆为精品,艺术价值颇高,令观展者大饱眼福。

尉晓榕接受媒体采访。

书画作品展开幕式结束后,尉晓榕老师在秀丽的玄天湖畔,接受了市级和区级主流媒体的联合专访。初见尉老师,艺术的气息扑面而来,同时也感受到严谨和严肃的氛围,有一种让人不敢接近的气场。但当记者与尉老师面对面坐下,聊起他的生活经历和创作故事时,尉老师却是亲切随和的,话语朴实、温文尔雅。

画,是有画道的

形式多样,不重复

尉晓榕1957年生于福建福州,现为中国美术学院中国画与书法艺术学院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中国画艺术委员会副主任、浙江美术家协会副主席、福建省福州画院院长。

分茶图。

漂亮的皮囊千篇一律,有趣的灵魂万里挑一,画画同样也是这个道理。尉晓榕的人物画特点为:灵动,但不张扬;沉着,却不强悍;劲秀中透着放浪和野逸。这是画家秉赋、经历、人生态度在笔墨上的投影。

“一个人活久了,人们就会来讨教养生之道;一个家业做大了,人们就会来讨教治业之道;一个国家历史长了,人们也会研讨其立国之道。这是自然之事,你有道,人家就要问道于你。同样,一个画者从艺多年,前来讨教的人便少不了,因为,画,是有画道的。”

在尉晓榕看来,绘画是让人用眼睛来享受的,是一种视觉的审美。视觉审美,首先就要让眼睛有新的发现、新的享受,这种东西在形式上就一定要做到位。此次展览,令观者感叹的是,他突破既定模式的胆量和能力。对于人物形象,他不苛求漂亮,也不故作丑异,而是力图寻找一种不俗也不怪的中性状态——不同于直接写生的形象,又不落前人窠臼。他摆脱了写实水墨画模式,强调了画默写与想象,亲近了传统人物画,但又和它们保持着距离。

《秋望》

“画画的时候是追求一种形式探讨,就是说我希望对形式的多样性,能够表达出来,就是尽量不重复。还有一个就是在不重复的情况下,追求一种谐趣、理趣,这两样东西我觉得比较符合。”谐趣,是尉晓榕画中人物的突出个性。一管在手,浓淡干湿、轻重疾徐,生气自展、灵气外溢……各色人物都具有艺术个性。谐趣,既是画家笔下人物的共性,也是其作品显示的一种精神现象。它诙谐、有趣,不正襟危坐、一本正经,却又保持着水墨写意画的抒情性和高雅性;它不俗、不赖、不痞,不颓废、不调侃、不玩世,不流于谐谑、嬉戏的滑稽,不同于将人性的丑陋展示给观众的喜剧,亦有别于以幽默、讽刺为目标和特质的漫画。

手拿画笔的音乐家、吟游诗人

把对文化的整体性把握,聚焦在你的专业上

有人说,尉晓榕是个拿画笔的音乐家。尉老师的确很喜欢音乐,特别偏爱西方古典音乐,他的博士论文便是以“论中国画与音乐的同构系统”为题。

问及音乐与美术的关系,他说:“实际上音乐与美术中间有很多链条,就连数学都能参与,我们绘画中有很多数学的元素。比如说,几何。几何里头是一种合理性,一种装饰的合理要素。这是我们图示里头,还有取势的时候都非常需要的东西。”

音乐是文理两科的桥梁,它也可以是数学序列。有人把圆周率3.14后面演奏出来,后面有小数点后一千多个数……凭借数字演奏出来也极其好听。这个时代是个大综合时代,不仅仅是跨界的问题。而应该是把对文化的整体性把握,聚焦在你的专业上。”

《东坡爱砚图》

还有人说尉晓榕是吟游诗人,的确,他作品中的诗书画印处处可见。“诗,只要你的画带有诗性,或者你的思维带有诗性,你的情感你的审美带有诗性,这就可以了。不一定真的写诗。”尉晓榕说,我们的书法与绘画的结合在全世界是有唯一性的,它具有独特价值。因为其他国家的文字只能搞装饰,进不了绘画领域。以书入画非常符合中国文人的心理结构和表达方式,非常高明。

也许是多年在美术学院任教的经历,尉晓榕一直对文化艺术的教育和推广保持独特的情怀。在他看来,中小学生和幼儿美术教育是全国基础教育不可或缺的部分,在陶冶情操、培养审美、开发智能、传承文化等方面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1982年毕业后分配福建师范大学艺术系任教四年后,他就调入浙江美院任教至今。现为中国美术学院(原浙江美院)教授,中国画系人物画教研室主任,首届中国画创作与理论博士,博士研究生导师、硕士研究生导师。

《曼生爱壶图》

经过多年的磨砺,尉晓榕创作出了许多优秀的书画作品,1993年参与主创的《绘画本中国通史》获第六届国家图书奖一等奖,参与主创的《彩绘本民间故事》获中国图书冰心奖。1995年获中国艺术研究院颁发的“中国画学术精诚奖”,1996年作品入选大型画册《浙江中国画二十家》、《世纪之光——二十世纪中国当代杰出中青年作品集》、2003年作品参加《二00三全国著名中国画家提名展》并入大型画册、2008年《艺术家档案一一尉晓榕》刊于大型刊物《艺术家》、2010年参加首届杭州中国画双年展并出版《一尊青花瓷》作品集……

第三次来铜梁

在铜梁看到了很多可入画的事物,总不能装作没看见

《牛》

近年来,尉晓榕多次参加在国内外举行的大型画展:1994年赴马来西亚参加“94吉隆坡国际水墨画研讨会”并发表论文、1997年参加“第九回新文人画展”、“中国当代名家作品珠海邀请展、1999年参加“首届中国人物画肖像展”、2003年作为特邀画家参与中国首届微型工笔画大展、2004年作品参加《原点》中国美院国画家八人学术邀请展(上海)、2005年参加《中国当代书画名家作品联展》和第一届《当代中国画学术论坛——北大论坛》、2008年中国国际书画艺术研究会邀请参加“法国、德国、奥地利、荷兰写生采风活动、2009年作品《社戏》参加浙江省重大题材作品展……

“尉晓榕是新一代画家中的佼佼者,他画中的笔墨勾勒出的线条,既清晰体现出了人物的神态和动向,还表现出了人物性格和作者的情感,他是一位会用文学眼光来进行绘画的艺术家。”铜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陈启述如此评价尉晓榕。

《古诗意图卷》

采访最后,尉晓榕告诉记者,这是他第三次来铜梁,第一次来铜梁是五六年前,和北京的几个画家来铜梁猎奇,觉得这个地方很有特色。第二次是一两年前,应邀请前来铜梁参观考察,更深入地了解了铜梁。“铜梁是一个有着浓厚文化氛围和优美人文环境的地方,从前的九宫十八庙和如今的新城新风貌都有着让铜梁人津津乐道的故事。”尉老师说,“我已经参观了铜梁匾额博物馆、安居古城、黄桷门奇彩梦园等,铜梁物产丰富、地貌奇特、山水秀丽。这里的山并不呈现很险峻的姿态,但是非常符合人居,非常温和、山贴近水,山水相应,水色天光,看了让人心情大好。”尉老师说,“希望加强和铜梁艺术界、文化界的广泛合作和交流。铜梁的文化积淀很有泥土气息,在这里看到了很多很美好、很入画的事物,总不能装作没看见。我非常期待更深入地了解铜梁,画好铜梁。” (图/文 记者 郝好 唐彬 陈刚 黄渝洲)

市民观展

会用文学眼光绘画的艺术家

本报讯(记者 周承沂)铜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陈启述表示,尉晓榕是新一代画家中的佼佼者,他画中的笔墨勾勒出的线条,既清晰体现出了人物的神态和动向,还表现出了人物性格和作者的情感,他是一位会用文学眼光来进行绘画的艺术家。

“一幅《曼生爱壶图》,他不苟求漂亮的人物形象,也不故作丑异,而是寻找一种不俗不怪的中间状态,曼生的面部刻画虽然笔触不尽深入,但却有着微妙传神的表情。只用一个简单的双手捧壶胸前的动作,便将对曼生对茶壶的喜爱表现得淋漓尽致。”陈启述说,从尉晓榕的画中可以看出,他有十分扎实的基本功,对线条的表现能力掌握自如,在笔墨上很好地继承了国画的优秀传统。

“两位书画大家的作品在此展出,是一场非凡的艺术盛会,能与各位书画艺术家一起欣赏大家作品,交流心得体会,更是一件让我倍感高兴的事。”陈启述说。

每一幅画都在述说一个故事

本报讯(记者 谢凤)张凤鸣是铜梁作家协会秘书长,作为一名文学爱好者,她同样很喜欢这些书画作品。在展出现场,她看尉晓榕的国画《东坡爱砚图》有着自己的视觉。

“这幅人物画画的是集诗书画大成于一身的大家苏东坡。尉晓榕的苏东坡眼神喜悦却不张扬,面带微笑却很内敛。”张凤鸣说,画家的每一幅画都在述说一个故事,“心中有丘壑,下笔如有神”。画面看似简单却线条优美、意境深远,每幅画都在表达画家的思想,看懂了画,就是在和画家对话,也是在和画里的人物对话。

张凤鸣表示,也许普通人绘画达不到像书画大家那样高的艺术水准,但是画画本身就是一种美的享受,是一种用心生活,用心追求美好的积极态度。年轻人更应该多看好的书画作品,近距离接触美、感受美,接受艺术的感染和熏陶。

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更加努力学习前进

本报讯(记者 谢凤)9月21日,“长思无邪——何应辉尉晓榕书画作品展”在铜梁图书馆二楼书画院展厅举行。展览吸引了数百名热爱书画艺术的市民前来观看,大家惊叹两位大师的书画作品,纷纷拍照留念。

铜梁美术家协会主席杨俊在参观完书画展览后,感触颇多,他告诉记者,这两位大师都是全国顶尖的艺术家,他们的作品格调高雅,给人美的享受。何应辉老师的书法作品笔走龙蛇,浑厚有力。尉晓榕老师的人物画妙趣横生,生动灵巧。自己作为美协主席,平时也喜欢画一些山水画,这次有幸看到两位大师的墨宝,感触良多。“通过这次观展,增长了见识,开阔了眼界,众多学习观摩的机会让我们好似站上了巨人的肩膀,要更加努力地学习前进。”杨俊说。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