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由「冷兵器研究所」授权转载

  ID:LBQYJS

  对隋唐英雄感兴趣的读者可能知道这样一个故事情节:李元霸一人杀败起义军212万人!虽然这个故事很玄幻,但历史上,声势浩大的农民起义也确实往往被兵力少得多的官军所败。

  比如南北朝时期的六镇起义,虽然核心是六镇戎卒,甚至是被认为是拒绝汉化的鲜卑精锐,但十几二十万起义军,却被尔朱荣的八千精锐搞定了。

  今天杜少就让老朋友「冷兵器研究所」来跟老爷们好好讲讲:为啥有极大数量优势的农民起义军,为啥经常败在少量官军手里?

  其实「说唐」这本书虽然各种脑洞,但在起义军兵力上是比较写实的。据「说唐」第34回「众王盟会四明山 三杰围攻无敌将」,以瓦岗军为首的十八路反王,家家都有10万军队;以杜伏威为首的六十四路烟尘,一共凑出来22万兵力,合计212万大军。

  而考诸「隋书」、新旧两唐书和「资治通鉴」,当时北方义军的兵力确实都在十万人的规模,比如隋大业九年(613年),「齐人孟让、王薄等众十余万,据长白山;渤海贼格谦自号燕王,孙宣雅自号齐王,众各十万,山东苦之。」(「隋书」卷4「炀帝纪」)其余瓦岗军、窦建德、杜伏威、萧铣、杜伏威、林士弘等部众规模都在十万以上。

  但早期起义军与隋官军作战,基本都是一败涂地。比如知名度最高的齐郡王薄,就是那位号称「知世郎」,作「无向辽东浪死歌」的起义军领袖。

  他率10万人进攻齐郡(今山东济南),结果与隋猛将丞张须陀遭遇。张须陀兵力不足万人,可双方大战三场,王薄一败于齐郡,再败于泰山,后来引河北义军入山东,第三次被张须陀战败,从此再不敢与隋官军对抗。

  义军如此之弱、官军如此之强的原因何在?大致有三:

  农民军最初起事,多是流动作战,没有稳固的根据地,故而诸多起义军都是举家随军行动。

  比如北朝时,据「周书」卷11「晋公宇文护传」引宇文护之母阎氏的回忆:「吾之阖家大小,先在博陵郡住,相将欲向左人城,(起义军)行至唐河之北,被定州官军打败。汝叔母贺拔及儿元宝,汝叔母纥干及儿菩提,并吾与汝六人,同被擒捉入定州城。」

  当时宇文护才12岁,宇文菩提更小,都要随军行进。可以想见,很多号称十万的起义军里,往往一多半都是老弱妇孺,真正的战兵没几个。

  而家属太多,一则影响行军速度,二则要分兵保护。就像一头猛虎长了个超级肥硕的大肚子,严重削弱战斗力。这就让起义军的战斗力更打折扣。

  比如隋末河北义军张金称部,纵横巨鹿、清河、河间数郡所向无敌,官军屡次征讨皆遭败绩。

  隋名将杨义臣奉命征剿,他探知张金称大本营有数万家属,便故意示弱,引诱张金称前来挑战,然后趁其战兵远离营寨,「简精骑二千,夜自馆陶济河,伺金称离营,即入击其累重。」(「资治通鉴」隋炀帝大业十二年十月条)张金称闻讯大恐,急忙赶回救援,杨义臣以大兵追击,义军前后受敌,遂败。

  当然,并不是所有起义军都是带着家属满世界跑,比如隋末江南义军林士弘。他招纳部众很有典型特征,概括来说是「三快」:

  即称帝快、招人快、溃败快。

  义军成了规模后,称王建号的愿望都非常迫切。但河北山东的义军多以某某公自居,比如河北高士达自号「东海公」,山东郭方预自号「卢公」,章丘左才相自号「博山公」。

  南方天高皇帝远,义军首领称帝多。

  比如江陵萧铣称梁帝,鄱阳的林士弘则称楚帝。招人快。义军但凡打了胜仗,都会产生连环效应。林士弘起事击败隋军后,江西诸郡豪强士民纷纷杀本地官员响应林士弘,林的部众一夜之间吹气球一样增至十万人。

  但膨胀得越快,遭到扰动时溃散的也快。林士弘的楚政权经历了两次打击,一次是外来户张善安(山东兖州人)率兵袭击楚都豫章郡,一次是萧铣遣兵进攻南昌。林士弘麾下人马立时纷纷反水,控制的郡县望风反叛。

  林士弘孤注一掷,派兵攻打被官军夺取的循州(今广东惠州)又遭遇失败,吓得林士弘本人都逃跑保命。看起来声势煊赫的林楚政权一夜之间又打回了原形。

  之所以这样,在于义军缺乏科学组织,对招纳的义军将领缺乏选拔、考核、晋升和监督机制,诸首领合则来、不合则去,只能靠乡党、宗亲关系维持。

  同时,起义军架构也非常原始,只是简单地模仿官军建制,宗亲或元老委任为王,诸将委任为大将军。比如「水浒传」描写李逵对造反成功后的政治理想:「哥哥做了皇帝,众兄弟都封官做将军。」

  水浒传李逵剧照

  而各级将领具有高度自主权,对首领大部分是名义上的效忠,一有意外,部属极易脱离主帅的控制。同时,义军对知识分子的不重视,也导致义军缺乏足够政治约束力。

  例如山东贼帅孟海公极其痛恨文化人,「见人称引书史,辄杀之」(「资治通鉴」隋炀帝纪大业九年三月条)排斥知识分子,使得义军首领眼界狭窄,不能很好地汲取历史经验,管理部队没有套路。

  原始结伙性质的义军无法进化为有组织有纪律的正规军事集团,往往一遭到打击就溃败。

  隋末农民起义军大部分都在中原、江淮地区,不是主要产马区,战马是稀缺资源,农民军起事时很难搞到马,部队构成以步兵为主。

  隋朝官军在大业末年时,还未完全腐败,郡县兵拥有完整的供应体系,不仅器甲精良,战马也能保证一定供给。故而双方对阵,官军以快打慢、以硬吃软,往往能以少胜多。比如隋将杨善会是个小小的县令,以劲兵千余人与义军作战,「前后七百余阵,未尝负败」(「隋书」卷71「杨善会传」),战绩相当恐怖。

  隋将张须陀赖以与起义军对抗的,也是手下精锐的骑兵。他进攻时遇营则以步兵围逼之,遇流徙者则以骑兵追蹑之,在遍地烽烟的山东从无敌手。

  河北义军高开道率众来到渔阳郡(在今天津市一带),意外地夺取隋朝留下的数千匹战马,遂尔成为北境最强大的一支义军。据守幽州的军阀罗艺徒拥数万大军,对其也无可奈何。窦建德派大军北上争夺幽州,高开道遣骑兵击之,窦军居然不战而退。代北梁师都据本郡起兵反隋,得到突厥人的资助,骑兵力量也十分强大,居然敢于在唐朝的大本营旁边称帝建号。

  而进化比较成熟的瓦岗军,也意识到骑兵的重要性,李密亲自组建了强大的骑兵队伍,「于军中简勇士尤异者八千人,隶四骠骑,分为左右以自卫,号为内军。…知节领内马军,单雄信领外马军」(「旧唐书」卷72「程知节传」),隋末义军强悍者首推瓦岗,与骑兵力量的扩展有直接关系。

  总之,光靠政治正确是打不了胜仗,军事永远都是一个专业的事。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