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003Cdiv\u003E\u003Cp\u003E我们知道,周朝的始祖是后稷。《史记·周本纪》说后稷是尧舜时期的人物,但这属于春秋战国时的附会。那么,后稷到底是什么时代的人呢?其实仔细看《周本纪》的话,会发现本身有疏漏,既然后稷是夏朝之前的人,而儿子不窋又夏朝末年的人,那么后稷不是经历了整个夏朝四百多年?这当然是说不过去的。不过这也难不倒注疏家,他们认为后稷族世代担任“后稷”一职,而“去稷不务”的不窋是最后一个社稷。\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这段史料来自《国语·周语》,从文献本身来看当然是通顺的,但验之其他文献,还是有矛盾存在。同样在《周语》中,就提到“后稷勤周,十有五世而兴”,那么后稷到周朝建立就正好是十五世。从《周本纪》来看,先周世系是:后稷—不窋—鞠—庆节—皇仆—差弗—毁隃—公非—高圉—亚圉—公叔祖类—古公亶父—公季—文王—武王,这也正好就是十五世。所以说,早期周人并未把后稷当作一个世职,而仅仅视为是一个人物而已。\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那么,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矛盾呢?其实很好理解,正是因为周人记忆中的真正人祖是不窋。不窋以上是谁已经不清楚了。后稷本身是个拟构祖先,所以列于不窋之上。而战国时期又将后稷划入帝喾时期、尧舜时期,这样才出现后稷经历了整个夏朝的情况。换而言之,《周本纪》的周人始祖是五帝后稷、夏末后稷和不窋,但实际上他们在谱系中形成情况却是相反的,先有不窋、再有后稷、最后才拆分为世代后稷。这正是顾颉刚老主张的“古史层累说”。\u003C\u002Fp\u003E\u003Cdiv class=\"pgc-img\"\u003E\u003Cimg src=\"http:\u002F\u002Fp1.pstatp.com\u002Flarge\u002Fpgc-image\u002F78c792c3ebec4f7584ab8ae798585b8f\" img_width=\"400\" img_height=\"267\" alt=\"《史记》中周朝始祖后稷是五帝时的农官,但其原型是最早的农业神\" inline=\"0\"\u003E\u003Cp class=\"pgc-img-caption\"\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u002Fdiv\u003E\u003Cp\u003E古人对于土地和粮食非常重视,由此产生了社(土)神崇拜稷(农)神崇拜,后世用“社稷”代称国家正源于此。周人一方面以后稷为自己祖先,另一方面保持对后稷的农神崇拜。西周时期尚无黄帝、尧舜的记载,当时最古老的两位先王就是大禹和后稷。他们说大禹、后稷勤政而死,所以大禹被奉为社神,而后稷被奉为稷神。春秋中期的颂诗《诗经·鲁颂·閟宫》提到后稷“奄有下土,缵禹之绪”,成为了大禹之后的人物,代表地位有所削减。\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而到春秋后期,大家不再认可只有后稷一个农神,于是就诞生了烈山氏的说法。根据《左传》,晋人蔡墨称夏朝之前的稷神是烈山氏之子柱,而商朝开始的稷神才是后稷。也把后稷的时间段限定在了夏朝之后。《礼记》有类似记载,惟“烈山氏子柱”作“厉山氏子农”,“烈”“厉”通用,“烈山”大概本来说的是烧山垦殖,代表的是一段社会进程;但是被通假“厉”后,就慢慢与春秋厉国附会上,成为厉地(今湖北随县)一带的祖先神。\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战国时期百家争鸣,诸子为了托古改制,对于古史有不同的拟构,神农传说由此大盛。有巢氏、燧人氏、神农氏这种,明显原型不是一个氏族的名称,而是一段历史进程的缩影。这样的拟构不能说完全是正确的,比如目前没有证据人类住过树上,但农业一定是有起源的。神农氏就这样被制造了出来,并且取代了烈山氏成为最早的农神。此时神农氏与炎帝还尚无瓜葛,《史记·封禅书》曰:“神农封泰山,禅云云;炎帝封泰山,禅云云”,这分明当作两家。\u003C\u002Fp\u003E\u003Cdiv class=\"pgc-img\"\u003E\u003Cimg src=\"http:\u002F\u002Fp1.pstatp.com\u002Flarge\u002Fpgc-image\u002F204eb9227411495691085947ed453e4e\" img_width=\"324\" img_height=\"400\" alt=\"《史记》中周朝始祖后稷是五帝时的农官,但其原型是最早的农业神\" inline=\"0\"\u003E\u003Cp class=\"pgc-img-caption\"\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u002Fdiv\u003E\u003Cp\u003E但是在汉代,神农却与炎帝合流了。大概传说神农是黄帝之前的部落,而炎帝又是黄帝的手下败将,所以在《世本》就有了“炎帝神农氏”的说法。炎帝一作赤帝,在五行中本属南方,而没有什么存在感的厉国也在南方,所以炎帝又与厉山氏合流。东汉郑玄注《礼记·祭法》,就提到厉山氏就是炎帝,到今天随县厉山镇还有“神农故里”和“神农祭”。神农因为与炎帝合流,重要性全面碾压后稷,作为周人始祖的后稷,反而默默无闻了。\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后稷身份从高到低的变化,还可以反映在《周语》中。在《周语》中,西周有“后稷”一个官职,作为农业生产的主管,但其地位却比司空、司徒、太保、太师、太史、宗伯这些都低,这当然不是西周的现实制度,金文中不存在“后稷”这个官职,只能是春秋战国的拟构。西周时期后稷是周人的祖先神,怎么可能沦为一个中等官职称号呢?\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实际上,后稷与神农一样,都是从神转化为人的。当然,在古史传说中,神与人经常互相转化,人被神化、神被人化,这都很常见。比如关羽是真实存在的历史人物,但在后世被尊为武圣人,可以说是从人转化为神的。但还有一种人物,从最早期记录开始,就没有多少真实事迹。虽然不窋以上肯定还有其他先祖,但是通过对后稷文献的分析,这些基本都来自周人的神化。周人真正记忆中的先祖是不窋,又把崇奉的稷神改造为后稷,才列为最早的祖先。\u003C\u002Fp\u003E\u003Cdiv class=\"pgc-img\"\u003E\u003Cimg src=\"http:\u002F\u002Fp3.pstatp.com\u002Flarge\u002Fpgc-image\u002F3340755086774727ab86e31a67fe2970\" img_width=\"500\" img_height=\"375\" alt=\"《史记》中周朝始祖后稷是五帝时的农官,但其原型是最早的农业神\" inline=\"0\"\u003E\u003Cp class=\"pgc-img-caption\"\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u002Fdiv\u003E\u003Cp\u003E顾颉刚先生在《答刘胡两先生书》中提出的“四个打破”的观念,即“打破民族出于一元的观念”、“打破地域向来一统的观念”、“打破古史人化的观念”、“打破古代为黄金世界的观念”。既然后稷的原型只是稷神,那么他不属于现实任何一个时代。《史记》中对大禹后稷身份和经历的记载,当然是属于可推翻的非信史范畴,不能作为上古史和西周史对待。但并非说这些记录毫无价值,只不过体现的更多是战国秦汉儒家“大一统”和“法先王”的政治哲学。\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竹书纪年》说“后稷放帝子丹朱于丹水”;《淮南子》说“后稷垅在建木西,其人死复苏,其半鱼,在其间”;《易林》说“稷为尧使,西见王母,拜求百福,赐我嘉子”。这些后稷在儒家经典之外的n种面貌,也都是后世的传说,没什么可信度了。\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strong\u003E(本文为林屋公子《周朝八百年》系列005)\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hr\u003E\u003Cp\u003E作者林屋公子,文史作家,主攻先秦秦汉史。出版著作《先秦古国志》《先秦古国志之吴越春秋》《山海经全画集》三种,作品散见于《国家人文历史》、网易历史频道等纸刊媒体。感谢阅读,欢迎关注!\u003C\u002Fp\u003E\u003C\u002Fdiv\u003E"'.slice(6, -6), groupId: '6714550801190093315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