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交易模型的构建史

我们先来看《股票大作手回忆录》里面的一段话:有一位极出色的人才,一家著名的股票交易所经纪公司的前合伙人,确实是一位训练有素的数学家。他毕业于一家著名的技术院校。他非常认真和细致地研究了许多市场的价格行为—包括股票、债券、谷物、棉花、货币等市场,以此为基础设计了各类图表。他回溯了很多年的历史数据,跟踪市场之间的相关性以及市场的季节性变化——噢,每个方面都研究到了。他采用他的图表从事股票交易多年。他所做的,其实利用了某种高智能平均方法的优势。据他们所说,他以前经常赢利——直到世界大战打破了所有市场先例为止。我听说,他本人和追随他的大客户在最终停手之前蒙受了千百万的损失。1924年利佛摩尔嗤之以鼻的投资方法,60年后在大数据和算法的升级背景下,逐渐成为了投资主流。

我们先来屡一下科学家发展脉络,先前科学家的去处是高校职教为主,理论科研为辅的工作,主要是搞理论工作的,发明改进产品的主要是手工业者,1939年一群受聘于杜邦公司的科学家用13年时间研究出尼龙化纤,,后面又是这支尼龙科学家帮助美国政府改进了钚元素的提取,为制作原子弹立下了汗马功劳。这两个实用科学的成功案例后,许多科学家获得了大量的科研岗位和经费,大量的科学家从理论研究到实用研究转行,真是文艺复兴百家争鸣给社会的繁荣做出了重大贡献。冷战时期的1957年苏联第一颗卫星升空,不甘落后的美国也打算2个月后卫星升空,结果搭载火箭升空不久就爆炸了。而1961年苏联又把加加林送到了太空,两度落户的太空竞赛导致美国总统开始缩减科研经费,淡漠了一些科学家,把这部分开支逐步转给了军方。于是科学家就分成了两拨人,一波给军方科研,一波去高校职教或者失业,而有些失业的人想着用脑袋赚点钱,于是他们盯上了赌场,科学怪人参与比较多的就是轮盘赌和21点,我们来看下他们玩轮盘赌,科学家通过大量的观察和计算,比如弹珠的初始数度和转盘的转速等,计算出弹珠可能落在那四分之一格子里面,然后买这四分之一格子里面的数字,这些说起来简单,其实模型很复杂,因为弹珠可能有100个,每个弹珠的微小质量差别都会影响初始速度,弹的力度也不可能一样,而对应的轮盘转速可能又是100种,排列起来数字可能就非常大,后期信息学家用排除杂音的方法改善了这个转速和初始数度的影响模型,排除杂音法来自一种电话加密模式,打电话的人为了保密,故意在一串杂音中讲话,接电话的人有同样的杂音波段,接到电话后把相应的杂音波段去除就能了解电话里面的内容了。庞大的计算一个人是完成不了的,于是出现了背后强大的电脑运算团队,实际参赌者先是带耳机接收信息,后面升级为在脊椎上贴感应装备,然后通过摩斯密码试的敲击获得信息来赌博,高科技手段和不断改进后让他们获利颇丰,有的通过赌博收入交学费完成了研究生学业。而这些科学家作为高级人才有次被请过去参加银行家的理财产品发布会,当银行家们讲解他们的投资模型组合的时候,这群科学家发现这些模型太小儿科了。于是就开始尝试构建金融投资模型,大家所熟知的蝴蝶效应就是构建模型中得出来的结论。大意是一只蝴蝶煽动翅膀,改变了少部分不规则运动气体的因子促使他们形成一个方向运动,而一个方向运动的气体会裹挟别的气体加入壮大,越来越大后在一千公里开外形成飓风。所以这些科学家做的就是通过市场因数的数据改变,差异化对比,联动性跟随等构建模型。构建的模型马上获得了高盛等投行的青睐。获得支持后,一些搞火箭天体的,数理统计的,甚至是气象地震预测等处在象牙塔顶端的科学家都纷纷加入进来。大数据大算法产出了成千上万的投资模型。资金加持后大量的风险对冲基金孕运而生。促使这些宽客成为了做势者和投资者之间的引势者,他们通过引导政府政策来引导对自己有利的市场方向,资本资产又向他们倾斜,自然也少不了相应的消息利好利空的配合……。手段之多超乎想象。做的是像蝴蝶效应那样,给市场设定成一个价格波动线路运行,并吸引投资者跟风推波助澜,引导市场上下波动获取年化20%-50%不等的稳步年化收益。他们所从事的投资玩法就像轮盘赌那样把弹珠落脚点从不确定变成相对确定。抓取混沌市场上相对确定的那一部分。总之他们的终极目标是做行业里最聪明的投资者,迎着市场的节拍,运用各种高智能工具,把方方面面都考虑清楚后,找到能够将这种节拍转变为盈利的方法。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