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003Cdiv\u003E\u003Cp\u003E引自镇西茶馆 \u003C\u002Fp\u003E\u003Cdiv class=\"pgc-img\"\u003E\u003Cimg src=\"http:\u002F\u002Fp3.pstatp.com\u002Flarge\u002Fpgc-image\u002F03f97a78fe6549aeb8c8693914c46a36\" img_width=\"767\" img_height=\"535\" alt=\"李镇西:浩然之气扑面而来——梁晓声先生印象\" inline=\"0\"\u003E\u003C\u002Fdiv\u003E\u003Cp\u003E2019年新教育年会在姜堰举行。赴会前,我看日程安排中的特邀嘉宾有“梁晓声”三个字,怦然心动。于是,匆匆从书架上抽了一本他20多年前的旧作《九五随想录》塞进行李箱,准备在会场请梁晓声先生签个名。\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我想,稍微热好文学的人,都应该熟悉“梁晓声”这个名字。可以说他几乎是“知青文学”的代名词。《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今夜有暴风雨》《雪城》……,当然,还有《一个红卫兵的自白》,记录了一代中国青年的命运。\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但对我来说,印象最深的是他写自己经历的纪实文学《从复旦到北影》和《京华闻见录》,我曾给我的学生全文朗读这两部作品。透过那些掷地有声的文字,我能感受到他火热的心肠和正直的情怀。在八十年代,梁晓声作品所洋溢的英雄主义气息,极大地感染了我和我的学生。\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后来他几乎出一本书我买一本书,比如那本《九五随想录》就是我1995年买的。如果只读他的文字,会感到梁晓声是一个怒目金刚式的人。但这次在姜堰见了他,第一印象却是谦卑而温和。\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年会开幕的一前天是中美人文教育高峰论坛。我走进会场,一下就认出了坐在第一排的梁晓声先生。我拿着他的书走过去,说:“梁老师,我是您的读者。您能给我在您这本书上签个名吗?”\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他非常亲切自然地说:“没问题!”于是掏出笔很认真地在扉页上写下“梁晓声”三个字,然后继续写“2019年7月12日于北京”,刚写完“北京”二字,他恍然大悟:“哟,写错了,这是在泰州啊!呵呵!”我又拿出一个信封,说:“我有一个搞收藏的朋友,想请您为他在这个信封上签个名,好吗?”梁老师认真地在信封上自己的签名。\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我说:“我在八十年代就给学生读了您的《从复旦到北影》《京华闻见录》。”他笑了,说:“啊,这两部作品如果放到今天,就出不来了。如果你今天还给学生读,那就会惹麻烦。”他还提到《一个红卫兵的自白》:“这书现在也不可能再版了。”\u003C\u002Fp\u003E\u003Cdiv class=\"pgc-img\"\u003E\u003Cimg src=\"http:\u002F\u002Fp3.pstatp.com\u002Flarge\u002Fpgc-image\u002Fd0ceb1b8f836429dabd2989d79bceb25\" img_width=\"1080\" img_height=\"1441\" alt=\"李镇西:浩然之气扑面而来——梁晓声先生印象\" inline=\"0\"\u003E\u003C\u002Fdiv\u003E\u003Cp\u003E说话间,论坛开始了。作为主持人我赶紧站到了台上。今年的中美论坛,我们邀请了来自美国的三位教授和中国学者就人文教育展开交流。在点评时,我说:“我有一个或许是比较肤浅的认识——教育,从根本上说,它本身就是人文的。可以说,没有人文,就没有教育,或者就不叫‘教育’。”\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梁晓声先生是最后一个演讲者。他谈了他对人文精神和人文教育的理解。他肯定了我的那个观点:“教育本来就是人文的。”\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我曾经听朋友说:“梁晓声的演讲不如他的文字精彩。”可我听了他的演讲,感到他的演讲和他的文字一样精彩。\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下面我选摘几段——\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strong\u003E科学能够解决人在现实中可以怎样,而“人文”二字永远不倦地提醒人在现实中应该是怎样的。“人在现实中应该是怎么样的”,是人文永远的主题。\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div class=\"pgc-img\"\u003E\u003Cimg src=\"http:\u002F\u002Fp9.pstatp.com\u002Flarge\u002Fpgc-image\u002F9ed93639140844059fa0a3500b2a6a71\" img_width=\"1080\" img_height=\"721\" alt=\"李镇西:浩然之气扑面而来——梁晓声先生印象\" inline=\"0\"\u003E\u003C\u002Fdiv\u003E\u003Cp\u003E\u003Cstrong\u003E像毛虫化蝶一样,人类用了几千年的时间,人性也不过进化到了现在的文明程度;若反过来,估计只需一百年就会退化为地球上最凶残的动物,比地球上一切恐怖的掠食动物都凶残。回望人类的历史,人类对人类造成的苦难远远多于自然灾害,人类施加于人类的恶行真是罄竹难书。\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strong\u003E我们今天谈人文教育,谈新教育,我个人认为,与二十几年来我们对于中国社会所感到的道德滑坡或者说道德爬坡的忧虑是有关系的,也是对应试教育的对冲。\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div class=\"pgc-img\"\u003E\u003Cimg src=\"http:\u002F\u002Fp9.pstatp.com\u002Flarge\u002Fpgc-image\u002Fc687620260e94d01a2129d7475c61ca5\" img_width=\"1080\" img_height=\"721\" alt=\"李镇西:浩然之气扑面而来——梁晓声先生印象\" inline=\"0\"\u003E\u003C\u002Fdiv\u003E\u003Cp\u003E\u003Cstrong\u003E全世界自从有了学校,应试教育从来就是教育的一部分,但应仅仅是一部分,是过程,不是目的。在中国,最近几十年内,应试教育几乎成了目的。这也就是为什么新教育要反复强调人文教育、素质教育,以形成一种对冲的初衷。\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strong\u003E美好的心灵是怎么产生的呢?我记住了这样一句话:“在薄情的世界,深情地活着。”我很为这句话感动。“深情的活着”之“深情”可能与爱情有关,但不仅仅限于爱情。今日之中国是不是最糟糕的中国呢?我的回答当然是“不是”,今日之中国肯定是中国历史上最好的一个时期,即使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今日之世界是不是人类历史上最糟糕的世界呢?我们回顾历史,从前的世界才叫“糟糕”。正因为从前的糟糕的世界,曾经有人深情而坚忍地守望着人类的那些信仰,因为有了他们,中国和世界才进步到如今的状态。所以我们也要深情地活着,深情地尽好我们的教育工作者的本分。\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div class=\"pgc-img\"\u003E\u003Cimg src=\"http:\u002F\u002Fp3.pstatp.com\u002Flarge\u002Fpgc-image\u002F04674f20706e4b9e950060f0b7991058\" img_width=\"1080\" img_height=\"721\" alt=\"李镇西:浩然之气扑面而来——梁晓声先生印象\" inline=\"0\"\u003E\u003C\u002Fdiv\u003E\u003Cp\u003E\u003Cstrong\u003E我经历了两件事,在两个家庭。一次是在中国的家庭,女儿在电脑上看电影《战马》,母亲催她快去写作业,她说这个电影我没看过,这里的人都那么好。妈妈说:“别信,世界上哪儿有好人,那都是瞎编的!”我到一个美国朋友的公寓,我们外文局聘请的专家的家里,她的女儿也在看我们的宫斗剧。她说:“妈妈,为什么这里的人都那么坏,那么狡猾?”妈妈说:“别信,要么那是中国人编的,要么那是中国的情况,在我们国家不是那样!”问题在于,我记得有一次在凤凰台的一个节目中,我们的一位也算是有些名气的女作家,在谈到这样的一些电视剧的时候,说:“我是把它当做成功学来看的。”什么成功学呢?不就是皇宫里的几个小女子为了争宠于一个老男人互斗不止吗?那些台词动不动就是这样:“皇上,你怎么不爱我了,又去爱她了?我要杀了她。”而这成了我们收视率最高的剧。\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div class=\"pgc-img\"\u003E\u003Cimg src=\"http:\u002F\u002Fp3.pstatp.com\u002Flarge\u002Fpgc-image\u002F198af649e37740769e7021c0662b1872\" img_width=\"1080\" img_height=\"810\" alt=\"李镇西:浩然之气扑面而来——梁晓声先生印象\" inline=\"0\"\u003E\u003C\u002Fdiv\u003E\u003Cp\u003E\u003Cstrong\u003E我在给小学四五年级学生讲课的时候,我说我们把古诗用电影语言分镜头怎么样?孩子们很高兴。“八月秋高风怒号”是远景,“卷我屋上三重茅”是近景,也只有中国的唐诗才有这么丰富的电影语言。又比如:“两个黄鹂鸣翠柳”这是中景,“一行白鹭上青天”极有动感。我们如果把课文这样进行解读的话,至少在兴趣上,能给孩子们一种代入感。教学方法的创新也是人文教育的重要一环。\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div class=\"pgc-img\"\u003E\u003Cimg src=\"http:\u002F\u002Fp3.pstatp.com\u002Flarge\u002Fpgc-image\u002Fc319779450a04c94810a1659aa4d1a82\" img_width=\"1080\" img_height=\"721\" alt=\"李镇西:浩然之气扑面而来——梁晓声先生印象\" inline=\"0\"\u003E\u003C\u002Fdiv\u003E\u003Cp\u003E\u003Cstrong\u003E倡导和实践推行人文教育的新教育,不可能是立竿见影的,对于中国,30年以后见到些成果就不错了。目前取得的一切成果,也要经受社会的检验。标准也只有一个,30年后,看中国具有人文素质的人口多了还是少了。多了,证明我们今天所做无怨无悔,值得我们欣慰。如果并没有增多,那也不证明我们做的没有意义,只能说明我们还是太弱势了,社会太强大了。\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div class=\"pgc-img\"\u003E\u003Cimg src=\"http:\u002F\u002Fp1.pstatp.com\u002Flarge\u002Fpgc-image\u002F5acc0a830600416a8a88612150f4f147\" img_width=\"1080\" img_height=\"721\" alt=\"李镇西:浩然之气扑面而来——梁晓声先生印象\" inline=\"0\"\u003E\u003C\u002Fdiv\u003E\u003Cp\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他的演讲赢得共鸣,会场激起了热烈的掌声。\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但其实他在饭桌上的聊天,更有滋味。还有饭后他请我到他房间里聊天,谈中国,谈社会,谈理想,谈现实,谈中国的老百姓,谈中国的知识分子……我们都忧心忡忡,叹息不已。但相比之下,他还是比我乐观,他对中国未来的进步还是有信心的。\u003C\u002Fp\u003E\u003Cdiv class=\"pgc-img\"\u003E\u003Cimg src=\"http:\u002F\u002Fp3.pstatp.com\u002Flarge\u002Fpgc-image\u002F615c05f64c4641e6adcbe18399a70f85\" img_width=\"1080\" img_height=\"721\" alt=\"李镇西:浩然之气扑面而来——梁晓声先生印象\" inline=\"0\"\u003E\u003C\u002Fdiv\u003E\u003Cp\u003E接下来的新教育年会上,坐在前排的梁晓声先生一直认真地听着老师们讲述新教育故事。他被新教育老师们深深地感动了。他高度评价新教育实验,说:“不知我这个理解对不对?新教育实验最大的意义,是让老师们把教育当成了一件很有意义的事,也是自己感兴趣的事,激发出了内在的激情,不再仅仅是谋生的职业,而是一种研究,一种乐趣,一种享受。”我说:“正是如此。新教育让老师们的教育不但很有意义,而且很有意思,也很有情趣。”\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在先生演讲时,我为他抓拍了许多照片,还算生动。他也很喜欢。\u003C\u002Fp\u003E\u003Cdiv class=\"pgc-img\"\u003E\u003Cimg src=\"http:\u002F\u002Fp1.pstatp.com\u002Flarge\u002Fpgc-image\u002F5c22393c3af245f08c5821a0da66b98b\" img_width=\"1080\" img_height=\"810\" alt=\"李镇西:浩然之气扑面而来——梁晓声先生印象\" inline=\"0\"\u003E\u003C\u002Fdiv\u003E\u003Cp\u003E和先生相处了两天,他见到了我总是亲切地称呼“亲爱的同志”,后来我才知道这是他的口头禅,用来称呼他喜欢的朋友。他给我留手机号,我说加个微信吧,他说:“我不上微信,也不没有微信。”他也没有博客、微博。\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这有点让我吃惊,因为进入互联网时代后,他的许多文章我恰恰是网上读到的,没想到梁晓声先生很少上网。\u003C\u002Fp\u003E\u003Cdiv class=\"pgc-img\"\u003E\u003Cimg src=\"http:\u002F\u002Fp1.pstatp.com\u002Flarge\u002Fpgc-image\u002F64265b72048f4d049a189718e86280be\" img_width=\"1080\" img_height=\"721\" alt=\"李镇西:浩然之气扑面而来——梁晓声先生印象\" inline=\"0\"\u003E\u003C\u002Fdiv\u003E\u003Cp\u003E浩然正气扑面而来。\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他还写过一段关于“什么是文化”的话,非常凝练精辟,因而在网上流传甚广,不断在微信朋友圈被引用——\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strong\u003E根植于内心的修养,\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strong\u003E无需提醒的自觉,\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strong\u003E以约束为前提的自由,\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strong\u003E为别人着想的善良。\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而短短两天的接触,我深深感到,这四句话正是梁晓声先生自己的准确写照。\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 2019年7月14日\u003C\u002Fp\u003E\u003C\u002Fdiv\u003E"'.slice(6, -6), groupId: '6714624877510263307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