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镇碑林齐乘》载,沂山,“汉武所封之东泰山也”。民国临朐续志)载:“自黄帝登封后,汉武帝从公玉带之请,亲至山下,令礼官祀之”。隋开皇十四年(公元594年),立祠山阿,宋建隆三年(公元962年),移至山下九龙口(今东镇庙村)。元、明、清各朝沿袭祭之,每祭必立碑。另有文人墨客的游览题咏诗刻。至清末计有大小碑碣360余幢,形成规模宏伟、气势壮观的碑林,其中有宋太祖赵匡胤乾德三年(公元965年)御碑、宋仁宗赵祯景佑御碑、元二世铁穆耳大德二年(公元1298年)诏封沂山为东安王的蒙汉两文御碑、明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朱元璋诏封“沂山之神”御碑、清康熙手书“灵气所钟”御碑、乾隆亲笔“大东陪岳”御碑、明

永乐四年(公元1406年)征伐安南黎苍父子犯边的祭告碑、明成化年间户部尚书杨鼎的代祀碑、户部尚书翁世资撰文的重修东镇寝庙碑、明弘治进士陈凤梧赞咏沂山的手书行草诗刻,以及明万历年间状元赵秉忠的观沂山瀑布草书诗刻,其撰文书丹尽出名人之手,字迹清丽隽秀,刚柔有致。

它不但记述历代封建王朝致祭东镇的香火盛事,也反映了当时军事、政治和自然灾害等情况,对研究元、明、清代的历史,探讨古代文学、书法和镌刻艺术也有较高的价值。东镇碑林,由于年深日久、风雨剥蚀,又加内外战乱,摧残严重。特别是日军入侵临朐后,竟伐碑修大关桥,碑码毁坏 较多。1958 年大炼钢铁,砸碑烧石灰,所存碑码儿乎全 被推倒、破坏,幸存者也任人搬取,铺为甬路,砌于墙基。 1979年,定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后,人民政府拨款 对东镇碑林进行挖掘、考查、修复,至1987年底已复立古 碑碣89幢,初步恢复碑林面貌。碑林间仍存有唐柏、宋 槐、千年银杏树。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