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人从来不缺失慈善精神与传统,只是在当下这个价值观迭代与剧烈碰撞的时代,我们应当更清晰地去抉择自己的方向。只有慈善, 才能让家族成员真正知道什么是爱, 什么是付出,什么是责任;只有慈善, 才能让家族成员知道什么是世人发自内心的尊重,什么才是永续的财富,什么才是真正的荣耀。

能够凝聚家族力量的, 只有责任与荣耀, 慈善恰恰将两者鲜活地融为一体。 所以,只有慈善才能让家族持久地凝聚在一起。

为何国外的财富家族都要做慈善?

其实慈善之于家族不仅仅是一项体现善意的活动,更是构建家族文化与价值观, 增进家族凝聚力, 对家族后代进行教育的重要方式.

老牛基金会秘书长雷永胜有一段话说得特别好:家族慈善一般都是'子承父业'代际相传, 如果说“财富'是一种看得见的“显性'传承,而从心里长期累积起来的精神、美德、文化、 文明等看不见的传承, 则是一种'隐性'传承。

金融财富虽然伟大, 但最多只能够改变事物的外在; 只有善心和善行才能够塑造人的内心, 转化成美好的追求和高尚的人格。 在慈善活动中所体会到的真, 善, 美等正面情感, 最终会转化成对家族文化和价值观盯局度认同,将日益扩大的家族时刻紧密地团结在一起.”

“家族慈善事业还可以起到对家族青年人才的培养·教育作用,在许多国外的财富家族中,年满12岁的家族成员会参与慈善基金会的管理和慈善项目的选择,甚至自己发起慈善项目并且向家里募捐。在这个过程中,青年家族成员逐渐掌握了项目设计,项目管理与财富管理的基本技能,并且培养锻炼了演讲能力,培养了责任心和向上的人格。

通过制定合理的投资策略,能够最大化地利用每一分慈善资产,在初始投人之后,使慈善事业具备自我造血,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在国外著名的慈善组织中, 无论是比尔· 盖茨基金会,洛克菲勒基金会还是耶鲁大学基金会, 均致力于构建一个具有可持续性的慈善组织。

如果每年只是捐钱, 那么捐出去的钱只是做了一次慈善。但是如果把钱放在能够自我造血的慈善组织中, 就相当于这些钱会一直产生更多的钱, 并且不断投入慈善事业。

总体上来说, 信托公司和基金会有着天然的互补性.

基金会长于募集资金, 管理和运作慈善项目, 为捐赠人取得税务优惠等, 但是在慈善资产管理, 保值增值, 资产留存和运用的灵活度上受到较大限制, 自身较难实现慈善资产的良性循环与自我造血。

而慈善信托正相反, 长于慈善资产管理和保值增值, 资产的存留和运用上也有很大的灵活性,可是慈善信托的结构和经验决定了它目前还无法运作复杂的慈善项目, 需要跟慈善组织合作。

现在, 以慈善基金会作为慈善信托的受益人的 '“慈善信托+慈善基金会”的模式必将成为慈善事业开展的主流方向,它能够充分发挥两者的优势,弥补各自的劣势。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