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湖南日报:永做中国轨道交通装备现代化的“火车头”

1978年10月28日,一个特别的“告别仪式”在铁道部田心机车车辆工厂(系中车株机公司前身,以下统一简称:中车株机公司)举行。随着一台刚刚维修完毕的蒸汽机车缓缓驶出,标志着中车株机维修蒸汽机车的历史结束了,进入了全面制造电力机车领域。中车株机由此成为中国第一家专业研制电力机车的厂家,全面开启了中国轨道交通装备现代化(以电气化为标志)的进程。

1978年12月18日,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以此为起点,中国进入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从此越走越宽,直至将中华民族引向伟大的复兴。

这个时间点,是巧合也是必然。对中车株机来说,一个旧时代走了。对中国来说,一个新时代来了。

从这时起,在湖南省委、省政府和株洲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在各方的支持下,在自己的努力下,中车株机就如一台突然加大了马力的电力机车,开始在新时代的轨道上不断加速,再加速,直至风驰电掣,冲向世界最前列,并最终成为“中国装备”走出去的代表作,成为享誉世界的“中国名片”,成为电力机车研制领域的“世界坐标”。

合着改革开放的铿锵节拍,中车株机也书写出了属于自己恢弘壮丽的历史篇章……

▲ 我国第一台干线电力机车下线。

扛起神圣的使命

今年的中车株机,已经82岁了。

1936年,当时的国民政府交通部决定,在紧邻京广线的株洲田心地区成立蒸汽机车修理厂。当年8月1日,程孝刚、茅以新等一批立志实业报国的青年才俊汇聚于此,在一片稻田上打下了株洲轨道交通装备产业的第一根桩基。

可惜的是,修理厂生逢乱世、命运多舛。接着是八年抗战,三年内战。工厂名不副实,一直只是修理蒸汽机车,并无机车车辆新造能力,直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才迎来新生。

1958年12月30日,在前苏联的技术支援下,中车株机公司、湘潭电机厂联合研制出的中国第一台电力机车成功下线,此后,“中国电力机车摇篮”的称号花落株洲。从那时起,中车株机公司就责无旁贷地承担起了为中国铁路交通提供“动力”的光荣使命,扛起了振兴民族工业的神圣使命。

正当中车株机公司决心更进一步之时,却传来不好的消息:中苏关系恶化。不久,前苏联专家撤走,带走了全部技术资料。当头一盆冷水,浇醒了刚刚还热情高涨的中车株机人:别人给的总是靠不住的。他们开始了艰苦的独立发展之路。

1968年的春天,中车株机公司独立研制的第8号电力机车下线并定型,在当时的政治背景下,机车被顺理成章地命名为“韶山1型”,并由毛泽东主席亲自题写“韶山”二字。从此,“韶山”作为中国铁路运输的主力车型,成为中国电力机车的代名词。

时针指向了1978年。这是改革开放的前夜,这是中国历史的重要关口,也成为中车株机公司发展历史上的一个重要关口。随着永久结束修理蒸汽机车的历史,中国第一家专门研制电力机车的企业应运而生。

这是一个关键的转折。这个转折决定了中车株机公司的未来,也为中国机车车辆工业现代化指明了方向,奠定了基础。从这时起,中车株机人便进入了一个深邃的时空,开始了一次又一次地“自我超越”……

▲ 深度国产化HXD1型电力机车运行在包兰线上。(罗春晓 摄)

1996年,中车株机公司研制的AC4000交流传动原型电力机车成功下线,标志着中国电力机车进入了“交流时代”;2001年,中车株机公司通过引进国外技术生产了DJ1型货运机车;2006年11月,有“重载之王”美称的中国最大功率交流传动电力机车HXD1型成功下线……

世纪之交,面对相对饱和、订单持续下降、主业分流人员超过4000人的困境,中车株机公司以“坚持最后五分钟”的坚韧,在重要关头敏锐抓住中国城市地铁建设加快的机遇,于2001年争取到了进入城轨车辆制造行业的准入证。2004年12月8日,中车株机公司制造的第一列地铁车辆下线。从此,企业跨进两大主业并肩发展的新阶段。同时,中车株机公司也加快了“国际化”步伐。截至2017年,中车株机公司产品总出口已经超过500亿元,产品销往20多个国家和地区。

改革开放40年,中车株机公司越战越强,从直流到交流,从常速到高速,从普载到重载,从进口到出口,“中国电力机车摇篮”到“中国电力机车之都”,实现了一次又一次历史性的跨越。“十二五”期间,拉动近8万人就业,拉动20多个配套产业、300余家企业快速成长。2015年,株洲市轨道交通产业产值首次超过1000亿元,成为我国轨道交通装备行业第一个千亿产业集群,中车株机居功至伟。

2016年1月19日,中车株机公司荣膺中国中车“突出贡献奖”“突出进步奖”“管理一等奖”三项大奖,是业内唯一同时获此殊荣的企业。

在“中国制造”的版图上,中车株机公司有着重要的一席之地——2013年7月,国家科技部网站发布了《科技部关于认定第一批创新型产业集群试点的通知》,株洲轨道交通装备制造创新型产业集群入选全国首批10个创新型产业集群试点,同时也是湖南省唯一被认定的创新型产业集群试点。

2015年9月29日,《中国制造2025重点领域技术路线图(2015版)》发布,其中《先进轨道交通装备领域技术路线》的编制,指定由中车株机公司牵头负责。

2015年11月15日,在深圳举行的2015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与发展论坛上,《2016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报告》出台,中车株机公司30T轴重电力机车、城际快速动车组、储能式有轨电车、中低速磁浮等被列为轨道交通领域的发展重点。

▲ 我国首列商用磁浮2.0版列车

高扬创新的大旗

2015年12月26日,一条从湖南长沙发出的新闻引起广泛关注。这天上午,我国首条商业运营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时速100公里的中低速磁浮——长沙磁浮快线开始试运行。长沙磁浮快线运用商用中低速磁浮1.0版列车,开启了属于中国的“磁浮时代”。

今年6月13日,时速160公里的中国首列商用磁浮2.0版列车下线。中车株机公司牵头研制的这列磁浮列车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是世界首列短定子直线电机快速磁浮列车,相较于长沙磁浮列车,该列车牵引功率提升30%,悬浮能力提升6吨。

与此同时,中车株机公司时速200公里中速磁浮列车被列入“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样车有望在2019年下线,2021年完成各项试验验证工作。这是中车株机公司系列商用磁浮列车的3.0版。

对此,中车株机公司董事长、党委书记周清和表示,时速200公里中速磁浮技术在国际上尚属空白,这一产品不仅可以为城市内部和城际间出行提供多样化的选择,还可以促进我国地铁与城际轮轨系统技术的共同进步。

从1.0到2.0,再到3.0,标志着中国商用磁浮技术体系正在逐步形成。从一家只能修理蒸汽机车的修理厂,到成为一家能够研制世界最先进磁浮列车的企业,中车株机公司用了40年时间,从一个“跟跑者”变成“领跑者”。

在这个过程中,科技创新成为当然的“主角”。一部中车株机公司的成长史,从某种程度上说就是一部科技创新史。

改革开放之前,我国基本师从前苏联电力机车技术。1983年,中车株机公司主要技术负责人刘友梅随团出访西欧,第一次见识了国外电力机车技术的飞速发展,耳目一新,心里一震。中车株机人看到了差距,明确了方向,也坚定了赶超世界一流的信念。

此后,一系列交流、合作、学习密集展开:与西欧五十赫兹集团合作生产8K电力机车,39位法国专家前来提供技术援助,22个团组奔赴国外培训,30个技术转让项目签约,引进日本6K机车,引进日本日立企业牵引电机,引进法国传感器,与西门子合作生产万吨重载列车……

然而,虚心当“学生”的中车株机人也很快发现,自己全力学习,“老师”却从不倾囊相授。中车株机人清楚地记得,日本人开通运营了世界首条中低速磁浮线路后,他们前往寻求技术合作,日方却开出令人无法接受的天价技术转让费。

“关键核心技术是要不来、买不来、讨不来的。”痛定思痛的中车株机人得出结论:“一些技术也许可以引进,但创新力却必须靠自己培育,中车株机要快速发展,必须走自主创新之路。”于是,中车株机公司与清华大学、西南交大、同济大学、铁科院、国防科大等国内高等院校和研究院所开始密集的技术合作。

跟上去,追上去,超过去!近年来,中车株机公司每年科技投入占销售收入比重5%以上。目前,该公司拥有一名中国工程院院士,10名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的行业专家,超过25%的员工从事产品及工程技术的研究与开发。

巨大的付出,换取的是丰厚的回报。

2012年8月,中车株机公司生产的世界首台超级电容储能式轻轨列车下线,开启了轨道交通产品走向“绿色、智能”的新阶段。与此同时,中车株机公司自主设计的“马来西亚城际动车组”“土耳其安卡拉不锈钢地铁”和“储能式轻轨车辆”,连续三次获得中国工业设计最高奖“中国创新设计红星奖金奖”,中车株机公司建成我国轨道交通行业唯一一个国家级工业设计中心。

2013年到2017年,中车株机公司共荣获两个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连续三年获得“红星奖”等大奖。同时,中车株机公司申请1522项专利,获中国专利奖6项,四种车型多种零部件产品率先获CRCC证书。期间,中车株机公司的整车研制项目由20个增加到70个。

近年来,中车株机公司共负责国家及省市级科研项目重大专项23项,近3年共制订、修订国际标准19项、国家标准25项、行业标准77项,并通过欧盟铁路机车车辆互联互通技术规范TSI等国际标准技术认证;“大功率交流传动电力机车系统集成国家重点实验室”“轨道交通装备国家级工业设计中心”和“轨道交通车辆系统集成国家工程实验室”落户中车株机公司。

今年9月10日至11日,9名院士及10余名国内行业顶尖专家学者研讨国家先进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方案。笔者获悉,株洲拟依托长株潭国家自创区建设和该市轨道交通装备千亿产业体系优势,全力创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家先进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业创新中心”。这是株洲的大事、也是湖南省的大事。

拟创建的“国家先进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业创新中心”,将采用“运营公司+产业联盟”的组建形式。根据规划,中心将聚焦先进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业前沿和共性关键技术研究、技术转移扩散和首次商业化应用、公共服务、创新人才队伍建设、国际交流与合作五项基本工作,并分三期打造:初期通过优化创新环境,形成可推广经验,带动湖南株洲轨道交通产业产值突破2000亿元;中期形成完整的技术研发、标准体系和试验验证三大技术体系,成为国内轨道交通装备原始创新示范基地;最终,拥有自主知识产权产品达80%以上,行业产品数字化率达80%以上,向全球用户提供中国解决方案。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