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秋,玉林市仙鹤墓园内的英烈园,松柏翠绿,一排排烈士墓碑如同受阅的士兵整齐地阵列着,而一座于第五个烈士纪念日前夕建成的“革命烈士 牺牲病故军人”合葬墓,给静谧的陵园增添了几分庄严。

  新建的合葬墓安葬的是部分于1955年至1979年期间在解放军第183医院(驻地在玉林,以下简称183医院)医治无效的烈士和牺牲病故军人的遗骸,墓碑上一共刻有48名逝者的名字,有老红军,有因公牺牲的,有病故的,也有参加自卫还击作战英勇负伤后送到医院抢救无效牺牲的烈士。

  而原来在英烈园外的墓园一处,也有一个“革命烈士病故军人之墓”,但墓碑上只刻着12名烈士和22位病故军人的名字及无名病故军人,除此之外,再无其他信息。

  “原183医院附近的黄牛山烈士墓地一共有82座已故军人坟墓,1987年11月医院撤编划归地方,因墓地归属权有争议,未随医院一并移交,墓地管理出现了空档。1989年夏的一天,我接到群众举报反映,附近的村民正在黄牛山挖土用来填公路、宅基地,部分坟墓已遭毁。我和同事立马赶到现场,遗憾的是山体已经被挖开一大片,骨头、棺材、衣服碎片散落在新挖开的泥土上,只有少部分坟墓幸免于难。我们找来两只大缸,把散落在泥土中的骨头一根根捡起来放进缸中,又找来纸笔,在挖开的山体中爬上爬下,根据幸存墓碑上的信息,一共抄下了34名逝者的名字,而部分先烈因墓碑残缺不全或不知去向等诸多原因,什么信息也没留下。后来,部分保存完整的坟墓或由亲属迁回老家安葬,或由政府统一迁移到仙鹤墓园单独重新安葬,而那两大缸遗骸,由于无法区分,于2000年9月迁到玉林市仙鹤墓园合葬,所以墓碑上只刻了当时抄下来的34位逝者的名字。” 时任玉林地区民政局优抚安置科科长吴庆年为我们详细介绍了原合葬墓的来龙去脉。

  那墓碑下的他们来自何处、原隶属哪个部队、牺牲时年纪几何、有过怎样的感人故事、是否仍在等待自己的父母兄弟来祭扫?囿于各种因素,我们不得而知。

  为传承红色基因,体现尊崇关爱,2018年5月,玉林市围绕寻找这34个名字及更多无名英烈背后的故事,开展“寻找无名英烈”活动,历时四月有余,横跨两广三市,核查相关资料,寻访百余知情者,捋清根脉,终核实48名英烈的信息,于9月28日将合葬墓迁移至英烈园重新立碑安葬,供后人缅怀。

  寻访团奔赴桂林,在解放军第181医院向知情人了解无名英烈的有关情况。

  这是一条辗转曲折之路

  “医院自1957年从朝鲜回国移防到玉林直至1987年撤编,这期间在医院医治无效去世的军人,都是安葬在医院附近的黄牛山烈士墓地,30多年过去,逝者的具体信息我们已记不起来了。但医院撤编时,病历档案全部移交到位于广东湛江市的解放军第一九六医院,病历详细记录着每一名军人入院治疗时所在部队、职务、籍贯等信息。”4月26日,在玉林市红十字会医院(183医院前身)召开的座谈会上,根据原183医院老同志提供的线索,5月15日,举行简单的寻访仪式后,寻访团带着一张从老合葬墓上摘抄下的34位已故军人的名单,信心满满地奔赴广东省湛江市。

  但是寻访团的信心却被一场暴风雨无情地打击。“从原183医院转过来的病历档案之前一直存放在一楼的档案室,但是1996年湛江市遭遇了一场大台风,狂风暴雨不仅把窗户击破,也把里面大部分病历都泡毁了。” 解放军第一九六医院的职工办主任方向阳惋惜地告诉寻访团,通过病历查找英烈的线索就此中断。

  在广州,在原183医院工作过的老同志向寻访团提供更多情况。

  档案被毁,就通过“活档案”找!在湛江市,寻访团通过走访林枫、孔禄生两位原183医院医生和李赛英、俞建国两位医护人员的家属,获知34人名单上有两名是原183医院的护士和战士。

  湛江之行有失落也有收获,经过数日收集信息,寻访团得知不少原183医院的领导和医生转业或退休后居住在桂林,7月5日重整行囊驱车前往桂林。

  在桂林,寻访团先后拜访了原183医院传染科主任袁少清、化验科主任王亚章、二外科主任朱德明以及原183医院老院长魏承明、政委李银初等五位老同志。由于老同志年事已高,有的还在医院接受治疗,对于名单上的名字,虽然他们在脑海里极力搜寻,却甚是模糊。他们只记得,1979年自卫还击战期间,前线分3批共将1070名伤员送到原183医院进行救治,其中2名伤员因伤势过重医治无效牺牲后安葬在医院旁的黄牛山墓地。尽管第二站没有获得有关“无名英烈”的具体信息,但却从魏承明的爱人口中得到了一条新线索:原183医院政治处、医务处及外科等干部退休后大部分居住在广州,战争期间他们或上前线或在医院中参与伤员救治,或许他们能想起一些当年牺牲英烈的信息。

  玉林市寻找无名英烈寻访团抵达广州。

  沿着这一线索,7月18日,寻访团再度出发前往广州,寻访了区锦华、吴昭庆、段李兰、陈克、谭卫红等13位原183医院医护人员。令人豁然振奋的是,在1979年自卫还击战时,他们当中便有亲手抢救并为牺牲烈士护理后事的医者。通过这些白衣战士回忆和军烈属提供信息,两位参加1979年自卫还击战负伤后送到医院抢救无效牺牲的英烈相关信息渐渐明了,而且这两名烈士的名字并不在34人无名英烈的名单上,寻访工作取得新的重大突破。

  与此同时,不少热心知情人士得知开展“寻找无名英烈”活动后,纷纷通过电话、活动微信公众号提供了宝贵的信息。截至9月6日,通过多方核实,掌握了48名逝者的生平资料。

  这是一条感动满满之路

  感动,是这次寻访之路最深的感受。不少受访的老同志都为寻访团在时隔多年之后为英烈们寻名立册而苦苦寻觅所感动,而我们更是被一路上的所见所闻所感动。

  在广东湛江,知情者对照名单一一核对,极力回忆,为寻访团提供尽可能详细的信息。

  当我们得知吴庆年老科长当年与同伴为了阻止村民挖山取土,大声呵斥村民:“他们都是烈士,没有他们的牺牲,哪有我们今天吃饱穿暖的日子!”而后徒手捡起散露的英烈遗骸妥善保管时,我们被这位为我市退役军人谋福利和为英烈立碑坚持不懈奋斗数十年的“老兵”所作的贡献而感动。

  在湛江,当我们看到75岁的孔禄生老人为了支持寻访团工作,连夜从廉江自驾汽车返回湛江市区,在家中翻箱倒柜找出当年他亲笔撰写纸质早已泛黄的战地日记,尽最大努力为我们提供有用信息时,我们被他的热情、他的纯粹、他的好学所感动。

  在桂林市万寿巷干休所,当我们看到已89岁高龄的原183医院二外科主任朱德明几乎趴在桌子上一字不漏查看寻访团提供的那份名单,耳聋严重的化验科主任王亚章努力听清寻访团所说的每一句话时,我们被他们这种认真负责的精神所感动。

  当年在一线参与伤员救治的部分原183医院护士旧照。

  在广州,当我们看到原183医院的13位医生护士从羊城大街小巷早早来到事先约好的地方,热情地等着寻访团的到来时,我们被他们对老单位、老战友和第二故乡的真挚情感所感动。

  “见困难就上、见荣誉就让、见先进就学、见后进就帮,这是我们那个时代的真实写照。”当听到13位早已退休的老同志对当年部队弘扬的主旋律脱口而出,而且个个积极写申请书到前线去时,我们被属于他们那一代人的质朴、高尚、无私所感动。

  当我们得知今年已82岁高龄、且在ICU抢救一个月,仍在住院的原183医院病理科医生王永孝老同志,躺在病床上用微信一个字一个字将4名英烈的具体信息发到活动微信公众号时;当我们在桂林解放军第181医院看着正在住院的魏承明老院长喘着粗气为我们讲述所知信息时,我们被这字里行间的错别字、听得不是很清楚的零碎话语背后的精神所感动。

  当我们得知1979年打仗时,不少乡下卫生所的赤脚医生、卫校的护士自发来到原183医院帮忙整理病床,给伤员输液时,我们被这种军民鱼水一家亲、战争面前团结一心的民族大爱所感动。

  当我们听到当年的医护人员讲述有的战士昏迷中仍大声高喊“连长快卧倒”、有的带伤协助医院抢救伤员、有的坚持为小学生讲战斗故事时,我们被这群把青春和生命奉献给祖国、视战友如兄弟般的高大行为所感动。

  “我母亲是原183医院的护士,因病去世后安葬在烈士墓地,我1990年回来玉林祭拜时,烈士墓地早已面目全非,坟墓早已不知去向,最后只能从山上捧两把泥土带回桂林与父亲一起安葬。真的非常感谢你们!”得知找到母亲的遗骸后,原183医院干部子弟方杨专程打来电话表示感谢。

  大家彼此之间的感动,最后都浓缩成一句“简单”的“谢谢”!

  这是一条任重道远之路

  一寸山河一寸血,一抔热土一抔魂。岁月流逝,英勇的呐喊已经沉寂,壮烈的牺牲也早已远去,但是我们走得再远都不能忘记来时的路。英烈们前赴后继换来今天的生活,而今天的我们,怎能因为未曾经历就忘了那段岁月?英雄烈士,是挺立在民族身躯里不屈的脊梁,是流淌在民族血脉里源源不断的动力,烈士精神是国家和民族的永恒记忆,他们不应被忘却。记忆,对一个人,乃至一个国家一个民族,都是极其重要的。有自己的记忆,才能不断成长;有民族的记忆,才会牢记历史不再挨打。

  三十多年过去,今天的玉林市红十字会医院里,早已是高楼林立,为数不多的几座苏式风格、红砖红瓦的房子仍静静伫立,竭力诉说着那段渐渐远去的岁月。而当年那些唱着嘹亮军歌奔赴战场的热血青年年纪最小的已经六十多岁,最大的已是年过八旬。三十多年里,最容易被岁月遗忘的,是那些无名战士的血气、坚忍与牺牲,是那些沙场英雄在硝烟中亮出的刺刀、在搏杀中拼尽的力气……他们不怕牺牲,他们只是怕后代遗忘了那段血与火的历史。

  有人说,生活从不缺美,缺的是发现美的眼睛。而我党我军更是从不缺红色资源,缺的是弘扬和传承。183,这座从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战争、援越抗美战争、1979年自卫还击战争中走来的部队医院,曾在战场上多次荣立集体战功,涌现出了受到毛主席亲切接见并签名留念的优秀护士、二级英模刘秀珍等英雄人物。时至今日,20世纪70年代前出生的市民仍习惯把红十字会医院称为“183医院”。

  然而,或许是无情的时光带走了尘封的记忆,或许是我们做得不够,越来越多的后来者,就像医院越来越少的红色建筑一样,对曾经无比辉煌的医院历史知之甚少。

  一个没有英雄的民族是可悲的,一个有了英雄而不懂得尊崇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无论时代怎么发展,无论高楼大厦怎么建,都不能忘了充实我们的精神家园,不能丢了我们最需坚守的魂。

  “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经历了多少坎坷,创造了多少奇迹,要让后代牢记,我们要不忘初心,永远不可迷失了方向和道路。”在2018年全国两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发出铿锵有力的号召,将英雄精神融入民族精神之中,让英烈传递过来的火把,照亮国家和我们每个人前进的道路。

  开展“寻找无名英烈”活动,只是一个开始,重修建成的合葬墓也只是一个逗号,让革命英雄主义、红色基因代代相传还任重道远。每一次对英烈的缅怀,都将让我们从历史的烽烟中汲取力量,激励着前进中的中国不断书写新辉煌。

  (玉林日报记者 梁 华 通讯员 梁英海)

  好开心看到你来了

  请花一秒钟给网哥点个赞吧!

  大家都在看 ☆热点聚焦|专业运营团队为这家超10万平方米的综合体发展赋能 ☆好消息!玉林民用机场建设又有新动作!相关部门还建议…… ☆捷报!玉湛高速(广西段)项目完成投资32亿元,如今工程建设进入新阶段 ☆闹心!玉城一市民在中秋前夕买的月饼竟发霉长毛!商家负责人表示…… ☆【新闻下午茶】2018年国庆假期宁铁增开、重联动车140趟!玉林……

  ★

  责编:覃维|主编:刘海东 玉林新闻网 玉林日报社新媒体中心 出品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