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央妈“和“财爸”掐架, 究竟谁说的在理?

中国人民银行研究局局长徐忠日前撰文称,“多个现象表明积极的财政政策不是真积极”。随后,财政系统人士也发表反驳文章,央行和财政体系的争论有进一步升级的架势。

这种争论实际上是一场学术争论,之所以引起较大的社会反响,最大原因是当前国内经济面对来自外部不确定性的冲击。当这种不确定性与国内正在推动的金融去杠杆“碰头”后,人们对过往的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理所当然地进行反思。同时,央财之争触动的是“少放水多减税”的经济痛点,市场上对财政政策诟病的焦点也是企业减税获得感不强。争论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正视“少放水多减税”的民众诉求。

随着金融去杠杆和股市、债市、汇市波动,要求货币宽松的声音再起,不少业内人士要求再次降准。一些金融机构、企业以及个人投资者等,希望改变稳健中性的货币环境,通过宽松放水的方式,维持经济稳定增长。但单纯货币政策宽松,只会导致资金在金融市场空转,资金流入房地产市场,也会鼓励那些低效部门继续借新还旧,增加杠杆。

6月社会融资规模数据显示,总量为1.18万亿元,较5月份有所提高,但比去年同期少了近7000亿元。这其中存在两个苗头需要引起重视,一是社会融资结构,新增贷款1.67万亿元中,家庭部门的房地产贷款增加较多,企业部门的票据融资增加较多,股权融资和债券融资均为较低水平。二是虽然货币市场持续宽松,但债券市场对民企而言,融资功能基本丧失。

永泰能源的债券违约事件,犹如一颗惊雷,让刚刚舒缓一阵的债券市场,再度风声鹤唳。截止7月10日,全年共发生了26起债券违约,直接涉及的违约金额达265.87亿元。2018年民营企业债融资额创下2011以来的最低点,伴随着风声鹤唳的债券市场,甚至陷入到民企债“没人敢要”的尴尬境地,债券违约潮依然没有过去。

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相辅相成,任何一个国家或地区面对经济下滑,一般都会采取积极的财政政策和宽松的货币政策配套使用。市场人士评价,从过去的一年多来看,央行实施的货币政策虽名为“稳健”实为积极宽松;财政政策口号是“积极”实为稳健甚至是消极的。这种评价可能有失偏颇,但财税政策在企业减税环节应该大有可为是真实的。不过,市场看到的是,减税尤其是对中小企业和创新企业减税呼吁多年,但企业特别是民企普遍反映获得感并不强。

在20世纪70年代,年轻的经济学家拉菲尔提出了著名的“拉斐尔定律”:对边际收入和资本减税,可获得更多的税收。理由是,减税将产生更多资本,提高企业和员工的生产率,整体经济将增长,并认为这是过去20年美国持续繁荣的原因。拉斐尔定律讲的就是税率与税收收入水平的关系,在筹集税收收入的过程中,存在一个最优税率,低于最优税率,税收收入还有增长的潜力,高于最优税率,经济会出现衰退,引起税收收入下降。

由于中国税制以流转税为主,在经济增速放缓和结构调整时期,制造业部门盈利能力普遍下滑,因此企业主观税负感重。福耀玻璃掌门人曹德旺多次说过,中国制造业的综合税负比美国高出35%,电价是美国的2倍,天然气是美国的5倍,物流运费也比美国高;仅在劳动力成本方面,中国仍然具有一定优势,美国蓝领工人是中国的8倍,白领工人是中国的2倍多。

另外,税负不仅包括税收,也包括收费。娃哈哈董事长宗庆后2016年曾称,“乱七八糟的税太多了,光我们就要交500多种费,我们2016年缴费1月到11月份,已经交了4000多万元了。”经核,2015年娃哈哈有支出数据的实际缴费项目为317项,剔除掉重复计算,实际共有缴费项目212项,缴费金额高达7412.07万元。可见,在经济下行压力较大的情况下,企业对缴费负担的感受更加敏感。

据统计,2017年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72567亿元,同比增长7.4%,其中税收收入144360亿元,同比增长10.7%;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支出首次突破20万亿元。2017年,财政部会同有关部门研究出台了一系列措施,全年减税降费超过1万亿元。减税降费政策的实施,对于深入实施创新驱动战略、鼓励大众创业万众创新、降低实体经济企业成本、优化企业营商环境等发挥了积极作用。但我们也不能忽视的现实是,美国减税会让很多美资和代工企业返回美国,富士康已经在美国投资一百亿美元建立工厂。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