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任圆圆

  在温州快递员性侵案余热未退之际,9月26日,“快递员性侵女客户”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再次直逼微博热门。

  据媒体报道,案发后,当地警方迅速介入将嫌疑人抓获,随后以涉嫌强奸罪被批准逮捕,经核实,犯罪嫌疑人有强奸前科。

  在斥责快递公司选人用人不严谨之余,很多人不禁发出感慨:“如果连待在家里都不安全,还有什么安全感可言”?

  诚然,摆在我们面前的有两个疑问:

  一是快递公司雇佣快递员时是否应有一定的准入门槛;

  二是作为女性,在智能智慧时代,又该如何更好地保护自己?

  是否应对快递行业从业人员设立准入门槛?

  在事件暴露的第一时间,就有相关法律从业人士呼吁要对快递行业从业人员设立准入门槛,原因在于快递从业者在日常配件的过程中与客户直接接触,很容易通过快件地址了解到公民个人姓名、家庭住址等隐私信息。而长期在固定地点投送对客户的熟悉度则会更高,如若恰逢品性不良,欲行不轨,则得逞的可能性也会更大。

  毫无疑问,设立一定的准入门槛,比如对所雇佣人员进行犯罪记录查询,会过滤掉例如上述案件中有强奸前科的快递员,在一定程度上可提高安全系数。

  但不可否认的是,快递员流通性太大,而我国目前犯罪记录证明无法通过个人或者公司查询,只能由公安机关或者户口所在地派出所出具证明,对于“临时性”较强的快递行业,着实不太现实。

  其次,即使一个人曾犯罪或者受过处罚,“知错能改善莫大焉”,如果一个人真心向善,如果连送快递这种基本的体力活都将其拒之门外,在现代社会又可以何谋生?

  总之,要想对快递行业从业人员设立准入门槛,还需做进一步的思考。

  智能化信息化时代,女性该如何更好地保护自己?

  妇女儿童某种程度上被视为“弱势”群体,我国《刑法》也对妇女儿童有专门性的条款规定,而在当今智能化、信息化的时代,妇女被侵害的案例被此起彼伏的推送至公众的视野前:滴滴司机奸杀女乘客、快递员性侵女客户……民众在一次次的喧嚣中被激怒。

  是因为智能化、信息化使得犯罪率提升了么?我想不是的,只是互联网发展让人人有了参与感,放大了原有的罪恶。

  滴滴顺风车司机性侵女乘客,难道在只有出租车的年代就不会有吗?快递员性侵女顾客,难道邮递员就不会么?

  在我参与办理的案件中,有日光朗朗就在公共场合强制猥亵的,有毫无防备就强拉硬拽拖进汽车强奸的……

  初次接触这些案件时我在一次次问自己:“这些人到底怎么了?他们不知道这样将会面临法律制裁么?问题到底出在哪里?即使他们最后受到应有的惩处,谁又来安慰这些姑娘的精神创伤?”

  我找不到一个明确的答案,我只能把因素归结于他们的原生家庭,归结于他们没有做好教导职责的父母,归结于从小无法受到良好教育的环境,归结于在成年后仍然接触着盗抢劫夺的朋友……

  所有的这一切,形成了他们与大多数人,截然不同的价值观。而我们,司法工作者,正在努力想要通过一个个案件,一次次释法说理,尽可能减少此类案件的发生。

  但在此之前,作为女性,无论你有没有打顺风车,有没有取快递,请一定要常存警惕之心。

  比如,

  无论白天黑夜,请一定在人多的地方行走;

  夜晚最好不要独自出行,如若独自出行,可以在途中给爸妈打电话,一来随时告诉他们你的方位,二来即使有特殊情况也可以第一时间被知晓;

  比如,出门随时携带小型报警器或防狼喷雾;

  比如,快递地址只写到楼号,自己下楼去取;姓名不写真名或者写男士名字;

  比如,不随意给陌生人开门;

  ……

  或许有人会觉得治标不治本,每次事件都教女生如何保护自己,而不去想着如何避免此类事件的发生。

  但在我看来,和一些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犯罪嫌疑人相比,在伤害没有造成前通过自我警惕最大限度避免才是真正的“本”。毕竟,即使你设定再严酷的律法,也依然会有人跃跃欲试;即使你再周密,也依然会有裂缝。

  所以,这一次,我还是想让你学会保护自己。

  

  文中仅代表作者观点 转载后台留言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