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务合作联系QQ:3158521867 或加微信号:jujiaozhijiao

来源丨学术志(ID:xueshuzhi001)

作者丨梆博士

人民日报在教师节当天刊发了一篇文章,

《世界各国教师待遇大揭秘》

美国➙教师职业不受追捧,中学教师年薪约6万美金,大学老师6-12万不等,

俄罗斯➙ “当老师挣不到钱”,几乎是最低收入,

韩国➙教师是公务员?收入和地位很高,

日本➙教师有三高:社会地位高、工资待遇高、师资水平高,

印度➙ “国家最佳教师”颁奖很热门,

关于教师收入话题依然能吸引众多眼球,

在知乎上“在中国大学教授的实际收入能有多少?”的话题

从2015年到2018年一直在刷帖,

对于收入这个敏感话题,真是千差万别,难以详尽,

教授之间的收入差距,比人和狗之间的差异还大,

我们简单总结一下这个问题,

发现主要趋势如下:

1

帽子和职称的不同

因为职称的不同,收入也分很多档,按税前年收入分段:

>100w

两院院士。在任何城市,任何大学,基本都能达到这些,想要更高也可以,毕竟加上分房、挂名等隐性收入,合法所得几百万应该不难,只不过院士一般不在意钱了,没见有谁整天去捞钱的。所以有些院士工资可能也不高,但不代表没这个能力。

千人计划教授。基本是理工科,在任何地方起薪原则上不低于100w,在任何城市都分房。这些基本都是从发达国家的正教授位子上回来的,在国外的收入本也差不多有这些。

工程或经济学类在校外有兼职或有自己公司的大学老师。这个跟职称没关系,收入当然也上不封顶,不过得很有这方面本事才行。你要是经常听人说谁家某某某在大学当着教授还“做横向”赚很多钱,听听就好……那都是别人家的“教授”,这概率并不高于创业成功赚几千万。

60-100w

由名校跳槽到低一级学校的长江学者、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或其它同类型教授(= Chair Professor)。原则上这类都属于大佬了,有资格达到这个收入,但往往真正能达到的,一般都是那些从原学校跳槽(被挖)到新地方的——新学校一般比原学校段位低,比如原来在985,跳去普通211;如果一直呆在原学校,收入可能只有30-50万,不过应该也都能到分房子,生活没什么压力,所以不会太在意钱,多数人也不会跳。

部分城市的青年千人计划入选者。比如南方科技大学、深圳大学、西湖大学、南开等,这些地方给青年千人的年薪都在60-70w,另有几百万安家费。这些人一般是海外名校的博士后,而且是其中三挑一或五挑一的翘楚,学术实力必须很强,原则上都有能力在发达国家的名校拿到教职(Assistant Professor)。这收入乍一看挺高,但实际上买完房子、交完税之后基本也是欠一屁股贷……职称待遇上,从助理教授到教授都有,但一定都是博导起步:越牛逼自信,越跟国际一流接轨的学校(比如北大清华南科大)给的职称越低(助理教授);越不自信的学校给的职称越高(直接教授)。

以上四种title(院士、千人、长江、杰青)的人俗称“四大铁帽子王”。

40-60w

大多数学校的青年千人、青年长江学者、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青年拔尖人才(俗称四青、“四小铁帽子王”)。同样,如果是在原学校评上的这些title,工资可能不怎么涨,只有20-30w,如果跳槽到别的学校可以40w乃至60w以上,外加分房等隐性待遇,而且年轻人跳槽有些时候可以是平移甚至上升,不一定降档——所以很多三青都跳了(青千除外,因为都是新引进的)。

30-40w

一直呆在原学校未跳槽的长江学者、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中科院百人计划研究员(指10年以前的)。

一二线城市的高校引进的非“八大铁帽子王”的人才。比如珠江学者、泰山学者,以及很多学校的校聘百人计划等。这些一般也会伴随几十万到二百万的安家费,但因为不是国家级人才项目,所以安家费需要交税(200w一般到手只有150了)。

20-30w

一二线城市正常的没有人才帽子的教授,一线城市的普通副教授(一般是硕导,而非名校的四青博导PI)。这应该是最普遍的,正常的没有各种头衔的大学教授的收入。不过他们多数已经在现有单位工作5年、10年甚至20年以上,大多也都按工龄分到了房子,所以生活一般没有太大压力。

10-20w

一二线城市的年轻讲师、副教授,二三线城市的教授。后者一般是老一辈工作时间较长的职工,有一定的财富积累;前者则是目前阶段最惨的群体,学历不低,收入不高,分房看政策(一般无可能),晋升压力大,其中十里挑一或几十挑一的翘楚拿到青年长江、优秀青年基金、青年拔尖人才,才有可能逐步进入321档。

<10w

二三线以下城市的高校的讲师、副教授,部分地方的教授。地方高校的上一代教授可能有这样的收入,同理,早年应该享受过分房等福利;新招的,不管几线城市,只要是正规本科的讲师以上,一般应该还是有6-10w的,但肯定都得有博士学位。

虽然篇幅上对1234写得较多,但其实1234只属于很少一部分人,567应该是占大多数的。

2

专业和行业背景差异

自然科学项目经费多,

那位复旦大学教授虽然在顶级大学任教,

但是可能是人文学科,

收入就比较寒酸。

看知乎上一个段子:

有一次从北京飞回老家,在老家机场到市区的大巴上,我旁边坐了一位30多岁的精瘦男子,手里拎着一袋橘子。精瘦男子很热情地跟我打招呼:“要不要尝尝这橘子。”我想陌生人的东西不敢随便吃,连忙摆手说:“谢谢,不用了。”这位精瘦男子继续热情地问我:“你也是这班北京的飞机?”我觉得这人这么自来熟,想必有鬼,不客气的答了句:“是呀。”

精瘦男继续问我住在北京哪里,我大致说了个范围,不敢说细。

精瘦男很惊讶的说:“太巧了,我和你住得蛮近。”

我有点好奇,问他住哪儿。

精瘦男一脸真诚的笑容:“我住清华。”

我心想,这该不是个骗子吧。。。

我继续问他:“你是清华老师?”

精瘦男说:“是呀是呀,今天我刚回国,从北京转机回老家。”

然后精瘦男就很热情地自我介绍起来。

我假装玩手机,登上清华官网查了下。

居然,还真是清华老师...

看了看官网上的个人主页,被华丽的简历吓到:

美国顶级名校博士、博后,生命科学专业,一篇Science,两篇Cell,正研,青年千人计划...

大家可以对照下下面的招聘信息,

可想而知国外名校回来的人什么待遇,

后来百度了一下,发现优秀的自然科学研究人员的待遇真的太高了,

如果是名校上来,再有国外学位和工作经验,

简直堪比互联网新贵,

后来,我跟这位刚踏上祖国大陆的清华老师聊了一路。

他说,现在国内科研投入那叫一个高,

他所需要的一台实验设备,在他以前所在的美国某名校,

全系只有一台,而清华每个实验都有。

而且他刚回国就带三个博士,有人手能开展许多研究。

听他滔滔不绝地讲了许多,

总的来说就是各方面比起他原来所在的美国某名校好多了。

至于个人待遇,他说工资比起美国没有降低,

但小孩能上清华附小,

而且清华承诺以每平米1万3卖给他一套五道口北面一公里的130平三居。

虽然是校产房无法转让,

但相比起市价10万的商品房还是实惠了太多。

另外一位一直在法国受大学高等教育,学士、硕士、博士均法国毕业,

现在正在挂名做院士的博士后,讲师。

2011年入职给的待遇:

讲师一级。这个必须说一下,虽然没有给我副教授,我那时候才是博士毕业,所以给我一级讲师,我自己都觉得还没有干什么成绩呢,就给这个。工资+津贴=6300,房子180平方米一套,没有产权的房子。给我安家费+引进费用折扣后,我交了8万多块钱,送了一个车位(7万一个)。

科学研究启动经费(30万),全部被收回了,因为我刚入职4个月就中了一个省部重点项目,结果钱就被学校收回了,一分没花。

2011-2014年间争取的费用及待遇:

一项国家重大项目,首席。一项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主持。13115计划重大专项,主持。其他省部项目3项,主持。1项企业横向,主持。总到账资本610万,配套61万(10%)。按照国家相关与学校规定,我开题10%,结题5%。所以我个人在3个半年间应该从科研中获得国家比例奖励90万。现在还没有完全结题完。2015财政年度获立240万。这部分应该是对教师奖励最大的部分了。

引进长江讲座教授一名,是我外国导师的香港朋友,结果还叫我说动了,来了。学校给了80万启动,分了30万给我支配。

建立了一个实验室学术团队,学校给了400平方米的房屋。我组织了一下去报重点实验室,结果学校的2012年就过了,年日常经费15万,2014年省级过了,年35万。但是学术组织要花钱,所以反倒还要自己找项目来添这个坑。但是学术成果一下上去了。学术成果。4年15篇SSCI/SCI,一篇5000-20000不等,拿了点奖励。实验室40多篇,跟着的老师们也分的很开心。

3

财经管理金融类专业离钱更近

文科尤其是纯文科的文史哲就要差很多,

比如这张2017年5月刷爆朋友圈的工资条,

即使贵为复旦大学的教授,也就是这个工资水平。

4

工资不多,外面收入多

这是某网传的211大学一线城市大学教授的收入,

一年也就是20万多点的收入,

当然,这个只是基本的死工资,

至于能有多少工资条之外的收入,要看的因素很多,

即使在同一所学校,高的可以收入千万+

低的也许只有大几万块钱。

文科和理科不一样,

热门和非热门专业不一样,

学术和应用不一样,

教授和教授不一样,

还有到了一定位置,不是钱可以起作用了。

金陵小老头的帖子说他的经历,

我给不止一个大学老师装修过家,我说说他们吧,

分别是清华、矿大、某军校和某师范大学,

他们当中最有钱的居然不是清华的,

是矿大的。

可能是因为我遇到的清华的老师太年轻吧,

有的有钱有的没钱,

装修这个事情啊,有钱没钱很容易看出来,

你要是有钱买不买好卫浴?买不买好床垫?买不买好橱柜?

有无所谓的,不过基本都是按自己的经济实力来,

清华的老师很忙,很多人在外面还有个收入,但是不是特花精力的那种。

矿大的老师更忙,在外面很多人有自己的公司,其中个别人恐怕给秘书开的工资都比自己在学校拿的多。

军校的有时候忙有时候闲,看学校安排,在外面都没有工作。

师范大学的看专业,艺术系的最忙,我见他都要去他工作室见。

5

最后算算性价比高

不能光看收入,要看支出,

我表妹在上海做新媒体,一个月收入三万花得精光。工作5年没存款。

我在成都的高校,一个月7千能剩4、5千。

我妹妹在上海自己租一套一,房租8千包物管不包水电气网。

我住学校里面的教师公寓,一个月物管费70,停车费5元。水电气网一百左右。

我妹妹买衣服不能买800以下的。

因为公司人都这么穿,而且见客户也要代表公司形象。

当然,穿的漂亮对提高自己的自信也很有帮助。

化妆是必须的,家里面18支口红四瓶粉底各种刷子铺了一桌子。

两个苹果手机,每天照各种日本料理泰国菜。(即是她的职业需求也是她的生活品质要求)

一个月吃饭要吃五六千,随时有应酬。

我买衣服很少买300以上的,

干净整洁素雅是我的职业要求,穿的太花哨我也不喜欢,优衣库的衣服我都嫌性价比不高。

我买衣服的风格和优衣库差不多,基本淘宝。

春娟面霜是我的过冬装备。因为我懒,嫌麻烦不化妆。

因为同事之间没有攀比的环境,大家基本上都这么过或者赞同这么过。

大多数同事用的包都是外出开学术会议时发的。

很久前手机就是荣耀,现在换手机也一直用华为,觉得好用的很,哪儿都好。

食堂补助套餐2元一顿两荤两素一汤,非补助套餐4元到15元不等。

一个月如果不算应酬,光是日常吃饭,500可能都吃不到。

我妹妹没有结婚,

因为没有买房子,可预见的将来也买不起房子,

但她喜欢上海,喜欢在大都市的前沿的感觉,舍不得离开。

我参加工作就遇到单位集资建房,2600一个平方。

因为我妹妹没有房子,所以下面这个问题对她来说就是死结了。

我所有的同事都不需要担心社会上打破头的孩子教育的问题。

附幼到附中一条龙,只需要交生活费和一点点书本费。

工作强度我妹妹比我大很多,经常加班,半夜下班是常事,非常辛苦。

她爱她的工作,她就是学这个的专业对口,她的能力也很受业内认可,公司很珍视她。

我准点上班早睡早起。

一年两次至少度假是雷打不动的,毕竟寒暑假时间那么长。

还有职业认同感,

我妹经常觉得工作强度大觉得老板是法西斯,客户是傻X,

时而觉得自己是时代先锋,时而觉得自己明天就会被淘汰,心态很波动。

6

另外: 某些福利比较诱人

坐标西安,下列所述不完全是亲身经历,有些只是道听途说。

1、大部分学校有分房,均价3k-4k的样子。在南京某双非学校也有分房,10k一平。所以平均算下来应该是市场价的1/3。所以买房这一块就能省下来大几十万。再加上入职的安家费,所以大部分人都能小成本或者零成本安家。

2、高校一般都有附属的幼儿园和中小学,质量也不会差。在教育这一块一个孩子就能省十几万到小几十万。

3、工资确实不高,西安高校的讲师好点的能有8k,差点的也有6k左右(除去五险一金拿到手的)。但是考虑到一周两节课的代课时间,时薪其实还蛮高的。其他的比如拿到基金,发了论文等等还有额外收入。研究方向和产业相关度高的,还可以在外面做兼职赚外快(国家已经明确出台政策,支持高校教师在校外合理兼职)。

4、自由度高,不用坐班。这点确实和大部分行业不同。除了上课时间,其他时间都是自由的,可以更加合理的安排自己的工作。(我很讨厌打卡制度...)

5、带薪寒暑假。

6、职业成长性很少出现贬值,这一点对标私企还是有优势的。(有种家有一老如有一宝的感觉…)

7、孩子上学升学。高校的附属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一般都是很不错的。综合认为一个好的学校价值50-100万(想想北京的学区房从2年前的6万到今年的16万,不过是两年的时间),北上广深一线城市,一个好学校的学位价值可能几百万,而且是可以从附属幼儿园一直到高中,这种学校家属的直升校是非常确定的福利。你不需要买老破小的学区房,不需要求爷爷告奶奶递条子,你所在的大学会帮你解决一切。

8、一般的学校,尤其是二三线城市,有新校区的大学都给老师在园子内分一套小公寓(有的只是使用权,有的有产权)即使在北京上海,没有房子分,但是刚毕业的青椒宿舍一般还是有的,宿舍配食堂,绝好的福利。如果住在学校里面,还有花园和体育场可以使用,比如羽毛球馆、游泳馆这些设施在学校外面是很贵的消费。

9、理工科老师的项目,不解释。

很多人说大学老师并不穷,可能说的就是理工科的老师,这些老师有技术,有的有专利,可以对接横向课题,或者自己开公司,有的教师同时在研项目。

经费可以达到5000万以上,团队上百人,这就不是简单的单打独斗概念,公司化运作科研,作为主要领导的教师肯定收入不菲,但是这种人的比例太低,集中在应用型的理工科专业里面。这就给外人一个假象,以为名校教师都收入高,其实很多人文学科教师收入也就跟复旦大学一样的收入水平,这才是大部分生活的真相。

10、评审论文、评审项目、出去讲座都是要给钱的。。。

这些确实可以有,甚至还有研究生指导费等等。

11、大学里饭很便宜,不愿意做,一天三顿都可以带着老婆孩子在食堂吃。

12、大学老师越老越值钱:35岁前的青椒可能确实拮据一点。评上正高、杰青后是巅峰。60岁退休后仍然可以写书、带学生。当码农可能早就被卸磨杀驴了。

13、可以经常出国。学术大牛经常飞来飞去参加各种国际学术会议。还可以申请访问学者,可以在留学基金委申请一年的海外访学,机票和基本生活费都有,甚至可以带孩子过去读一年书,无论是幼儿园还是中小学都可以,那孩子的英语水平突飞猛进了。其他职业目前来说,没有这种便利和机会。

14、Most important!受人尊重。知识分子的地位越来越高,大学教授是最受人尊重的职业,没有之一。每天在相对单纯很多的大学校园里教书育人,和年轻的学生们在一起,心态年轻。

7

穷,也要去当老师

当然,高校里面主要还是平均收入的教师比较多,

一般也就是当地的平均收入略高,

跟互联网、金融等企业的收入完全没法比,

更别提上市公司的新贵们,

但是还是有很多人读N多年书,去高校,为什么呢?

一首先是情结问题

很多人就是喜欢当老师,喜欢这份感觉,教师情节严重,这个就真的无可救药了,而大学老师无疑是教育行业中的最高端职位,所以很多人也就是不断苦读来大学谋一份职。还有部分人是在大学时间太久了,本硕博十来年,有人还做了博后,实在是喜欢大学的环境,这个就是不需要解释了。小编本人原来在国企上班,烟草行业,待遇很不错,但是企业就是企业,人就是大机器的螺丝钉,没有透气的时候,另外人员的素质也很差,所以在企业待着就是一条搁浅的鱼。所以后来坚决不再进企业。

女孩子们尤其喜欢老师的工作,工作稳定、体面、受人尊敬、压力相对小,工作环境单纯,有更多时间照顾家庭和孩子,所以女教师也是婚恋市场上的优胜者。说句实话,可能天下再也找不到比大学教师职位更适合女孩子的。

二时间相对企业来说要自由的多

1、上下班的时间限制:教师工作属于脑力劳动者,从管理学角度思考,是结果导向的考核方式,不可能采用过程考核,所以教师们一般不需要打卡上班,不需要坐班,在完成规定的工作量的以后,就可以相对自由的支配自己的时间,所以很多读书的朋友会觉得见不到老师。

其实在课程之外,理工科的教师会把大量的时间精力放到实验室,而文科教师可能就窝在家里或者图书馆写东西了。但是这些工作没有人规定你必须你点到,几点可以下班,所以在北上广深等深受交通之苦的上班族就会羡慕本城市的老师,不用交通高峰挤在地铁和公交车上,这也是一种隐形的福利吧。你可以用这段时间接送孩子上下学,也可以陪老人住院,而不需要跟领导去请假。

有网友说自己辞职前平均每天上六节课,另外系里还有所谓的助课等乱七八糟的任务。比现在朝九晚五的生活忙多了。可能说的也是一种事实。

2、假期相对宽松

一般大学的寒暑假加起来大概有两个多月的时间,这是老师们最惬意的时光,如果不是特别着急的课题申报或者紧急情况,都会比企业休息的时间更久,老师们也会利用暑假出国游或者自驾等长线旅游。过年假期更可以休息到十五之后准备上班。

在排课方面,有些老师可以做到一学年里面,第一个学期多排课,第二个学期不排课,只要把必要的工作量完成就可以,所以你会有可能半年见不到某位老师。

一位知乎用户是新近毕业的青椒,2017年找工作遇到的基本情况,应该在全国有指导意义,转过来大家看下:

去应聘过其他一些非211但还不错的高校,详细了解一下工资待遇情况。举几个例子:青岛大学,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和广西大学。

1、青大,有编制,发放事业单位的工资接近10万一年(包括年终奖等),三年内享受房补3万一年,可以进入青年卓越人才岗,额外多拿5万左右,但三年聘期要求三四篇c刊加个省部级课题。不解决爱人工作,果断放弃。

2、广外,无编制,给云山学者等人才岗位,一年都是25w到30w(不加科研奖励),考核期拿70%,完成任务后拿30%,校内80平周转房可以住三年,科研考核要求一个青基+3.4篇ssci或国内权威。但无奈广州房价高,果断放弃 。

3、广西大学(211),有编制,副高一年12万到15万,能解决爱人工作(听说今年就不解决了),有校内周转房或者集资房,实行新体系:副高聘期内要求一个国家一般项目+3篇ssci,or 青基或地区项目+5篇ssci。钱少,但要求不低,果断放弃。

面试总结:

1、拿编制工资的情况下,东西部高校收入没那么大。如果自身实力一般,想过轻松惬意的生活,也可以考虑来西部高校。

2、如果选择聘任制,工资会高一些,但是相对来说,压力也大,博士期间你得攒下几篇能发表的好文章,并且聘期内必须拿到青基。

3、未来聘任制是趋势,高校人才会更多采用浮动工资,甚至一事一议。同一批进校的同事,工资待遇可能会差一倍。

作为梦想着进入高校教师行列的硕博,

或者已经成为青椒的你,

怎么看待这个问题?

欢迎文底留言

参考资料丨自中国青年报、搜狐教育、知乎、人民日报等,学术志综合整理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