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需求背景

公司设备部在2015年提出,希望借助信息化手段,来进一步改善设备管理能力,提升管理效率的愿景,该愿景基于如下几个方面的实际情况提出;

设备维修相关记录的时间节点、时间长度,均为人工确认和记录,偏差和精度较大,使得积累的运维数据失去一定的分析价值;设备故障信息、维修信息以传统的手工报表方式进行统计积累,长期积累的数据在时间深度上、数据维度较多的广度上,都产生了很大的量,人工分析变得越来越难,甚至不可行;周期性的,特别是长周期性的预防性设为维护和保养工作,对周期的始末时间点,以及大量的维护位置,人工很难及时准确的把握。从而使得此类工作容易延期或被遗忘,造成设备保养不到位的情况;设备类型多、备件类型更多,备品件存放区域不集中,员工使用记录和实际维修时间节点匹配程度低,记录全面性及及时性差,知识人工记录的普遍特性。这使得备件库存数量和使用数量的统计变得非常困难,备件使用数据细化的分析,更是基本无法进行。

以上问题,是的实际设备运维管理工作,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时间,并且获取预期数据的速度和准确度都很低。因此需要一个工具,来协助设备管理人员和运维人员,能够较为轻松、且更为细致的完成此类工作。

三、需求目的

本需求的根本来源是围绕成本节约为核心的,希望通过由本需求制定而生的设备管理系统,能够复制设备部达到如下两个主要目的:

争取利用更低的投入,来维护设备尽可能长时间的正常运转;从效率和资产使用周期方面,不断挖掘设备资产的价值;

经与设备部管理人员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分析,对上述两个主要的建设目的进行了实现手段和方法上的转化,以期通过更为具体的方法和工作进行落实,具体如下:

建立一套信息化系统功能,可协助人工来管理周期性的设备点检、润滑等工作,避免完全靠人工管理此类工作时,容易发生时间拖延。保养点遗漏的等情况。从而使得设备能够处于及时的保养状态,减少设备故障,延长设备寿命,间接提升设备的使用周期,提升资产利用率;建立针对故障处理的数据收集、统计、分析机制,使得设备故障处理数据得到有效的、标准化类型的分析,以其实设备管理人员,制定有针对性的设备管理策略,从而实现有主题、有方向的设备运维管理,提升设备使用效率,延长设备使用寿命,间接提升成本利用率;建立设备工作时间的收集、统计分析机制,使得管理层能够较为准确的知晓,设备在各种状态下所处的时间,从而知晓设备利用效率,能够有针对性的制定相关措施,提高设备利用率,间接提升成本利用率;建立设备运维工作统计、分析机制,能够让设备管理部门知晓,一段时间内,部门工作时间都被消耗在了哪些类型的工作至上,从而有榛地行的制定工作主题和方向,提升有效工作占比;建立备品件的基本管理流程及库存管理机制,能够清晰知晓库存量、库存位置,从以车间库存为基本管理单元,转变为以车间库存管理和整个公司层面管理两方下手的管理手段。能够从整体上调度备件的申报及使用,从而间接压缩库存,减少资金占用;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