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晋西北黄土高原上,有一个闻名全国的“塞上绿洲”——山西省右玉县。60多年来,靠着迎难而上、艰苦奋斗、利在长远的“右玉精神”,这块“不毛之地”的森林覆盖率从不足0.3%上升到54%,创造出黄土高原上的生态奇迹。

从不毛之地,到塞上绿洲,山西省右玉县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打出农业提质、旅游做精、林业富民三张牌,丰富生态扶贫模式,实现“金山建在青山上”。

过去的右玉是不毛之地

“一年一场风,从春刮到冬。白天点油灯,黑夜土堵门。”这首曾经流传于右玉当地的民谣,真实地再现了解放初期右玉恶劣的自然条件和老百姓艰难的生存状态。

今年74岁的王德功老人生在右玉 ,长在右玉,曾任右玉县委宣传部部长、右玉县人民政府副县长、右玉县政协主席。至今他还清晰地记得自己9岁时第一次去县城,风刮得人站都站不住,70多里的路他一直拽着大人的衣襟走了一整天。

右玉县74岁退休干部 王德功:

当时在我的记忆中就没有路,遍地都是一个一个的沙丘,黄风刮起来是天昏地暗,连眼都睁不开,我抓住我大爹的后衣襟,一直从清晨走到黄昏,鼻孔、眼睛、耳朵、嘴里都是黄沙。

△资料图,来源于网络

右玉坚持植树造林60多年

历史上,作为大同卫城的右玉,曾是荒寒枯寂的古战场,又因为地处毛乌素沙漠的边缘,到解放初期,全县森林覆盖率还不到0.3%,沙化面积达76%。

在右玉的老县城,也就是如今右卫镇的东北方向,有一道8里宽、40里长的黄沙梁。上世纪50年代初,这条梁每年整体以十几米的速度向东延伸,风起时黄沙蔽日,黄沙洼由此得名。

1956年,右玉县植树造林堵风口的第一仗就在这里打响。李达窑乡的林家堡村就在黄沙洼的北面,今年已经是84岁高龄的李枝老人就是当年领着全村党员群众大战黄沙洼的村党支部书记。

右玉县李达窑乡林家堡村84岁村民 李枝:

那会开始没树秧,咱们村里不是有杨树吗?就让大家把村里的杨树枝条装满车送去了。

当时的右玉,种活一颗树比养活一个孩子还难,白天栽上杨树枝条,晚上就被沙土掩埋。60多年过去了,当年在黄沙洼栽下的小树苗已经成林,总面积达15000多亩,黄沙洼也因此成为著名的国家沙漠公园。王德功老人又被当地人称为“右玉通”,他说,在右玉,种树就是种精神。

右玉县74岁退休干部 王德功:

咱们过去有句土话叫做“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但是从右玉的发展我感觉到是“60多年树木,60多年树人”。归根到底就是只求耕耘不计收获,这才能形成了塞上绿洲,遍地是树木。所以为什么右玉人种树就是种精神,实际那些一片一片的树就是右玉人精神财富的积累。

△今天与往日之间,绿色与荒凉之间

右玉如今绿是底色美如画

站在右玉县城北松涛园的最高点,对面的大南山一览无余。蓝天白云下,山头上今年新栽下的一簇簇樟子松苗青青翠翠、欣欣向荣。新城镇党委书记赵一虎告诉记者,大南山距离县城6公里,几十年坚持不懈植树造林,把原来光秃秃的大南山装扮成右玉的又一个景点,仅剩下山头这部分石头山没有绿化。如今,右玉对大南山发起造林总攻势,新城镇栽下10万株樟子松苗,大南山实现了绿化全覆盖。

右玉县新城镇党委书记 赵一虎:

栽植的时候全部是人工,每人一张铁锹,一把镐。每挖一个树坑就等于是挖石头了,把石头山挖出来,在由其它地方背上土,才能载上树。镇里干部不管是包片的,还是包点的天天守在山上,和农民专业扶贫队每天滚在一起,每天都是汗,又泥,和农民一样,看不出干部和农民的样儿来。

如今,右玉县1964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有林面积168万亩,森林覆盖率上升到54%。

右玉县扶贫办主任 张立平:

右玉县具有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这已成为我们宝贵的资源、最独特的优势、最靓丽的名片,也是最持久的生产力。

右玉绿色发展收获“生态红利”

生态好了,土壤结构自然得到了改良。同样是那块地,过去在右玉只能种点土豆、莜麦等几个品种,产量也很低。现在豆类、谷类、胡麻、玉米等农作物都能种,收成是过去的好几倍。去年,右玉县在李达窑乡的黄家窑村还试种了中药材,春种秋收年底算账,这个村的39户贫困户全都脱了贫。在黄家窑村党支部书记张宝军家的炕头上,大家聊起了这个话题。

右玉县李达窑乡黄家窑村党支部书记 张宝军:

种了230亩(中药材),试验挺好,每亩平均收入800块钱,最高的每亩收入1000多块,今年又种了400多亩。

张宝军掰着指头给记者算了一笔账:原来1亩杂粮能挣150元钱,去年试种了板蓝根后,收益竟然是种杂粮的6倍还多。这让村民们尝到了种药材的甜头,今年几户人家又琢磨着种半夏,这是一种祛痰止呕的中草药,1亩半夏的收益据说是1亩板蓝根的20倍。

右玉县李达窑乡黄家窑村党支部书记 张宝军:

大面积的植树,气候的改变,土壤能保持住。人们这一天天思路也开放了,种小杂粮收入低,咱们试验就是成功了,收入就能增加。

如今,右玉县继续丰富生态扶贫模式,打出农业提质、旅游做精、林业富民三张牌,打造10个像黄家窑这样的中药材示范村,5个高标准美丽乡村,试种550亩富寒果树,利用多种形式收获生态红利。

牛心乡老墙框村造林模范王占峰带头载上了2000株杏树,准备搞旅游采摘,粗算了一下,光这一项每年就收入10000多元。

右玉县牛心乡老墙框村造林模范 王占峰:

前几年搞生态效益,我们现在搞经济效益,能拉动旅游还能提高收入。

右玉生态民俗旅游受热捧

牛心山是右玉县的海拔最高点,同时也是全国各地摄影爱好者的写生基地。今年,右玉县在牛心山脚下的曹家梁、甘泉庄两村中间的3000亩地上,发展起彩色农业。

项目负责人、右玉县农业局技术员 张振宙:

现在按照规划种了油菜,开的黄花、胡麻开兰花、土豆开白花,为了增加视觉效果,中间穿插了藜麦,开的是红花。现在庄稼已经种进去了,7、8月份以后植物长上来开了花,站在山顶上是相当漂亮的。

在杀虎口旅游风景区,连续多年的景区提质工程还在继续。

右玉县杀虎口旅游风景区管委会主任 王军芳:

我们景区长城的每一块砖,都是我们的干部职工自己弄的砖窑烧出来的,这儿省一点那儿省一点。

前不久,首届朔州长城国际旅游节在右玉县杀虎口风景名胜区拉开帷幕。村民梁师傅说,得益于杀虎口旅游的发展,村民们纷纷搞起了副业,收入有了保障,生活越变越美。

右玉县杀虎口村民 梁师傅:

我们原来全是地地道道的农民,现在因为旅游都转了别的生意。生意以餐饮居多,还有副食冷饮,近两年还有住宿。像现在这个情况,我一天能卖个2000多块,比种地保障强点。

右玉由“绿”变“彩”由“彩”变“财”

如今,右玉县努力打造以杀虎口、玉龙文体旅游产业园等龙头景区带动,右卫艺术粮仓特色小镇、长城古堡、温泉马术等特色旅游和乡村旅游辅助,公共服务体系齐全的旅游网络。

右玉县委书记 吴秀玲:

右玉是一个国家级全域旅游示范县,生态文化旅游开发区是把右玉的核心景区全部囊括进来,产业发展的定位更加清晰。我们将把右玉打造成为全国的特色农畜产品的输出地、最佳旅游目的地、还是清洁能源的示范地。

由“绿”变“彩”,由“彩”变“财”,是右玉县践行习近平总书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论的具体实践。右玉县委书记吴秀玲说,“彩”是“多彩”的“彩”,“财”是“发财”的“财”,最终目的,就是让老百姓在生态建设上得实惠。

右玉县委书记 吴秀玲:

要发展旅游产业,必须改变以往树种单一,让右玉的色彩更加缤纷。在提升右玉绿化形象的同时,还可以引进经济林,增加经济效益。把我们的生态优势转化成经济优势,让老百姓实实在在地感受到生态建设的成果。也就是总书记指出的“绿水青山也是金山银山”。

本文来源: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广中国乡村之声《三农中国》(微信公众号:三农中国)

图片来源于网络

记者:岳旭辉、贺威通、季盈盈 // 编辑:李沛 //责编:马婧婧 // 监制:汪群均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