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世界找敦煌”——敦煌流散海外精品文物复制展

9月27日,第三届丝绸之路(敦煌)国际文化博览会开幕,“文化圣殿、人类敦煌”又一次如约与世界见面。7000余件精美展品在敦煌国际会展中心逐一亮相,主要分为“艺术博览馆”和“文化创意馆”。

“艺术博览馆”主要集中在敦煌国际会展中心B馆。“到世界找敦煌”——敦煌流散海外精品文物复制展便是其中一个展项,主题鲜明、富有创意、颇具特色。该展览由甘肃省文化厅、酒泉市人民政府主办,酒泉市委宣传部、酒泉市文化广播影视新闻出版局承办,酒泉市文物管理局、酒泉市博物馆、甘肃省大敦煌影视公司协办。

找回流散的文化记忆

“敦煌宝藏,作为物质文本虽已流散海外,但其中蕴含的佛教真意和人文精神,永远不会被他人掠夺。我们办这个展览的初衷就是让更多人关注流失海外的珍品。藏经洞流失海外的珍品有4万多件,被13个国家和地区、40多个机构收藏。我们此次展出的作品共120件,选自英国不列颠博物馆、法国吉美博物馆、法国国家图书馆、美国纽约大都会博物馆、日本民间收藏机构等,复制了敦煌藏经洞流散的南北朝、隋唐、五代、北宋等历代绢画、纸画、麻布画和经卷等各类文物。”市博物馆馆长何国宁说。

今年1月23日,酒泉市博物馆举办了“到全世界找敦煌”海外流散敦煌遗书复制品展。该展览引起了强烈的社会反响,新华网、人民网、搜狐网等持续报道,上海、北京等地的游客专程来酒泉参观展览。因此,市博物馆想继续做好做大这个展览,让更多人看到属于敦煌的艺术瑰宝。

“为了筹备好这次展览,我们做了长达半年的准备,拍照、查阅资料、装裱、设计展台……将120件作品进行分类。9月17日前,将展品运到敦煌,开始布展。”市博物馆讲解员马姣姣说,能为文博会服务很自豪,很开心。

让更多人爱上敦煌文化

“现在很多人都在研究敦煌,研究中国文化。文化自信从什么地方来,应该从历史中来,从经典珍品中来。我希望通过展览,把流失海外的珍品,运用各种手段、各种方式复制出来,呈现在大家面前,通过时间隧道回溯历史,与古人对话,倾听他们的诉说,揣摩他们的技艺,进一步解读敦煌学,从中汲取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何国宁说,他们还计划在酒泉市博物馆复制一个藏经洞,让大家欣赏到更多珍品。

市博物馆讲解员南楠是第一次在敦煌文博会做讲解工作,她觉得责任重大,使命光荣。“刚接到讲解任务时,十分忐忑,因为时间紧,任务重。为了将展览更好地呈现出来,我们尽最大努力熟悉讲解词,了解绢画、经书中的内容,希望以最好的讲解让来自五湖四海的游客和艺术爱好者爱上敦煌文化。”南楠说。

(蒋莉 孙欣)

花开敦煌——常书鸿、常沙娜父女艺术作品展

第三届丝绸之路(敦煌)国际文化博览会期间,花开敦煌——常书鸿、常沙娜父女艺术作品展,吸引了人们的目光。

此次展览全面回顾了常书鸿、常沙娜父女的艺术人生,展品涵盖油画、壁画临摹、设计作品与水粉创作,从不同角度展示他们的创作与生命历程,展示敦煌艺术对他们的影响,并由此延伸,探索在继承传统敦煌艺术的同时,如何用当下的语言,重新转化传统艺术的表现形式。

常书鸿是我国著名艺术家、教育家与敦煌学专家。他在敦煌坚守了50年,为敦煌遗书的保护、研究与传播作出了重大贡献,被誉为“敦煌守护神”。常沙娜是中国著名设计家、教育家和艺术家,常书鸿之女。她承载父亲遗志,一生致力于敦煌艺术的保护、研究与教育。她自12岁起随父临摹敦煌壁画,后赴美留学,归国后在林徽因的指点下走入工艺美学领域,以敦煌图案为蓝本,完成了如人民大会堂建筑装饰等国家重点设计任务。

(陈思侠)

“锦绣丝路、天籁敦煌”文化创意展

“锦绣丝路、天籁敦煌”是集合“敦煌壁画仿制乐器”“敦煌壁画中的华盖”“丝路织物艺术”以及“敦煌石窟截金工艺”“恒器敦煌”多元一体的文化创意展,涵盖敦煌壁画图像及仿制乐器、敦煌华盖的仿制作品、古老的截金工艺、敦煌元素孤品瓷器和当代布艺艺术品等。展览通过200多件展品,从音乐、华盖、布艺、瓷器到截金工艺,从视觉、听觉到触觉,以图像和实物的形式,多维度阐释从东亚到西亚,丝绸之路上的乐器之灵、技艺之臻、生活之美。

展览通过视觉语言,表达了多元文化交融互鉴形成的敦煌文化的当代价值,践行“开放、包容、共享”的丝路精神,“让敦煌走向世界,让世界走近敦煌”,以此助力“一带一路”建设下的人文交流和民心相通。

(陈思侠)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