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星风暴后,马克在绝境中凭借自己的理化知识生存了500+太阳日,成功在火星上种植了土豆。

影片最后,马克自制炸弹炸气闸的瞬间,更是令人震惊,为什么小小的炸弹会有如此大的威力?

物质的变化

液氧气化,体积膨胀;糖燃烧,放出热量,我们都说其发生了变化。

我们根据变化中是否生成了新物质将变化分为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

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并不是泾渭分明的,发生化学变化的一定也发生物理变化。

物质的性质

我们常说性质决定用途,宇航员用液氧和糖制炸弹,利用了什么性质呢?

我们把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做化学性质。

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做物理性质。

结论:

世界万物瞬息万变,物质的性质也并不是一成不变的。

高压锅煮饭更容易熟,用的就是水的沸点随着气压增大而增大这一性质。

在描述物质性质时要注明条件。如在标准大气压也就是101kPa时,水的沸点是100℃。

绪言及第一单元课题1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一、命题规律:

高频考点1:物质的变化(10年8考)

高频考点2:物质性质和用途(10年8考)

中频考点2:物质的结构与性质(10年3考)

二、课标要求:

1、认识化学变化的基本特征

2、初步了解化学反应的本质

3、初步形成“在一定条件下物质可以转化”的观点

4、知道利用化学变化可以获得新物质,以适应生活和生产的需要

三、考点要求:

考点一、物质的变化

考点二、物质的性质

考点三、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物理性质、化学性质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变化性质”常考查五大“联系”的热点

1、联系社会生产实际;2、联系日常生活;3、联系科学实验;4、联系信息;5、联系古诗词或成语考查

三、知识点:

1、化学是分子原子层次上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科学。

2、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1)定义:物理变化是没有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宏观上没有新物质生成,微观上没有新分子生成。

化学变化是变化时生成了其他物质的变化,宏观上有新物质生成,微观上有新分子生成。

(2)区别:从宏观上看,是否生成了其他的物质。

从微观上看,发生物理变化时,只是构成物质的粒子(分子、原子、离子)之间的间隔发生了改变,粒子的本身没有发生改变;发生化学变化时,构成物质的分子破裂,原子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构成新的物质。

(3)联系:在化学变化过程中,一定同时发生物理变化,而物理变化中不一定发生化学变化。

(4)判断方法:宏观方面是否有其他的物质生成。微观方面是否有新分子生成。

(5)“其他物质”并不是指物质的形状和状态的变化,而是组成和结构的变化。

(6)在化学变化时,常伴随有发光、发热、变色、放出气体、生成沉淀、爆炸等现象,这些现象只能作为判断的辅助依据,而不能作为判断化学变化的标准。如灯泡通电发光发热,无色的氧气液化变成淡蓝色的液体等都是物理变化。但是没有现象不一定是没发生化学变化。如果只是状态或形状的改变,一般是物理变化。

3、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1)化学性质:物质在发生化学变化时表现出来的性质是化学性质。它包括可燃性、还原性、氧化性、稳定性、酸性、碱性。

(2)物理性质: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是物理性质。它包括物质的颜色、状态、气味、熔点、沸点、硬度、密度、溶解性、挥发性、导电性、吸附性等。

(1)物理性质也并不是只有物质发生物理变化时才表现出来的性质;例如:木材具有密度的性质,并不要求其改变形状时才表现出来。

(2)由感官感知的物理性质主要有:颜色、状态、气味等。

(3)需要借助仪器测定的物理性质有:熔点、沸点、密度、硬度、溶解性、导电性等。

(3)区分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时一定要抓住是否需要发生化学变化才能表现出来。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