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生不死的信仰,作为一种表现了对生命挚爱的美丽幻想,很早就产生于中华民族中。最早的巫书《山海经》就记有不死国、不死民、不死山上食之不死的不死树,及操不死之药的巫师。至战国时代,长生不死的信仰已广泛流传于社会,《归藏》中载有嫦娥食西王母不死之药而奔月为月精的故事,《庄子》《楚辞》中形象地描述了神人、仙人、真人长生不死、超脱物外的风采。长生不死之说,对企图永享人间富贵的帝王最具有吸引力,齐威王、齐宣王、燕昭王皆遣人入海求仙药,以后有秦始皇、汉武帝步其后尘。

在求仙信仰风靡社会的战国时代,出现了一批以求仙为职事的方士,史称“方仙道”,他们虽然尚未建立起有组织的宗教教团,但已形成一家学说,史称“神仙家”。《汉书·艺文志》说:

神仙者,所以保性命之真,而游求于外者也。聊以荡意平心,同死生之域,而无怵惕于胸中。

意谓神仙是因保养性命之真而解除了对死亡畏惧的人。《汉书》著录的神仙家著述,有十种,二百零五卷。战国时,方士主要出于燕齐一带,著名者有宋毋忌、正伯侨、充尚、羡门高等。秦始皇时,有徐福、韩众、侯公、石生、卢生等方士活跃于宫廷。汉武帝时,李少君、谬忌、少翁、栾大、公孙卿等方士受皇帝宠信,显赫一时。《汉书·淮南王传》说汉武帝的叔父淮南王刘安“招致宾客方术之士数千人,作《内书》二十一篇,《外书》甚众,又有《中篇》八卷,言神仙黄白之术,亦二十余万言”,为西汉神仙方术的集大成者。

方仙道的方术,据《史记·封禅书》所言,大概有两个方面:一是“形解销化”,即通过炼养使肉体蜕化成仙,略同后世道教所说“尸解”。二是“依于鬼神之事”,即交通神鬼的巫术。这两方面,都为以后的道教所继承,发展为道教的两大方术:交通鬼神之术发展为道教的符箓道术,形解销化之术发展为道教的炼养修仙之术。

从《汉书·艺文志》所著录的神仙类书名看,神仙家的炼养术,有“步引”(导引)、按摩、芝菌(服食药物)等。战国秦汉时人们传说的仙人,基本上都是通过炼养而得长生不死的历史人物,其炼养的方法主要是吐纳、导引、辟谷、房中术、服食丹药等。如传说至殷末已八百岁的彭祖、周灵王太子王子乔,长于吐纳导引,《庄子·刻意》篇说:

吹呴呼吸,吐故纳新,熊经鸟申,为寿而已矣。此道引之士,养形之人,彭祖寿考者之所好也。

《史记·留侯世家》说西汉开国名臣张良“欲从赤松子游,乃学辟谷,导引轻身”。赤松子,传说为神农时的雨师。传为黄帝或老子之师的容成公,以房中术而长寿。传说为黄帝之师的广成子,则以守一处和为修身之要。燕齐一带的方士,主要宣扬服食丹药而成仙。汉武帝时的名方士李少君除善辟谷、祠灶外,还以炼丹砂为黄金之术著称。

神仙家的各种炼养术,都为以后的道教所继承、发展,为道教炼养术的主要渊源。道教,主要由方仙道发展而来。道教成立之后,炼养成仙之术基本上为道教所包揽,道教教团以外的方士虽至明清时代尚有出现,但再未能形成一家学说,其方术也多卑下伪妄,为世人所鄙弃。

本文摘自陈兵《道教修炼养生学》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