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年《英雄》上映,它将“荆轲刺秦王”的故事,进行了深入的探讨,“无名”从杀到不杀,导演将自己的思考赋予电影。

《英雄》因为薄弱的故事被观众吐槽,但却在电影全球化和商业化愈渐袭来的中国,这部电影,让很多电影人逐渐觉醒,开始尝试大制作的电影。

2018年张艺谋带来了《影》,相比《英雄》,他的主旨从狭义与天下之间“杀与不杀”到天下万物之间的制衡。

16年的时间,通过张艺谋的作品,我们看到更多是他对于中国文化认知理解的变迁。

在电影画面上,由之前《英雄》丰富艳美的色彩转向《影》中的水墨主题,从背景、人物、画面,基调无处不彰显了水墨这种媒介,它疏离了传统中国画以书法语言作为笔墨语言的价值体系,更凸显了造型、图式、图像,极具象征意义,自然而单纯。

《影》中水墨的运用,已经不仅仅是中国元素的提取,它更多是张艺谋对于中国文化更纯粹的理解,水墨丹青的服饰、写满书法的屏风,绵绵不绝的雨天,他以这样的形式结构,来承载自己的观念,将此刻文化及传统的理解楔入电影情境,用自己的视角观察中国且表现给世界独到的方式。

人心不像水墨,非黑即白。《影》的主题上,直击中国文化的内核——制衡。

制衡小到国家君王、大到阴阳平衡、对立、牵制。在表现方式上,各个方面的制衡徐徐展开。

于人物关系而言,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制衡,沛国与敌国的制衡,君王与都督的制衡、忠与奸的制衡、子虞与杨苍的制衡、小艾与子虞的制衡。

于阴阳而言的制衡,子虞训练影子脚下所踩的八卦图,小艾悟出攻破至阳杨苍的大刀,伞与刀攻守之间的变幻,包括子虞的瘦弱阴暗,杨苍的稳健自信。

于虚实之间的制衡,是真身和影子相互的博弈,有真身才有影子、没有真身依然有影子、到底有没有影子?

一个从八岁就被秘密囚禁的影子,他经历了当影子,在贵族的权谋游戏中苦苦求生,在虚实之间的徘徊,由真实走向虚假。

沛国大都督子虞,被战将杨苍击败,负伤之后启用从小培养的替身影子,筹谋,暗中掣肘。

影子从起初对于权力的忠诚,到自我意识逐渐苏醒,犹如水墨的晕染,在等待中蛰伏,于顺从中逆反。

水墨虚实之间,真身影子之间,如境州连绵不绝的雨,摇摇欲坠的是人性。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