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小平离职风波在一日之内迅速发酵,引发全网讨论,多家媒体纷纷发表评论,探讨国企机制、人才流动以及民营航天事业的发展。在八妹看来,事件的发生与国企内部存在的问题脱不开干系。张小平的离职,终于将科研工作者的生存现状、国有科研单位的用人问题、航天事业“国家队”与“民间队”的竞争暴露在台面上。

  网文打抱不平,网传截图将离职原因直指内部矛盾

  9月27日,一篇《离职能直接影响中国登月的人才,只配待在国企底层?》的文章在全网疯传,引爆舆论。

  与此同时,一张疑似包含“内幕信息”的微信聊天截图开始在网上流传,图片意指张小平研究员与文章所指的西安航天动力研究所(所属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第六研究院又称“六院十一所”)领导不合,跳槽后遭到领导蓄意打击报复。研究所整理材料上报,意图发动更高层的力量追回张小平,却用力过猛,造成了张小平一离开研究所就全体瘫痪的荒诞效果。

  当日下午,八妹再次打开链接,发现该文章已被发布者自行删除。

  媒体求证,研究所方面怎么说?

  另一边,《北京青年报》记者联系到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第六研究院院长刘志让。院长表示,张小平“擅自离职,经多次谈心做工作无效,为挽留此人,单位通过法律途径提起仲裁,在提供给相关机构的材料中有夸大其作用和贡献的表述,被其及网络利用进行炒作。”

  更有知情人士向《新京报》透露,上述材料由人力部门组织撰写,旨在达成追回张小平、使其脱密的目的。然而,该材料“未经保密部门、法律部门和主管领导审阅,就盖章送给仲裁机构”。

  按理说,无论是新闻事件报道,还是向仲裁机关提供材料,都要讲究实事求是。如果刘院长所言不虚,网传文章作者紫竹张先生对“史上最搞笑公文”做出了片面理解,那么,八妹不禁要问,六院十一所在上报材料中夸大张研究员的作用和贡献,真的合适吗?又是谁无视各部门和上级批示、擅自撰写公文上报?或者,这根本就是六院十一所领导的批示?向跳槽人员施压,难不成是科研单位的惯用伎俩?

  据了解,张小平看到文件后,自己拍照发到了朋友圈。这样一来,紫竹张先生得到这份公文材料进行曝光便有了更为合理的解释。不过,作者随后是否因为六院十一所的公关需求删除原稿?八妹习惯了企业机构公关遇到负面就删稿的操作,不可妄言真相到底是哪般。

  唯一可以确定的是,六院十一所在对事件的处理上十分不严谨。

  深夜甩锅,自省前先揭他人之短

  当日深夜,六院十一所正式发文,称张小平为国家重要涉密人员,根据保密法和单位相关规定,离职前必须在所内非密岗位进行脱密,脱密期为2年。

  八妹这里又要问了,如果张研究员真的需要回所脱密,针对职员违规,单位为何在仲裁书中只字不提职员脱密需要,反而夸大其影响关乎国家登月,后又在事件发酵后亡羊补牢?刘院长下午回应北青报记者问时,为何不直言职员违规?所谓“通过法律途径提起仲裁”,却成“承办人”措辞失当?

  这样的逻辑,实在有些清奇,八妹看不懂。而此前网传文章称,张小平的脱密期为一年。事实究竟如何,可有合同为证?

  正高级职称的张研究员,待遇不算太糟

  在围观这起新闻事件的同时,八妹也对科研单位进行了一番研究。八妹发现,科研工作者想要获得一个“研究员”的职称,十分不易。

  一名就职于成都某所的科研人员告诉八妹,张小平并非底层人员,且网传文章“70%的人都是副主任设计师”夸大其词,根据常理,副主任设计师应在全部员工的5%-10%左右。

  “研究员在职称上等同于正教授,科研单位里名额很少能被评上研究员大多都是或曾经是处级以上干部。张小平不是领导身份却能够评上研究员的职称,已经是体制内对他技术很大的认可。”

  这一说法也得到了媒体的印证。《新京报》援引一位航天系统科研人员的消息称,“副主任设计师是总体部门才有的职位,比例非常低,研究员非常难评,对文章要求很高,还有一定比例的淘汰率。”

  根据六院十一所在研招网上公开的单位概况,该所现有职工1200余人,具有正高级专业技术职务100余人,副高级专业技术职务300余人。按此计算,研究员(正高级)占全体职工的8%。

  此外,《新京报》还称,六院十一所的待遇水平已是航天六院系统内待遇比较高的研究所,和张小平同级别的研究员税后收入约20万。因此网传文章称张研究员待遇太低,多少有些失实。

  那么,张研究员为何跳槽?是否真如传闻所言与领导不合?当北京蓝箭空间科技有限公司标价百万年薪挖人,忠诚度算什么!八妹猜测,钱是一个非常大的因素,但也有可能只是张研究员做出跳槽决定的因素之一。

  “老生常谈”,并非科研单位内部问题的借口

  根据中国科协发展研究中心“科技工作者需求状况调查研究”课题组于2007-2008年开展的一项调研分析,科技工作者的收入整体上相对偏低,科研经费与实际需要仍有差距。当时,科技工作者年收入尚不足3万元的比例达48.4%,认为科研经费无法满足科研实际需要的比例高达54%。

  调研还发现,科研单位“官本位”现象严重,“官大学问大,权大经费多”,且人情因素影响较大,许多科技工作者忙于申请课题、走关系、应付考核指标,无暇顾及学术研究。

  除此之外,科技工作者的“控诉”还包括科研经费使用限制过多、评价机制不尽合理、执行不力、科研绩效考核过于频繁和繁琐等。

  2013年,中国科协课题组开展第三次全国科技工作者状况调查。调查表明,科技工作者2012年平均收入为74137元,比2007年的41159元增长了80%。然而,这一增幅略低于全国城镇单位就业人员平均工资的增幅(89%)。

  令人遗憾的是,上一次调查发现的问题依然存在,74.1%的科研人员认为我国科技工作者的研究能力落后于发达国家,这一比例高于2008年的65.4%。69.6%的科研人员认为科技工作者队伍中不安心做科研的情况比较严重或非常严重,高于2008年的62.0%。

  59.4%的科技工作者认为现行科技评价导向不合理,其中,科研人员认为评价导向不合理的比例高达68.2%。

  在个人职业发展方面,20.0%的科技工作者明确表示对个人发展空间不满意。17.8%的科技工作者没有职称,比2008年高出9.6%。其中,大型企业18.5%、中小企业45.7%没有职称,远超2008年的10.1%、20.9%。初级、中级、副高职称人员中分别有30.3%、33.8%、22.7%对职称职务晋升不满意。

  科研单位存在的问题,早已不是一天两天。张研究员之所以跳槽,原因似乎不言而喻。

  国企成民企“黄埔军校”,何日才是良性竞争?

  另一项针对国有企业技术人员晋升机制的研究揭示,近几年,国有企业技术人员流失及转行率超过35%,导致国有企业技术员工流失的最重要的原因是“个人没有发展前途”,占39%。

  企业技术人员想要得到晋升,则面临晋升通道单一、晋升标准和程序不规范、缺乏合理职涯规划、国有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理念滞后等等多重问题。

  八妹认为,张小平既非领导,却在职称上已是研究员。若他仍想向上晋升,将面临与诸多领导背景的同行激烈较量的局面。选择跳槽,未尝不是一个好的办法。

  也有报告揭示,科研事业单位岗位设置不够合理,高级岗位比例偏低,聘用和离职程序不够科学,人才难以有效流动。跳槽反被追的张小平,正是这不科学程序下的一个案例。

  此外,多篇探讨国企人才流失的研究指出,国有企业人才管理不合理,最终反成民企的“黄埔军校”。张研究员加盟的北京蓝箭空间科技有限公司(品牌:蓝箭航天),虽是一家民营企业,却也网罗了不少航天人才。

  据公开资料显示,蓝箭航天董事长王建蒙,是原中国卫星发射测控系统部航天系统工程高级工程师,董事吴树范是国家“千人计划专家”,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博士,洪堡学者,曾在欧洲航天局工作近15年,为宇航系统高级工程师。

  去年底,蓝箭航天还得到了来自军民融合产业基金的战略融资,其资本背景、政府关系可见一斑。

  事实上,离开了研究所的张研究员,并非不能继续为国家的航天事业做出奉献。六院十一所这么一闹,张研究员还可能被倒逼回去吗?

  反倒是民企的壮大,或将倒逼国企对症下药,知人善任,实现“国家队”与“民间队”的协同发展。

  参考资料:

  [1]中国科协发展研究中心"科技工作者需求状况调查研究"课题组.求实、创新、报效祖国——中国科技工作者需求状况调研分析[J].科技导报,2009,27(03):104-105.

  [2]黄颉,刘英英.国有企业技术人员晋升机制研究[J].人力资源管理,2012(10):45-47.

  [3]赵鹏飞,郭威,庄众.科研类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存在的问题和对策分析[J].中国经贸导刊,2014(31):68-70.

  [4]中国科协“第三次全国科技工作者状况调查”课题组.科技工作者想什么?盼什么?[N]. 光明日报,2015-01-23(005).

  [5]薛源.从国企成为民企的“黄埔军校”谈经济转型背景下国有企业的人才管理现状及策略[J].现代国企研究,2018(02):14-15.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