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承彬老人阅读画册。

  原标题:青岛人如何运送300吨“碑心石”?听九旬老人讲述壮丽史诗!

  60年前,为纪念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在首都北京建立的人民英雄纪念碑耗时六年终于正式落成,其当时的兴建过程可谓是艰苦曲折,而来自青岛浮山的碑心石采运的背后凝聚了岛城人民的智慧与汗水。9月28日上午,纪念人民英雄纪念碑落成60周年暨《历史的丰碑——人民英雄纪念碑兴建纪事》画册首发仪式在(中国)道路交通博物馆举行,在这一具有纪念意义的时刻,当年参与过搬运、今年已经90岁的马承彬老人回忆当年。

  全国石料大对比,浮山石脱颖而出

  

  搬运大石料使用的工具。

  中共青岛党史中简单记录了采运过程:1952年9月,青岛建筑工程公司第一石料厂开始对石料毛坯进行开采和粗加工。1953年3月31日,石料开采正式动工,采用人工凿挖方式,共138块58.6立方米。8月底,碑心石开始起运。青岛市搬运公司起重队工人以及来自北京修建纪念碑的工人、鞍山钢铁公司技术工人等,利用枕木、铁轨、千斤顶、吊钩、铁磨等原始工具,通过绞、磨、推、吊、拉等方法,以每天500米的速度,历时一个多月将料石运到孟庄路车站。10月6日,料石由青岛火车站启运。1953年10月13日,运石专列抵达北京。朱德总司令率领队伍在车站举着彩旗、敲着锣鼓迎接。青岛起重工人们又用老办法,在路上用钢管交替铺垫,滚动运输,从前门西站到广场纪念碑工地,花了三天时间,最终抵达目的地。

  回首过去,为什么浮山石会成为碑心石?

  

  马承彬老人捐赠的起重工具。

  人民英雄纪念碑是用1.7万块坚硬的花岗石和洁白的汉白玉砌成的。根据建筑设计,碑身的整石面长14.4米,上宽2.48米,下宽2.72米,厚度为0.6米。从施工角度考虑,在开采地的石坯需要厚3米,也就是说毛坯将重达320吨以上。

  碑心石采运的亲历者马承彬说,人民英雄纪念碑兴建委员会当年在全国十几个省遍访名山大川,经过反复的采样分析、比对,浮山石最终脱颖而出。

  浮山石石英多、云母少,耐风化、石质坚硬、颜色素雅,最符合纪念碑石要求。按照中国的传统,石碑应是以一块整石剖面的。为了找到一块完整无损的石头,老石匠走遍浮山各个角落,最后将采石地点选在浮山大金顶。

  为了确定石头的成色,工人们从山下挑水到山上,将水一遍遍泼在大石头的表面,一次查看不容易看到的细小裂纹。经过不停地泼水,石匠们终于确认这是一块没有裂缝的好石材。

  采运大石料,厚重又精细的极致

  马承彬觉得,整个过程中既要克服百吨以上的重量,又要做到防范破损的精细,难度极大。

  当时马承彬担任起重队工会主席、负责后勤保障工作,今年已90岁高龄。他仍旧耳聪目明,回忆当年情形时意气风发。

  采石过程存在巨大困难:使用炸药,用力重了,容易把石料砸烂;用力轻了,又无法使整块石料从山体中分离出来。尝试使用炸药打“闷炮”数次后确定效果不理想。

  后来,工匠们决定使用“蚂蚁啃骨头”的办法,选择一大块平整岩体,按照需要的尺寸,沿四周挖一个4米深的槽,再沿石槽在石料预计的剥离面四周横向等距凿几十个对称楔子眼。另外,石料长边两边对向凿出8个窝,放置200吨的千斤顶。由几十人用重锤将铁楔子插入预定剥离线中,同步均匀锤击,同时8个千斤顶也压足力量,就这样一层层小心翼翼地开凿,经过采石工人3个多月的开凿,最后石料按预定剥离而分离,安全、完整地开采出所需的石料,长15.3米,宽3.55米,厚2.1米,重量300吨。

  接下来是运输,“我们队上挑选出12名技术高的工人,接受这项光荣的任务。”马承彬说,那时候没有现代化起重设备,靠的是简单的机械和人力。

  印象中极其深刻的,马承彬说,就是使用直径一米多的绞盘,跟推磨似的用人力绞动;还会用到滑轮组,通过多组滑轮,在人力配合破旧推土机的牵引下,将大石缓缓在轨道上拖动。

  “从山上到山下,从山下到火车站,最担心的就是石料裂纹。”马承彬说,他记得很清楚,运送过程中工匠们多次暂停下来,长时间往大石料上泼水,以查看巨石是否在运送过程中破损。每个人都很清楚,一旦出现破损,心血将全都白费。

  马承彬在整个运送过程中,一直作为“中间人”奔波:工人们不断进行着高强度的劳动,连家都顾不上回。马承彬就不断走访工人家,将各家的情况送到工地,并解决工人家出现的问题。

  就这样,青岛人民创造了一个奇迹:碑心石料刚开采出来时重300吨,靠着千斤顶、绞磨、滑轮组等工具,以滑运的方式把巨石运到料石加工厂,还将巨石转向、翻身,最终加工到100多吨,并使用1个多月时间,将巨石送上了北上的火车。

  记录历史,扛着自行车上山采访

  28日,当年参与碑心石运输的马承斌和当年报道运输过程的记者顾广援获赠《历史的丰碑》画册。今年87岁的顾广援当时接到采访任务,前往采访碑心石的采运过程。

  “那时候道路条件很差,要经过很多菜地和庄稼地,花一个小时才来到浮山下。”28日,顾广援回忆说,然后扛着自行车上山采访。整个采访过程要经过多个小时,对体力的要求很高。

  当时顾广援是个20岁冒头的小伙子,这样的工作难不倒他。如今看来艰辛的过程,在那时的情况下却非如此:顾广援说,当时那辆单位配备的进口自行车,在街头上绝对是个稀罕物,就像今天驾驶非常罕见的超跑一样“拉风”。

  翻看当年碑心石采运过程中留下的文字、图片资料可以看到,无数青岛人在碑心石上倾注了心血。

  超过300人组成的运石突击队行进了30公里,走了整整34天。运输团队专门组织了修路拆房队开道,还有警察站岗,民兵护卫,队伍走到哪里,一行人的帐篷就搭到哪里,晚上直接睡在帐篷里。市民们也组成队伍,一路夹道相送。

  巨石途经王家麦岛、徐家麦岛、辛家庄、浮山所、湛山、延安三路,沿途因为道路狭窄,不得不拆除五间村民的房屋。而得知这块巨石的意义和用途,村民们毫无怨言,一致表示自愿拆屋。

  半岛记者 韩小伟 钟迎雪 实习生 葛昭然

  [来源: 半岛客户端 编辑:光影]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