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玉民

日前,科技部2017年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拟入选对象名单完成公示,中华医学会的推荐人选之一、呼吸疾病国家重点实验室、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周玉民教授荣列其中。周玉民教授多年来潜心钻研慢性阻塞性肺病(慢阻肺)的病因与防治研究, 主持或参与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科技部“十二五”科技支撑项目、科技部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等,以第二研究人获得2015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其研究论文被国际环境与流行病学学会(ISEE)评选为2014年全球最佳流行病学论文,其参与的研究成果被我国和全球慢阻肺防治指南引用、被写入内科学和呼吸病学教材,还作为主要研究者之一入选教育部2017年度“中国高等学校十大科技进展”及2017年十大医学科技新闻。本报记者近日专访了周玉民教授,请他介绍我国慢阻肺病因研究及防治现状。

1

“导师的个人魅力是我前进的动力之一”

“ 师者, 所以传道, 授业,解惑也。”采访中,听周玉民深情地讲述他的导师冉丕鑫教授,很容易让人想到韩愈《师说》中的这句流传千古的名句。在周玉民的眼中,冉教授对学生和下属既严格又宽容:严格的是对待工作的态度和做事的方式方法,宽容的是面对学生和下属无意犯下的错。冉教授还注重以身垂范,用实际行动感染着身边的人。“导师的个人魅力是我前进的动力之一,”周玉民满怀敬意地说,“他也是我们团队公认的极具个人魅力的人。”

谈到入选科技部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周玉民教授连说“没想到”。他回忆道, “冉教授对我的答辩很重视, 两次辅导我该怎么讲,他那么忙还亲自到场听我答辩,结束后又给我指出了答辩中存在的问题,但同时又宽慰我不必太在意结果,他说成与不成都要往前看,我们还有很多事情要做。”

周玉民教授告诉记者, 他所取得的成果与所在的平台密不可分,更深深受益于钟南山院士、冉丕鑫教授务实严谨的科学态度。他说:“钟院士常说‘别人怕做或不愿意做的事情,你去做了,那就了不起了’,鼓励我们敢于挑战,敢于创新;冉教授也常激励我们向优秀的团队看齐,并十分重视科研诚信,认为‘科研诚信是立业之本’。正是有了呼吸疾病国家重点实验室这个好的平台,有了钟院士、冉教授等这样优秀的带头人,我们才有机会有能力开展更多的工作。”

2

首次阐明生物燃料是慢阻肺的重要危险因素

2015年6月17日,周玉民收到了来自ISEE的邮件,告知其发表在PLOS Medicine 上的论文“Lung Function and Incidence o f C h r o n i c O b s t r u c t i v e P u l m o n a r y D i s e a s e a f t e r I m p r o v e d Co o k i n g F u e l s a n d Kitchen Ventilation: A 9-Year Prospective Cohort Study”(厨房烹饪燃料和通风状况改善对肺功能FEV1和慢阻肺发病率的影响: 为期9 年的前瞻性队列研究),从40多篇提名文章中脱颖而出,被ISEE评选为2014年全球唯一一篇最佳环境流行病学论文。该文被JAMA 杂志以摘要形式转载,被慢阻肺全球防治创议正面引用,为慢阻肺干预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实践方法。据了解,这也是该奖项自2 0 0 8年设立以来,中国学者首次获此殊荣。邮件中高度赞扬了该研究的创新性、重要性和未来的影响力,并邀请周玉民在I S E E2015年会上针对获奖论文进行发言。谈及这份荣誉, 周玉民再次连说“没想到”, 而且因为忙于工作,他最终没能到场参加ISEE2015年会。面对这个意外的惊喜,周玉民谦虚地说:“这是我们团队共同努力的结果,很多成果的发表, 无论排名放在第几位,大家都是做了很多工作的。”

据了解,冉丕鑫教授主持完成的项目《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发病与综合防治》荣获20 1 5 年度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其中,周玉民的该篇文章就是重要成果之一。

回顾开展生物燃料与慢阻肺关系研究的初心,周玉民教授说:“从20 0 2年开始,我们在广东省韶关地区发现,吸烟女性虽然吸烟率比较低,才0 . 5 % , 但是慢阻肺患病率却很高,达到5. 2%,这在当时解释不了。经过实地勘察后我们发现,当地海拔相对高一些, 气温较低,人们又全部使用秸秆、稻草等作为燃料来煮饭; 而煮饭时厨房门窗都是紧闭的,通风不好,烟雾很重。鉴于此,我们就开始思考烟雾是不是和吸烟一样影响慢阻肺的发病,于是就做了一系列的调查。”横断面研究结果显示, 这些生物燃料烟雾确实与慢阻肺的发病有关。在此基础上, 周玉民教授等人又开展了为期9年的前瞻性队列研究,结果显示,清洁燃料替代生物燃料和改善厨房通风状况,能够有效保护肺功能,降低慢阻肺患病危险度,且改善的时间越长, FEV1年下降减缓越明显。这项研究首次阐明了生物燃料是慢阻肺的重要发病因素,阐述了生物燃料导致慢阻肺的机制, 为慢阻肺药物治疗提供了新的靶点。

3

首次提出慢阻肺患者应“早期干预,持续用药”

据2 0 1 8 年4 月1 0 日刊发在《柳叶刀》上的、由王辰院士领衔的我国学者完成的中国成人肺部健康研究首项大规模研究成果显示,目前我国20岁及以上人群慢阻肺患病率为8. 6%, 其中4 0 岁及以上者达1 3 . 7 %。我国慢阻肺患者已近1亿人!以慢阻肺为首的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已经与心脑血管疾病、恶性肿瘤、糖尿病一起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全球“四大慢病”之一,给社会和家庭造成了沉重的负担。周玉民教授也参与了该项研究,采访中他指出,慢阻肺危害极为严重,是我国疾病死亡原因的第三位,但是无论是医院还是患者,普遍对慢阻肺的筛查和早期诊治重视不够。如果慢阻肺患者能够在早期得到诊断和治疗,就可以大大减少急性加重和死亡。

2 0 10年,周玉民和其导师冉丕鑫等在《英国医学杂志》上发表了对慢阻肺患者社区早期综合干预的4年研究结果:在慢阻肺早期,患者肺功能就已下降,而且下降速率在疾病早期相对更快,早期综合干预模式能有效减少慢阻肺危险因素暴露率和肺功能下降率。

2 0 17年,《新英格兰医学杂志》长文刊发了以周玉民教授与钟南山院士为共同第一作者、冉丕鑫教授为通信作者的科研成果“Tiotropium in Early-Stage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该研究首次证实了对无症状的慢阻肺患者进行早期干预和长期用药,可显著改善其肺功能。周玉民教授介绍道,目前通行的国际治疗指南主要是针对有症状的慢阻肺患者,而对占超过70%无症状或者症状轻微的患者并未给予关注。等患者出现气促、呼吸困难等明显的症状时,肺功能已经严重受损,错过了最佳治疗时机;而晚期慢阻肺患者的治疗效果较差,死亡率、再住院率和致残率都很高。周玉民教授表示, 慢阻肺的治疗应该像高血压和糖尿病一样,采取“早期干预,持续用药”。

4

创建慢阻肺早期筛查技术

关于慢阻肺早期的界定, 目前医学界尚无明确统一的认识,临床研究中一般以GOLD1~2级作为早期标准纳入患者。由于慢阻肺患者早期几乎没有症状,所以极少有患者主动到医院去检查。十余年来,周玉民教授参与过多次慢阻肺的流行病学调查,他表示,慢阻肺早期患者的发现主要依靠社区问卷调查和肺功能检查。“我们从2万多例患者中总结出了慢阻肺的高危因素,形成了早期筛查的简易问卷,共包含7个问题:年龄、是否经常咳嗽、体重指数、吸烟指数、呼吸疾病家族史、生物燃料使用情况、气促严重程度。总分大于16分的认为是阳性,发生慢阻肺的危险较大,对于这部分人再行肺功能检查。”周玉民教授说。

据了解,在2017年发布的国务院《 “十三五”卫生与健康规划》和《中国防治慢性病中长期规划》中都明确将肺功能检测纳入常规体检。特别是对于慢阻肺高危人群,比如吸烟人群及其他危险因素暴露、有慢性咳、痰、喘等呼吸道症状人群,国家建议应定期检查肺功能。这对于及时发现慢阻肺早期患者、减少未来慢阻肺急性加重和死亡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5

未来希望能对慢阻肺患者进行预警

谈及未来的研究计划,周玉民教授表示,大气污染是慢阻肺的重要危险因素,但其在慢阻肺发病中的作用和量效关系尚未明确。因此,未来将在前期研究的基础上,构建基于 “互联网+”的慢阻肺社区综合防治平台,明确大气污染对慢阻肺发病与急性加重的量效关系,建立区域性大气污染防控预警,优化慢阻肺防控现行策略,重心前移,开展早期综合防治的新模式,为大气污染防治和慢阻肺健康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未来的研究涉及医学、环保、气象、信息多部门的合作, 周玉民教授坦承将存在诸多协调性工作,肯定会面临不少困难, 但他相信在团队成员的共同努力下,一定可以逐步克服,为促进大气污染与呼吸健康研究的发展提供更多依据。

“ 机会是属于有准备的人”。当周玉民教授两次表示“没想到”能够获得荣誉时, 记者心中不禁默念了这句话。查阅周玉民教授以第一作者或主要研究者发表的文章、获得的奖励,就会发现每一个成绩的背后都是动辄几年甚至十几年的研究积累。正是这些扎实的、长期的工作,使周玉民教授本人以及他所在的研究团队获得了一次又一次荣誉——那些“没想到”的,绝非运气或偶然。无论是ISEE全球最佳论文,还是科技部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都是他多年日积月累、不懈努力的闪亮注脚, 虽然重在过程,但结果不会辜负任何一个勤奋刻苦的人。

来源:《中华医学信息导报》2018年第18期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