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传伟专栏】

教育是发现与成全

——有感于“小林校长的成功教育”

原创作者|赵传伟(山东省泰山百灵学校初中部校长)

对于每个孩子而言,都是一颗尚未开发的矿石,里面包含有太多的珍贵元素,但是他自身是无法应用和发现的,需要我们去开发和挖掘。而教师就是这位勘探者和发掘者,他的任务就是将这些矿石打磨成金子,散发出他们的光芒。

——题记

教师应该俯下身,沉下心,安静地仔细观察和研究每一个孩子,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破译孩子的生命密码,发现孩子的先天禀赋;热爱、尊重、平等、民主地对待孩子,为孩子提供适合其生长的土壤和条件,成全孩子的智力、精神与个性自然发展。

这种教育方式在《窗边的小豆豆》这本经典力作中得到了深刻的诠释和完美的验证,相信读过的人都感同身受。一所特殊的学校(巴学园)里有一位别样的校长(小林宗作),管理着一群异类的学生(“问题学生”),一切都是与众不同。虽然教学条件简朴,但办学成果斐然。这要得益于小林校长没有嫌弃、抛弃任何一个学生,而是以一颗宽广博大的爱心,用全面发展的眼光,实施个性化生态教育,精心培养“完整的人”的信仰追求。每一个“坏孩子”都没有自卑,没有压抑,而是完好地保留了天性,自由自在、健康快乐地成长。

长大后的小豆豆对同学们进行了追踪:这个班一共有约十人,泰明因病在学生时代去世,其余九个人里面,出了两位教师,一位日本排名第三的资深发型师,一位花卉鉴定专家,一位医生,一位美术设计公司老板,一位大公司高管,一位世界级大科学家,还有一位就是小豆豆本人,她被誉为:日本历史上最伟大的女性,联合国儿童基金会亲善大使,世界上最有名的电视节目主持人,日本历史上著作销量第一的作家、教育家。这是巴学园教育的奇迹,凝聚着小林校长的大量心血,基于他独具慧眼,发现了孩子,不辱使命,培养了孩子,成全了孩子。

1、顺应孩子的天性

第一次见面,小林校长对小豆豆说:“好了,你跟老师说说话,说什么都行,把想说的话,都说给老师听听吧!”于是,小豆豆一口气对他说了4个小时,而他一次也没有露出不耐烦的样子,只是专注地听着,不时还会微笑。孩子天生机敏,有着很强的直觉。在此之前,小豆豆曾隐隐感觉自己和别的孩子不一样,有一种被排斥的感觉。校长先生的伟大之处,在于他不带任何偏见,全然地接纳小豆豆,没有用预设好的问题,比如,“你为什么要来我们学校啊?你会哪些东西啊?”等来和小豆豆交流,而是顺着孩子的天性展开谈话。虽然只是默默听着小豆豆讲话,但这让小豆豆感到非常温暖,因为他的认真倾听就是对小豆豆最大的肯定,她觉得校长先生是真正喜欢自己的人。告别时校长还摸着她的头说:“从今天起,你就是这个学校的学生了。”小豆豆开心极了,这是她第一次见到小林校长时的感受。

2、激发孩子的兴趣

上课前老师会把当天每节课要学的问题点写在黑板上,小学生就从自己喜欢的那门课开始学习。随着年级的升高,老师就能够清楚地掌握每一个学生的兴趣所在,以及他感兴趣的方式,对问题的思考方法等,能够清楚地了解每个学生的个性,在此基础上因材施教,区别对待。对于学生来说,能从自己最喜欢的科目开始学习,会觉得非常开心,遇到不懂的问题,可以请老师到自己的位置上来耐心讲解,直到弄懂为止。更让人兴奋的是,如果大家都非常努力,上午就能把一天的学习计划都完成的话,那么下午一般就可以散步,老师会在散步途中根据大家所见来传授知识。比如,散步途中遇到大片油菜花,老师就为大家讲解雌蕊雄蕊的知识。虽然说散步的时间是自由的,可以尽情玩耍,但实际上也是孩子们潜移默化地学习理科、历史、生物等知识的宝贵时间,既锻炼了孩子的观察能力,还增进了师生之间的感情。在这里,小豆豆能感受到学习的轻松与自由,再不会发生听课时心不在焉的情况,这才是真正的高效愉悦学习。

3、培养孩子的自信

这里的学生大多都是被普通学校拒之门外的孩子,比如怪怪的小豆豆,还有得过小儿麻痹症的泰明,腿短且弯的永远也长不高的侏儒高桥君。小林校长心中满满的全是爱,丝毫没有嫌弃这些孩子,而是欣然收留了他们,并精心呵护他们的自尊,努力培养他们的自信。他总是想方设法地精心设计适合他们的活动,在他们身上花费了很多的精力,让他们找到存在感和享有成就感。上游泳课的时候,校长让大家都脱掉泳衣光着身子游,这样身体有残疾的孩子也不必担心自己的与众不同,因为“无论什么样的身体,都是美丽的”。校长为了不让高桥君产生自卑心理,在每年的运动会上,特意设计了适合高桥君的运动会项目,弥补他的短板,让高桥君的矮个子反而成为优势,目的是为了让他在怀有这种身体上的自卑心理之前,希望他“不要忘记夺得第一名时的自信”,他一直鼓励高桥君说的一句话是 :“你绝对能做到。”

4、赏识孩子的优点

尽管调皮淘气的小豆豆常常为了满足好奇心而做出了让校长大吃一惊的事情来,自己也为此吃了不少苦头(掉进粪池之类的事情)。但是小林校长发现了小豆豆很多的优良品质——善良、热情、友好、正直和诚实。所以,在巴学园的日子里,小林校长每次遇到小豆豆,总是不断地对她说着这句话:“小豆豆,你真是个好孩子。”这时候,小豆豆就高兴地笑,蹦蹦跳跳地说:“是啊,我是一个好孩子。”于是,她的心中一直怀着“我是一个好孩子”的喜悦,觉得自己确实是个好孩子。这恐怕连校长都不会想到,他的这句话,成为对小豆豆一生的鼓舞:正是先生不停地对我说“你真是一个好孩子”,一直到现在,这句话是怎样激励着我,支持着我的啊!她对我的影响无法估量。是啊!正是小林校长这句经常重复、朴实无华的由衷赞美,给了她神奇的力量,伴随了她的童年,改变了她的命运。

反思当前的教育,无论冬瓜土豆,都在“一锅炖”,校园成了少数孩子的“狂欢”,一群孩子的“围观”。我们忽视了以人为本,没有面向全体,公平公正地去关心爱护每一个孩子,通常是对优等生偏爱有加,视若掌上明珠,而对“问题生”不屑一顾,进行讽刺打压,殊不知这已经背离了教育目标。让每个孩子都成为有用之才,教育必须从“标准化”走向“个性化”, 实现孩子多元发展,让每一个生命神采飞扬。

小林校长曾说:“无论哪个孩子,当他出世的时候,都具有“优良的品质”。在成长的过程中,那些来自周围的环境,或是成年人的影响,可能会让这些“优良的品质”受到损害。所以,我们要早早发现这些“优良的品质”,并让他们得以发扬光大,把孩子培养成富有个性的人。”

诚然,每个孩子都是可塑之材。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教导我们:“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里有爱迪生。”所以我认为作为教育工作者,都应该像小林校长那样,多一份耐心,多一份细心,多一份诚心,用心去发现孩子,用爱去成全孩子。

(本文为赵传伟校长原创投稿)

作者简介:

赵传伟,男,1991年参加工作,中学高级教师,现任山东省泰山百灵学校初中部校长。先后被评为“泰安市优秀教师”,“泰安市优秀教育工作者”,“山东省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先进个人”,“山东省优秀骨干校长”,曾荣获山东省优秀教育科研成果一等奖。工作之余,笔耕不辍,先后在《中国教育报》《中国教师报》《山东教育报》《当代教育科学》《山东教育》《中小学管理》《中小学校长》《班主任之友》等省级以上教育报刊上发表文章120余篇。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