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辅导孩子的学习上,不要太勤于指导,而要学会发现哪些是孩子能做的,和有助于独立思考可以放手的,哪些是他能力达不到而需要帮助的。家长放手让孩子做自己能做的事,不动声色地让孩子从劳动和摔打中锻炼出自主能力,这样的“懒”妈妈、“懒”爸爸胜过大包大揽的"好“妈妈、“好”爸爸。

孩子背上书包了,父母也背起了更多的责任。

早上催促他起床,帮他整理书包,晚上陪他读书,检查作业,辅导功课。

为他忙前顾后,然而孩子却不领父母的“勤”,依然我行我素,成绩并没有太大的起色,自己倒累得心力交瘁,孩子的成绩与自己付出的劳动不能成正比。

究其原因,根源还是出在父母自己身上。

由于父母太勤劳,反而养成了他的惰性,由于太关心学习,孩子反而变得没有责任感和自觉性,学习目标不明确。

长此下去,很难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而好的习惯是保证优秀成绩的关键,是将来成材的前提,是培养健全、独立人格的保证。

大人勤了,孩子就懒了;大人“懒”了,孩子就勤了。快看看下面这位妈妈是怎么做的,或许你能得到启发!

1、懒于接送,独自走路去上学

虽然很多孩子上下学都是父母接送的,虽然他爸刚开学时送过他几次,但我从不接送,因为儿子从家到学校最多一公里的路程,只需穿过一条马路,来往的车辆也不多。

在给他讲了安全知识后,我就要他自己走路,美其名曰“练轻功”。

如果学校离家不太远,也有足够的安全保障,并得到学校许可的情况下,可以试着让孩子自己走路上学,既能锻炼身体,又能养成不依赖他人的好习惯。

2、懒于陪读,独立完成自己的功课

我只提醒儿子,什么时间该做功课了,做完了向我报告一声。遇到要检查的作业,我一律叫他自己检查,我只负责签字。

他极不高兴地说:“别人的妈妈都给检查,你怎么这么懒?”

我给他讲道理:“不是妈妈懒,你想,如果我帮你检查了,你还会检查吗?考试的时候错了,谁又帮你检查?平时出小错,考试出大错啊。”

并告诉他学习是自己的事,遇到不会做的题我叫他自己开动脑筋,实在不会做了告诉他该到哪里去查找资料。

在辅导孩子的学习上,不要太勤于指导,而要学会发现哪些是孩子能做的,和有助于独立思考可以放手的,哪些是他能力达不到而需要帮助的。

3、懒于唠叨,多做少说培养自觉性

有的父母为督促孩子学习,一天到晚唠叨个没完没了。

殊不知,重复的话孩子听多了耳朵也会起茧的,他反而不当回事。

周末,他打游戏打了很久,作业也没做,我问:“你准备打到几点?”

他看看钟,说:“再打十分钟。”“好,说话算数。”十分钟过去了,我返回来一看,他还在打,我强忍怒气,脸上平静地说:“你平常不是说,说话要算数吗?”他不好意思了,歉意一笑,马上关掉电脑。

在此之前,因我给他灌输过做人做事要守信用的意识,所以这次他才能愉快地接受。

试想,如果我直接火冒三丈,一阵唠叨:“别打了,还不赶快做功课去,这样打下去,成绩怎么会好?以后考不上大学……”恐怕他口服心不会服,做作业时还会“身在曹营心在汉”。

以后他打游戏,我要他自己规定时间,时间一到,必须马上关机。

开始,他还要我监督,后来我偷偷观察,发现他自觉了,时间一到就不打了。

都说打游戏不好,但只要把握得好,可以变不利为有利,他从中学会了控制自己,克制欲望,培养了控制力,忍耐力、意志力等。而这些,正是重要的优秀的品质。

勤教育不见得有效,要看在什么方面勤。如果勤于唠叨、大摆道理,反而效果不佳。如果勤于寻找方法和对策,并能有效实施才是值得借鉴的。

4、懒于动手,培养做事独立性

凡是儿子力所能及的事,我都不帮忙。如他的房间乱的时候,我就提醒他该收拾整齐了,自己却在一旁乐得看他整理。

孩子上科技课经常要回家准备各种材料,我叫他自己准备。要买什么给他钱让他自己去店铺买,以锻炼和人打交道的能力。要收集标本,我带他去野外,看着他动手做。

刚开学,老师要求给新书本包上书皮,他不会包,我却叫他跟我学包。

第一个封皮包好后(当然非常蹩脚),便放手,叫他自己包。

他嫌麻烦,露出不耐烦的神色,我不理睬,只顾在旁边指导一番,看我如君子般“动口不动手”,他不得不耐着性子包。

如果我为了图快省事,帮他包完,那么他永远也包不出更好的书皮。

勤于帮孩子做事,甚至包办,孩子就会有依赖和被动性,而责任心也无从培养。

家长放手让孩子做自己能做的事,不动声色地让孩子从劳动和摔打中锻炼出自主能力,这样的“懒”妈妈、“懒”爸爸胜过大包大揽的"好“妈妈、“好”爸爸!

希望这位妈妈的做法可以让你有启发。

也许做一个“懒”父母会让你收获一个面目一新的孩子。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