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003Cp\u003E6月27日,在德国汉堡,世界级的钢琴女皇、被誉为钢琴“女祭司”的玛塔·阿格里奇与“昆曲王子”张军的专场音乐会上,将古老的中国昆曲《牡丹亭》,与著名钢琴家谢尔盖·巴巴杨改编的普罗科菲耶夫钢琴组曲《罗密欧与朱丽叶》同台展示。以爱情为纽带,西方音乐中的直白奔放与中国音乐的朦胧婉转交融新生,赢得台下观众阵阵掌声。\u003C\u002Fp\u003E\u003Cimg src=\"http:\u002F\u002Fp1.pstatp.com\u002Flarge\u002Fpgc-image\u002FRUezAlOJ0z3wD9\" img_width=\"800\" img_height=\"600\" alt=\"「看」跨界、创新,张军让“非遗”昆曲“活”在当下\" inline=\"0\"\u003E\u003Cp\u003E演出前,双方是如何构思这场东西方文化对话的?传统戏曲与现代艺术如何实现传承与跨界?张军今天在做客FM90.9\u002FAM1296长三角之声《长三角先锋派》节目时一一解答。\u003C\u002Fp\u003E\u003Cimg src=\"http:\u002F\u002Fp1.pstatp.com\u002Flarge\u002Fpgc-image\u002FRWcl9wnImtUZac\" img_width=\"1080\" img_height=\"1758\" alt=\"「看」跨界、创新,张军让“非遗”昆曲“活”在当下\" inline=\"0\"\u003E\u003Cp\u003E\u003Cb\u003E生与死,情与爱,中国文化打动钢琴女皇\u003C\u002Fb\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创作于几乎同一时代、都是讴歌伟大爱情,汤显祖的《牡丹亭》与莎士比亚的《罗密欧与朱丽叶》跨越四百多年,在德国汉堡以昆曲和钢琴曲的形式相遇。张军以缠绵悱恻的唱腔开场,一个间隙、一个眼神,阿格里奇手下的音符磅礴接续。\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阿格里奇的演奏以力量见长。演出结束后,她同为音乐家的女儿说:“妈妈今天弹得跟以往非常不一样,几十年的钢琴生涯当中,如此动情跟细腻,是她绝无仅有的一次。”\u003C\u002Fp\u003E\u003Cimg src=\"http:\u002F\u002Fp1.pstatp.com\u002Flarge\u002Fpgc-image\u002FRUezAko9q65Vrb\" img_width=\"1440\" img_height=\"1080\" alt=\"「看」跨界、创新,张军让“非遗”昆曲“活”在当下\" inline=\"0\"\u003E\u003Cp\u003E对此,张军在《长三角先锋派》节目中表示,“是昆曲和中国文化打动了她。”\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事实上,张军此前有不少担忧。“像这样两种音乐形式的结合,西方观众可能以前完全没有接触过。我(西方观众)是来听贝多芬、莫扎特的,突然跑出来一段京剧,你觉得可以吗?弄不好就是画蛇添足。”\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为此,张军在阿格里奇此前来沪演出时,花了半天时间带她到朱家角游古镇,感受了一番江南文化。汉堡演出前,张军告诉她,《牡丹亭》和《罗密欧与朱丽叶》的异同在于,“罗密欧、朱丽叶最后死了,杜丽娘也死了,但是中国文化里面死了,她才活过来。叫‘生者可以死,死者可以生’。我们中国文化的厉害之处,在于我们最终是穿越生死的,我们是到达永恒的。”这种全新的解读引领了阿格里奇的整场演奏会,并呈现出全新风格。\u003C\u002Fp\u003E\u003Cimg src=\"http:\u002F\u002Fp1.pstatp.com\u002Flarge\u002Fpgc-image\u002FRWegFtFE8BQRiw\" img_width=\"1460\" img_height=\"1078\" alt=\"「看」跨界、创新,张军让“非遗”昆曲“活”在当下\" inline=\"0\"\u003E\u003Cp\u003E\u003Cb\u003E古典、流行、现代……昆曲有很多可能性\u003C\u002Fb\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2001年5月18日,昆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定为世界级第一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时,上海昆剧团老团长蔡正仁曾传递了一个“坏消息”。张军在《长三角先锋派》节目中回忆,蔡先生当时说:“请大家注意,我们的日子就快完蛋了。”因为此前,张军一直将昆曲定义为中国的一种表演艺术,而从那天起,昆曲将成为“遗产”,要“靠每一个身体力行的人,每一个鲜活的生命,去让这件事情(传承和保护昆曲)充满更多发展的可能性。”\u003C\u002Fp\u003E\u003Cimg src=\"http:\u002F\u002Fp3.pstatp.com\u002Flarge\u002Fpgc-image\u002FRWegFuHbdhq56\" img_width=\"2000\" img_height=\"1333\" alt=\"「看」跨界、创新,张军让“非遗”昆曲“活”在当下\" inline=\"0\"\u003E\u003Cp\u003E△张军做客《长三角先锋派》节目\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这种可能性,张军其实从1998年就开始尝试了。1998年底,张军所在的“昆三班”进入同济大学普及昆曲。保留了“生旦净末丑”“唱念做打”的传统唱法,张军创新地融入了互动形式,让学生们参与其中。这90分钟的快乐时光,收获了台下青年学生的喜爱,也打开了这群昆曲表演者巨大的视角之窗。\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此后,张军还将昆曲与爵士、钢琴融合,与谭盾共创了园林版昆曲《牡丹亭》,同王力宏在演唱会上合作了《在梅边》。古典、流行、现代……昆曲有了各种音乐可能性。\u003C\u002Fp\u003E\u003Cimg src=\"http:\u002F\u002Fp9.pstatp.com\u002Flarge\u002Fpgc-image\u002FRWegGkCDOen8wo\" img_width=\"4800\" img_height=\"3200\" alt=\"「看」跨界、创新,张军让“非遗”昆曲“活”在当下\" inline=\"0\"\u003E\u003Cp\u003E\u003Cb\u003E让“非遗”昆曲“活”在年轻人当中\u003C\u002Fb\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张军在二十岁左右曾做过流行歌手,这是由于此前“在昆曲舞台上一点快乐的成就感都没有,因为没人看”。张军笑说,曾经30多人参演的大戏,大幕拉开,台下只有三名观众,其中两个阿姨还是张军认识的。她们觉得张军等一帮小孩子很不容易,还跑到后台送苹果、送安慰。\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而流行歌手的舞台则截然不同。它映衬当下,它观众年轻,它的创作者“很动脑筋,很有智慧,很愿意去发展开拓,因为流行一直在变。”\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昆曲难道不可以这样做吗?这激发了张军的想象力。在他看来,昆曲并不老,如今昆曲演员的中坚力量都是年轻一代的艺术工作者。年轻人更懂年轻人,要抓住同为年轻人的观众的注意力,就要通过一些创新的演绎方式,拉近台上台下的距离。\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昆曲如今的复苏,就是被台下年轻人一双双期待的眼睛所点燃、所鼓舞的。\u003C\u002Fp\u003E\u003Cimg src=\"http:\u002F\u002Fp3.pstatp.com\u002Flarge\u002Fpgc-image\u002FRWegGpQGfaT6O3\" img_width=\"4800\" img_height=\"3200\" alt=\"「看」跨界、创新,张军让“非遗”昆曲“活”在当下\" inline=\"0\"\u003E\u003Cp\u003E对于“圈粉”年轻人,张军也很有信心,这种信心不仅来在于自身的努力,更来自于中华传统文化。“只要你的母语是汉语,传统文化就在你心里最柔软的地方呆着,看你会被什么而开启和唤醒。可以是一篇美文,可以是一篇古诗词,当然更可以是昆曲。”\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张军看到,台下有越来越多热泪盈眶的年轻人,这也成为张军几十年来走在这条道路上最大的支撑。\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摄影:施骏\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编辑:沈颖婕、卞晓晓、周洁\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责任编辑:向晓薇\u003C\u002Fp\u003E\u003Cimg src=\"http:\u002F\u002Fp1.pstatp.com\u002Flarge\u002Fpgc-image\u002FR7JNiTO8C3ep0B\" img_width=\"600\" img_height=\"214\" alt=\"「看」跨界、创新,张军让“非遗”昆曲“活”在当下\" inline=\"0\"\u003E"'.slice(6, -6), groupId: '6715283355853652488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