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从董扶的谶语,到刘焉献策,再到刘焉自领益州牧,我们能从整件事的脉络中看出一套连环计,刘焉听董扶说益州有王气,于是刘焉便有了建号帝王的野心,为了实现这个目的,刘焉必须拿下益州,而且还要取得益州的军政大权,这样才能在益州建立自己的割据势力,在以益州为基业,徐图天下。董扶说益州这个地方有王气,可能会出天子,刘焉听后便对益州垂涎欲滴。

赤壁之战后,天下一分为三,刘备偏安西南,孙权占据江东,曹操一统中原,三足鼎立持续了半个世纪之久。

从地形上看,刘备是最不占便宜的,中原地区一向是汉王朝的政治文化经济中心,这里人口众多、土壤肥沃、四通八达,人心多聚于此,故而曹魏被公认为最强。

东吴偏安东南,人口自然比不上曹魏,但长江中下游的土质一点都不逊色于中原,而且这里江河纵横、水系发达,又有长江天险作为屏障,赤壁一战曹操举国之兵都未能啃下东吴,由此可见东吴的防御可谓固若金汤,东吴是自保有余,进取不足。

处境最糟糕的是蜀汉,蜀中之地虽然山川险峻、易守难攻,但这里人丁稀少、交通不便,蜀地资源尚无法壮大蜀汉,蜀汉国力也无法进取中原,如此看来,刘备似乎进入了一块绝境。

纵观华夏历史,蜀川之地的确不适合当做一统天下的根据地,没有那个大一统王朝的大本营是设在蜀地的,刘备入主益州,似乎进入了一条死胡同。

笔者相信,刘皇叔比本人更懂历史,所以笔者能想到的他必然也能想到。那么他为何还要夺益州建号帝王呢?很多人自然会想到诸葛亮的隆中对,诸葛亮隆中定策时曾说过:

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刘璋暗弱,张鲁在北,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

诸葛亮说益州这块地方,沃野千里,乃天府之国,而且益州牧刘璋这个人志小才疏,肯定不是刘备的对手,益州对刘备来说是唾手可得。

然而刘备是一个讲道义的人,益州既然是刘璋的地盘,刘备去抢恐怕不合适吧。再加上前面讲到的,益州并不是一个适合建号帝王的地方。那么,益州既不适合当根据地,拿下它又会让刘备背负不忠不义的骂名,刘备为何还要夺取益州呢?

这或许跟一个叫董扶的人有关,董扶这个人在历史上没什么名气,但在刘备那个时代,此人在当时的名气恐怕要比成名前的刘备要大得多。董扶身份很特殊,他既非武将,也非谋士,更非诸侯,他是东汉末年著名的谶纬学家。

谶纬之学就是给人算吉凶、测富贵,这方面的人才可比武将、谋士要稀有得多,而董扶是这个行业的佼佼者,所以他名气大点也是理所当然。

说董扶跟刘备同时代,这话并不严谨,董扶比刘备大了54岁,董扶名声在外时,刘备还在穿开裆裤,刘备刚入行伍那会,董扶都快八十了,显然,董扶跟刘备是没有交集的。

董扶82岁去世,刘备这辈子大概没见过他,但这不代表董扶对刘备没有产生影响,董扶一生有很多谶语,其中有一句可能对刘备产生巨大的影响,甚至影响到他是否取益州。

我们知道,像董扶这样的谶纬学家,靠的就是神乎其神的神仙之语,帝王将相们对这些虚无缥缈的话深信不疑。

当初魏王豹在刘邦手下干的风生水起,偏偏当时的著名谶纬学家许负说他老婆薄姬将生下天子,自己的老婆将生天子,这不是说魏王豹能当皇帝嘛,那还跟刘邦混个锤子,老豹一拍脑门果断起兵造反。

起兵后的魏豹被刘邦一顿胖揍,别说当皇帝了,自个小命都没保住。魏王豹没当上皇帝,但这并不代表许负的谶语不灵验,事实上薄姬后来真的生下了天子,只不过让薄姬生天子的不是魏王豹,而是打败他的刘邦。

而薄姬所生的这个天子,就是后来的汉文帝刘恒。跟大伙唠叨许负的故事,意在让大伙明白董扶这类人的影响力有多大,一句谶语就能掀起天下大乱。

董扶谶语的影响力有许负的大吗?有过之而无不及,说董扶的谶语搞垮了东汉王朝都不为过。

话说汉灵帝时,黄巾起义闹的凶,汉廷十个月镇压了主力,但黄巾余孽却层出不穷,中央政府疲于奔命,却禁不了黄巾起义的余波,这时候一个叫刘焉的宗亲给汉灵帝出了个主意:

刺史、太守,货赂为官,割剥百姓,以致离叛。可选清名重臣以为牧伯,镇安方夏。(出自《三国志 蜀书》)

刘焉建议皇帝将地方刺史改为地方州牧,军政大权下放到地方,让地方官员自己组建军队去镇压黄巾余孽。好嘛,这不就是唐玄宗时期的节度使制度吗。

结果是地方势力做大,形成诸侯割据的局面,中央势弱、形同虚设,后来大诸侯吃小诸侯,最后就只剩下曹孙刘三分天下。刘焉出的这个主意堪称三国乱世的祸根,然而这跟董扶有什么关系呢?

刘焉出馊主意之后,立马请命领益州牧,去剿灭蜀川地区的黄巾起义,刘焉献策让地方势力做大,然后自己又请命去当州牧,其狼子野心昭然若揭,但为何是益州?因为是董扶选的,据《三国志》记载:

侍中广汉董扶私谓焉曰:“京师将乱,益州分野有天子气。”焉闻扶言,意更在益州。

董扶说益州这个地方有王气,可能会出天子,刘焉听后便对益州垂涎欲滴。所以,我们有理由相信刘焉献策假意救国,实则在图谋益州,乃至夺取天下。刘焉领了益州牧,又掌握益州的军政大权,益州岂不是成了刘焉的独立王国。

实际上,刘焉的确是三国最早的一批地方诸侯,他之所以不出名,是因为到刘备、曹操那会,刘焉早已作古,此时益州的主人就是咱们前文提到的刘璋,刘璋乃刘焉的儿子。

从董扶的谶语,到刘焉献策,再到刘焉自领益州牧,我们能从整件事的脉络中看出一套连环计,刘焉听董扶说益州有王气,于是刘焉便有了建号帝王的野心,为了实现这个目的,刘焉必须拿下益州,而且还要取得益州的军政大权,这样才能在益州建立自己的割据势力,在以益州为基业,徐图天下。

这么看来,刘焉跟魏王豹何其相似,魏王豹在刘邦手下混的风生水起,刘焉身为皇亲贵胄,活的相当滋润,两人都因为一句谶语,便打破现有的生活,不惜一切代价去实现谶语。相信刘焉和魏王豹不是看不出其中的风险,但有谶语在前,他们都认为即便风险再大,也有老天相助,故而敢铤而走险。

再回到刘备为何取益州的问题,益州对于刘备来说的确存在很多问题,但刘焉和魏王豹能为一句谶语铤而走险,刘备为何不能。再者,许负的谶语并非没有实现,刘备有理由相信董扶的谶语也必将实现,只是目前来看实现董扶谶语之人并非刘焉抑或刘璋,那么就让刘备来实现它吧。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