粘(nian)姓,一個在傳統百家姓上找不到的姓氏,一個幾乎被社會遺忘的姓氏, 201572日在河北邢臺孔橋社區出土了粘氏始祖宗翰之墓石碑,這個姓氏引起了世人的關注。追本溯源,粘姓源自我國北方女真民族(後稱滿族),與大金朝皇族完顏姓氏一脈相承。近日,記者在採訪中發現晉江衙口粘厝村有一座粘氏大宗祠,其不僅與大金皇族完顏姓氏一脈相承,而且見證了閩臺粘氏一家親。今天,記者就帶領大家一起來了解它的前世今生。

來!來!來!

一起去探個究竟

01

粘氏與大金朝皇族完顏姓氏一脈相承

記者來到位於晉江市衙口粘厝村施連登南路的粘氏大宗祠。該宗祠修建於明正德三年(1508),坐北朝南,歷經多次重修,爲福建唯一一座滿族粘氏宗祠。宗祠爲木石結構,兩落三開間,石牆木作雕樑畫棟,頂作雙飛燕尾脊,屋面鋪設琉璃橙瓦,金碧輝煌。正門上額粘氏大宗祠五個金字熠熠發光,上額下面鑲刻着桓忠堂三個字。正大門的兩副對聯:宗起靺鞨(中國東北方的少數民族)光世裔;翰揚潯海壯山川”“桓德英聲垂國史;忠勳惠政澤生民,寓意着粘氏祖先是一位德才兼備,且爲當時的大金國做出巨大貢獻的人物。

再往宗祠裏走,正廳爲祀堂,漆金彩繪、雕樑畫棟,典雅莊重。廳上正懸河山衍慶(河山,指黑龍江長白山一帶),滿漢文字橫匾,凸顯其獨特的風采。而正是這寥寥幾筆,飽含了粘氏在歷史長河中經歷了從貴族至平民的大動盪曲折歷史。在大廳的右側豎立着一尊仿青銅雕塑頭像,這個人就是完顏宗翰,是粘氏的一世祖。負責管理粘氏宗祠的粘忠善說道。人頭像下面的石碑上簡單記載着完顏宗翰的生平事蹟。

宗祠內的完顏宗翰塑像

完顏宗翰,大金國開國功臣,金太祖的長侄,其爺爺與完顏阿骨打是同胞兄弟,其勇武過人,在滅遼過程中屢建奇功。《金史·卷七十四·列傳第十二》載:宗翰(1080-1137),本名粘沒喝,漢語訛稱粘罕,國相撒改之子也。完顏宗翰生於1080年,卒於1137年。世宗大定年間,改贈秦王,諡號桓忠,配享金太祖廟廷。宗翰是金初女真族完顏姓氏中最傑出的軍事統帥。無論是輔佐完顏阿骨打滅遼建國,還是協助金太宗完顏吳乞買滅亡北宋,而雄踞中原,以及扶持金熙宗登大位,宗翰作爲金朝的三朝元老都立下了赫赫戰功,所以《大金國志》將其列爲開國功臣第一人,並盛譽爲女真建國罕功最巨

據史料記載,宗翰死後,其子真珠、割韓奴共商決定以父親粘沒喝之名冠爲姓氏,表明無爭奪帝位之意,以避猜忌生變。由此,完顏宗翰後人就將完顏姓變更爲粘姓。公元12343月大金帝國覆沒,粘氏已傳至六世粘合重山。

那麼粘氏族人的宗祠怎麼會出現在晉江衙口呢?晉江金井人、完顏宗翰後裔,對粘氏家族史頗有研究的粘良圖介紹說,元朝元太宗時期,粘氏傳至八世博溫察爾,官授河中知府,原居華北。但由於元朝實行民族分化政策,將國人分爲四等,滿族屬色目人,僅次於蒙古人。元末農民起義,色目人與蒙古人同屬於打擊對象。爲避世亂,博溫察爾舉家南遷泉州,來到當年的晉江縣永寧二十都(如今的永寧鎮),而八世博溫察爾死後就葬在永寧揚丹村(位於如今的信義開發區)。後來,子孫又從永寧改遷定居晉江衙口,並建粘氏大宗祠,代代生生不息。

02

衙口粘氏大宗祠見證閩臺粘氏一家親

記者看到,粘氏大宗祠大門右側掛着閩臺粘氏大宗祠文物保護小組、閩臺粘氏大宗祠理事會兩個牌匾。大門兩側的一對青石盤龍柱子刻着臺灣粘姓宗親會第七屆理事粘進丁、臺灣粘姓宗親會彰化縣議員粘仲仁敬獻字樣。大門內側刻着對聯肅慎(商周時對女真族的稱呼)宗風興渤海,完顏世胄衍閩臺,可見這是一座與臺灣粘氏有着深厚族親關係的大宗祠。

粘良圖介紹,清乾隆五十年(1785)至五十五年(1790),粘氏子孫粘粵、粘恩、粘尚3人先後攜帶祖先神主、護境鎮宅神祇丁府王爺從晉江衙口渡臺,定居於臺灣彰化縣之頂粘村和廈粘村,成爲開臺先祖。

1933年臺灣粘氏宗親捐巨資修建衙口祖祠,由於臺灣粘氏族親對祖籍地無限思念,1949年之前,每年都會派人來大陸祭祖掃墓。後來,海峽兩岸的往來被阻隔。1988515日,臺灣粘氏宗親會一行3人,到衙口祭祖,併到永寧尋找先祖墓。在尋到墓後,立即啓動粘氏祖墳和祖祠的修復工作。此後,每年清明節前後,臺灣粘氏宗親都會返回大陸會同本地宗親一起祭掃祖墳。

因此,爲了更好地保護這座粘氏大宗祠,在上世紀90年代,由閩臺兩地的粘氏族人成立了閩臺粘氏大宗祠文物保護小組、閩臺粘氏大宗祠理事會,開展閩臺兩地粘姓祭祖、宗親聯誼等文化交流活動。該宗祠成爲閩臺粘氏裔孫血脈相連之紐帶。

去年11月,閩臺粘氏大宗祠理事會組織宗親參加由中國閩臺緣博物館在河北邢臺舉辦的粘姓歷史文化展覽,並參加了河北邢臺和武邑縣的粘氏宗親交流活動。

博溫察爾生有三子:子壽、子祿、子正。據說,後來子正北上到山東萊陽定居,如今山東萊陽的粘姓人家便是他的後裔。隨着時代的變遷,如今粘氏族人分佈在晉江、泉州、廈門、南安、福州、三明、漳浦及臺灣、香港、澳門等地。其中尤以臺灣粘氏族人最多,並與大陸保持着密切聯繫。

石獅僑報 記者 王秀婷

微信:yilanshicheng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