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如同作家卡尔维诺在评价意大利电影大师费里尼时说“曾经充实我们少年时代并提供距离感的电影,终究改观为近在咫尺的电影”一样,《罗马》为卡隆提供了儿时记忆与感受的输出媒介。\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2001年,导演阿方索·卡隆让自己年幼时的管家莉波在其执导的电影《你妈妈也一样》中客串了一把。

"\u003Cdiv\u003E\u003Cp\u003E处在巨变时代洪流中的爱情、亲情与疏离感,阴暗、悲情与无力感,卡隆在介绍童年环境、家庭往事的时候,顺便介绍了他自己的出处——我的所有成就乃至塑造成今日我的样子的一切源自哪里都有了答案,像极了成名后热衷写自传的作家。马宇飞当技术至上主义的电影风气使叙述艺术成为一种余晖,彩色电影走向一种幽闭的视觉狂欢,幸而很多导演仍旧热爱表达艺术、专注故事本身,让曾经对黑白记忆唤起无限遐想的我们神往之,或许这正是这个浮躁的年代所缺失的,也是观众渴望从电影中得到的。\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2001年,导演阿方索·卡隆让自己年幼时的管家莉波在其执导的电影《你妈妈也一样》中客串了一把;2018年,他执导了黑白故事片《罗马》,并将这部电影完完全全献给了莉波。\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如同作家卡尔维诺在评价意大利电影大师费里尼时说“曾经充实我们少年时代并提供距离感的电影,终究改观为近在咫尺的电影”一样,《罗马》为卡隆提供了儿时记忆与感受的输出媒介。那段参与生命中的回忆与对周围事物的观察,通过70mm胶片和杜比全景声设备的配合鱼贯而入,或许我们真能在此正视自己和那些庸庸碌碌的存在,并改变与自身的关系。\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阿玛柯德》是费里尼的故乡,《罗马》是卡隆的故乡。巧合的是,两部电影都获得了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外语片奖,但《阿玛柯德》是通过少年蒂塔的视角,讲述1930年代意大利里米尼小镇居民关于爱情、政治、家庭、成长的故事,《罗马》则是以女佣克里奥的视角,讲述了1970年代地处墨西哥城罗马区内这个家庭的分崩离析和女佣的不幸遭遇。\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视角的不同,必然会导致影片出发点及营造氛围的迥异。《罗马》更加关注导演生活中的那些女性角色,无论是女雇主索菲亚还是女佣,一定程度上都遭受了男性的抛弃。男雇主因为生活的琐碎选择和情人在一起,女佣的男朋友在听到她怀孕之时选择逃离。“男性们”义无反顾地决绝,对女性、家庭都造成了极大的伤害,但最后能够好好挥别过去的也往往是这些女性。\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索菲亚告诉克里奥“我们女人总是孤身一人”,但,谁不是孤身一人?因为相同的境遇,似乎拉近了主仆之间的距离,但地位的差异依旧存在。其实每个人在社会中\u003Cspan\u003E扮演着\u003C\u002Fspan\u003E不同的角色,很难有人真正做到感同身受。克尔凯戈尔说人是“孤独的个体”,能够借由彼此的一点点理解、靠近,做到接纳、融合,已经是一种很好的状态,无处安放的孤独将抵达的是个人精神塑造的安置处,因此不仅仅是女性,习惯“孤独”也并非一件坏事。\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坍塌式的婚姻、欺骗式的恋爱、不稳定的社会,影片中各种因素的结合令人印象深刻,我们可以很容易地寻觅到导演的影子。但卡隆很巧妙,他没以童年的自己作为电影语境轨迹发展,而是以克里奥的生活带动引出周遭的变故,并且他也没打算因为影片中穿插着历史事件就把这部电影拍成史诗片。表现出生命的某些状态以及那个状态下的你我才是电影人的本心。\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其实卡隆的本心在很多他的电影中能找到踪迹,飞机、宇航服、太空……影片中随处穿插的场景,大概就是卡隆对童年烙印的铭记。\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童年对一个人的影响是巨大的,自我概念的构建、信念的形成,如何看待自己、他人、世界,那可能会成为你人生的全部写照。这种影响在成年之后,往往幻化成某种符号,卡隆把经历的历史事件和这些符号进行穿接,造就了《罗马》的与众不同。\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中国观众很幸运,想当初流媒体投资方“勉强”答应在影院上映,但是却作出了70mm胶片和杜比全景声设备配合的苛刻要求,而在观影后,你又会很赞同这种“苛刻”,《罗马》简直就是为了影院而生的。\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电影拍得十分细致,虽然是黑白片,但画质、画感一流,超广、长镜头的运用,会营造某种哲学意味的氛围,比如在看着如此深广的镜头之外的我们,会产生一种旁观者的姿态和距离感;而在层次分明的灰度下,又会产生一种真实的参与感。这一点很奇妙,就像大多数看戏剧表演的观众,在剧场里难以融入剧情般,卡隆或许也想让观众有这种类似布莱希特“陌生化效果”的体验。\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情绪是人性的,但不是共通的人性,不是一切时代的一切人在具有某种人物同样经历时,都会产生这种情绪。由此看来,陌生化就是历史化,卡隆糅合的影片事件和人物,在历史背景的烘托下显得异常平静,甚至全片的高潮部分——不会游泳的克里奥下水去救孩子们也仅仅成了生活中的平淡,但此处长镜头的运用,又是如此牵引着你的情绪,让你心潮澎湃。\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感受是私人化的东西,试图还原任何感觉总是要历经不断的偏离、修正,它更容易异化或消失,但一个优秀的个体恰恰不回避挖掘和展现它。而优秀的导演无需迎合某一种审美,但却引来拥趸无数,这样的智慧我们是否能懂?\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文章来源:检察日报\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免责说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公众号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文字和内容未经本公众号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完整性、及时性本公众号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u003C\u002Fp\u003E\u003C\u002Fdiv\u003E"'.slice(6, -6), groupId: '6715303949961789963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