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柳枝张桥“石抱柏” 相传为“张疯子”手植柏\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进入华州区柳枝镇张桥村,走在宽阔的入村大道上,一眼便看到一块巨石上,一棵老碗粗的柏树苍翠挺立。\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石抱柏”的最早出现有新探\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2018年8月,华州区柳枝镇的胡华峰在读唐朝诗人杜甫诗《重题郑氏东亭》后分析认为,华州区张桥村“石抱柏”存在历史应该早于明朝华县(今华州区)大地震800年。

"\u003Cimg src=\"http:\u002F\u002Fp3.pstatp.com\u002Flarge\u002Fpgc-image\u002FRWelvb16NafAlg\" img_width=\"365\" img_height=\"600\" alt=\"神奇“石抱柏”的故事\" inline=\"0\"\u003E\u003Cp\u003E渭南日报 记者刘聪梅\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华州区的“石抱柏”奇观远近闻名。位于柳枝镇张桥村的“石抱柏”是一道亮丽的自然景观,也成为该村一张特色名片。多年来备受人们关注,尤其是近年游客纷至沓来,一些文学社团还相继组织来此采风,“柏抱石”奇观随之声名远播。\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石抱柏”又称“石上柏”,是一块独立的巨石上生长着一棵或几棵翠柏。除了张桥村的“石抱柏”,2011年1月和今年3月又有网友在距张桥村不远处的莲花寺镇贺家崖村和袁寨村,发现了两处巨石上生柏的奇特景观,为华州“石抱柏”增添了神秘的气息和迷人的色彩,也引发了许多市民猜测和“考证”,远古的美丽传说在秦岭脚下的回响之声越发响亮。\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柳枝张桥“石抱柏” 相传为“张疯子”手植柏\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进入华州区柳枝镇张桥村,走在宽阔的入村大道上,一眼便看到一块巨石上,一棵老碗粗的柏树苍翠挺立。此树高约5.6米,树围1.26米,枝展3.95米,巨石长10.05米,宽约8米,高约8.2米,这就是“石抱柏”。\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相传,这是明代著名道人张三丰的手植柏,距今有400余年的历史。石身,有几首诗,人称“攀岩七咏”。据说是明清一些名人在此观看白岩湖美景,兴之所至,吟诗题词。\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张桥村位于秦岭北麓,白岩峪道出口处,后边有座山叫福成山,1072年倒塌后被称作半截山。白岩峪水往下流形成河,相传张三丰从华山到福成山修行,要蹚过这条河。当时河边住着几户人,来往也要蹚水过河。于是,张三丰就在河上架了座石桥。从此大家去福成山就不用再蹚水了,而桥边的那个村子就叫张桥村。\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当时福成山崩裂,其下水出,形成一个大如郡城、水深数十丈的湖泊,即白崖湖,又名移山潭。白崖湖碧波荡漾,风光旖旎。此湖虽早已干涸,但湖边这一巨石却保留至今,人称“白崖湖石”,也就是张桥现存的“石抱柏”。\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传说张三丰在福成山修道时,经常为群众排忧解难,救助穷人,他亲自为村民架桥,凿山开田做了许多好事。“张三丰在福成山修行期间,福成山倒塌,他也被迫离开。”张桥村村支书何福善是村民眼中的文化人,他说,倒塌的山石阻隔白岩峪山水,形成了堰塞湖,就是人们所说的白岩湖。白岩湖水深数十丈,四面环山,风景优美。\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临走,张三丰顺便尿了一泡尿,抓了一把土,拔了一棵柏树苗,把尖一掐,往石头上一撴。”一代代传下去,张三丰说:“这棵柏树啥时候长了顶,我就回来了。”\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可是,这棵柏树始终没有长顶!”村民似乎有些感念张三丰。为了纪念张三丰,当地群众把这块巨石叫作“张疯子石头”,把这一景观叫“石抱柏”,也有人称它“石上柏”。\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相传,张三丰手植柏几百年来即便百日大旱也是生机不减,虽扎根石上但枝繁叶茂,气势非凡。\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隐藏在树林里的奇观目睹为快\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今年3月31日,一个偶然的机会,华州区胡群敏等几位市民在莲花寺镇的袁寨村村东又发现了一处石抱柏。他们欣喜地把这一信息告诉记者,记者便在一个周末的午后目睹了这一隐藏在树林里的奇观。\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这个奇观位于袁寨村村东边的树林里,林子地势较低,各种树木和杂草甚是茂密。石头高约四米、近似圆形,离村子东边的一条南北路有20米左右。\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听当地老人说,这块石头应该是1556年华县(今华州区)大地震时,滚落的大石头。距今四百多年之久,只是由于远在偏僻的地方而不为人知。\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奇特的是大石头上有两棵柏树,一南一北。南边的柏树稍大一点,树身稍微粗壮一些。从树的长势看,都比较茂盛。\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绕石一周,发现这块石头有些奇怪。它不是当地常见的麻子石,很像是太湖石。但是细看,却又不是。\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从北面看不出石头的特别之处,但是从南面看,石头的确很特别。中间镶嵌着流云状的白色石头,与灰褐色的石头整体形成鲜明对比。一片一片的,动感十足。\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爬上大石头,细看两棵柏树,南边的那棵,碗口粗,真真切切地是从石头里冒出来的。奇怪的是,一出石头,树干突然缩小了许多。另外一棵柏树,打眼看是一棵柏树,细看是一丛树,三四个树身从石头里一起冒出来。\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看着这个奇特的石头,两棵顽强的柏树,我们在想,这个隐藏在树林里的奇观啥时候能让更多的人一睹为快呢?\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后获悉,2011年1月,市民李吉超就曾发现了这个巨石上生奇柏的奇妙景观。此外,还在莲花寺的贺家崖村村北发现了另一处同样的景观。巨石上两棵柏树南北对峙,生命力非常旺盛。\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据华州有关人士研究分析,这3处巨石生奇柏自然景观,据外观生成推测,属同一时期的地质变化而形成,是同时期的地面巨石。也即北宋熙宁五年(公元1027年),南山崩裂时形成的地面遗迹。尽管3处石上奇柏,树龄有大有小,而地貌物却为同一时期的遗物。\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石抱柏”的最早出现有新探\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2018年8月,华州区柳枝镇的胡华峰在读唐朝诗人杜甫诗《重题郑氏东亭》后分析认为,华州区张桥村“石抱柏”存在历史应该早于明朝华县(今华州区)大地震800年。\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公元757年,杜甫被唐肃宗任命为左拾遗,负责向皇帝进谏举荐贤良。公元758年,唐肃宗听信谗言,将杜甫贬为华州司参军,相当于现在文教局局长。\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在华州时,杜甫常到华州西亭和东亭游览吟诗。西亭位于今华州区城西老官台村东,东亭位于今华州区东张桥村。杜甫《重题郑氏东亭》吟咏:“华亭入翠微,秋日乱清晖;崩石奇山树,清涟曳水衣。紫鳞冲岸跃,苍隼护巢归;向晚寻征路,残云骏马飞。”其中“崩石奇山树,清涟曳水衣”就是对张桥溪水岸边“石抱柏”生动写照。因为郑县东只有张桥村有“崩石奇山树”。由此推断张桥村柏抱石,早在唐朝时就存在。\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胡华峰所持理由主要有三:一是从历史看,华州的前身就是郑县;二是从地理位置看,今天的柳枝镇张桥村就位于郑县东;三是从杜甫为官史看,杜甫备贬为华州司参军,相当于现在文教局局长。\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石抱柏”是华州大地历史遗留的自然奇观无疑,至于它是400多年前大地震的遗存,还是1200多年前就有,有待考证。也许,在考证的过程中,还会给我们揭开新的地质秘密,带来新的美丽传说。\u003C\u002Fp\u003E"'.slice(6, -6), groupId: '6715290566151635459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