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新青岛人都不知道青岛还有座芙蓉山。

的确,随着城市建设,这座山已经完全淹没在钢筋水泥之中,只有周边的一些老青岛还有些了解。芙蓉山如今已经完全看不出曾经是一座山了,因为本身也不高,再加上周边大部分的坡地都已经被道路取代,只有沈阳路一侧因为悬崖式落差,还能让人想起这里曾经是一座小山。

这样的小山在青岛其实有很多,也都陆续的消失在城市建设中了,本不是什么奇怪的事情,但是芙蓉山却是一座有故事的山。

芙蓉山的名称来历,据说是因为之前山上遍植芙蓉树,每到芙蓉花开三种不同色彩的芙蓉花覆盖整个山头,甚是美丽。

青岛有座芙蓉山,曾是漫山绯红芙蓉花,又曾是漫天硝烟的战场

芙蓉,又称为合欢

最近一次上芙蓉山是夏日的一个午后,在长春路的一家吃完午饭,突然有了上山去看一眼的冲动。和店老板说起芙蓉山,一看就是新市民的店老板有些奇怪:“这里有山?不知道啊。”店里另外一位顾客听到,说道:“是芙蓉山小学那里吗?”我微笑点头。

的确,对很多人来说现在芙蓉山的标志就是这所芙蓉山小学和那个叫做芙蓉山庄的小区。不过这座山的故事却已经有上百年了。

山的北坡曾经是德军的五号堡垒,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五号炮台,也就是说这里曾经是青岛的西北边境线,芙蓉山炮台就是这西北边境的要塞。如今山顶已被淹没在一片新建高层的背后,看不到不远处海泊河的河岸了,但是从地图上还是可以依稀感受到当初这里是如何扼守海泊河防线的。据记载日军最初的进攻方向就是选择在这里,但是久攻不下,之后才和英军一起转从仲家洼炮台突破。直至德军投降,芙蓉山炮台也没有被日军攻克。而海泊河直到解放战争期间依旧是内外城重要的关卡。

青岛有座芙蓉山,曾是漫山绯红芙蓉花,又曾是漫天硝烟的战场

一战德军炮台遗址(青岛山炮台)

青岛有座芙蓉山,曾是漫山绯红芙蓉花,又曾是漫天硝烟的战场

一战德军阵地

芙蓉山上另外一处历史痕迹就是这所芙蓉山小学了,在山顶恰好遇到一位青岛阿姨,说起这座小学:“原来那里有座大庙,我们老师的办公室就在那庙里。”这座大庙其实不大,但是来历也确实不简单。芙蓉山小学里的这座庙其实是道教建筑“芙蓉山全圣观”。如今已经剩下原来的正殿及东厢房了。建筑造型是中西合璧,柱础、回廊、雀替,无一不体现着中式建筑特色,然而门窗构件又是典型的德式风格。

全圣观建于上世纪二十年代,创建者是曾国藩的嫡孙,清朝遗老曾明本。之所以叫全圣观或许是因为这里同时供奉着儒释道三教的祖师:孔子、太上老君和释迦牟尼吧。也正是因为全圣观的建立,道观前开始栽植芙蓉树,后期又不断栽培,最终山上已经遍布芙蓉树,每到夏季,漫山遍野绯红一片,这座原来的小北山也就改称为“芙蓉山”了。

青岛有座芙蓉山,曾是漫山绯红芙蓉花,又曾是漫天硝烟的战场

全圣观现存建筑

如今的芙蓉山已经淹没在钢筋水泥之中,芙蓉山的故事也正慢慢从人们的记忆中淡去。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