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自2018年8月乳源被定为全国50个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试点县(市、区)之一以来,为把党和政府的声音、社会正能量以及新思想新政策传播到百姓中,促进理论成果更好地融入群众生活,乳源在各镇村组建了“金鸪鸪”瑶乡文艺兵宣讲队26支,吸纳队员近400名。\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为提高全县各镇村“金鸪鸪”瑶乡文艺兵的文艺水平,乳源与韶关学院音乐学院建立帮扶合作机制,签订了“金鸪鸪”瑶乡文艺帮扶共建协议,由韶关学院的老师、学生组建一支“金鸪鸪”瑶乡文艺帮扶志愿队伍,同时发挥县实践中心“金句闪光”文艺队的作用,定期对全县各镇村文艺兵开展培训帮扶,帮助各村挖掘、创作或提升一批既“见思想、见精神”又通俗易懂的乡村文艺精品节目。

"\u003Cp\u003E盛夏的傍晚,暑气渐消,但韶关乳源瑶族自治县东坪镇雕子塘新村新时代文明实践广场的百姓大舞台上气氛热烈,一支草根文艺队正载歌载舞,成为这个美丽新村一道靓丽的风景,引来台下观众的阵阵掌声。他们是乳源瑶族自治县一支来自基层一线的“金鸪鸪”瑶乡文艺兵宣讲队。\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自2018年8月乳源被定为全国50个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试点县(市、区)之一以来,为把党和政府的声音、社会正能量以及新思想新政策传播到百姓中,促进理论成果更好地融入群众生活,乳源在各镇村组建了“金鸪鸪”瑶乡文艺兵宣讲队26支,吸纳队员近400名。与专业文艺队不同,这些文艺队皆由村中的文艺爱好者组成,以宣传和传播新思想新政策以及移风易俗为主要内容,演身边事唱身边人,寓教于乐,使新时代文明实践之花盛开瑶乡村寨。\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宣讲+文艺”让党的理论政策活起来\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为了挖掘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群众的宣讲新载体,“金鸪鸪”瑶乡文艺兵宣讲队以县民族文化传承中心实践点及县镇村文化广场等为活动阵地,通过“宣讲+文艺”相结合,将党的理论政策“唱出来”“演出来”“展出来”,让群众喜欢看,看得懂,吸收好,达到寓教于乐、润物无声的目的,提升了宣讲的传播力和吸引力,真正使党的理论政策“活”起来。\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在“金鸪鸪”开展文艺宣讲过程中,始终坚持在“活”“实”“精”三个方面下功夫:宣讲方式灵活,包括歌舞、快板、小品或三句半等形式,让文艺节目成为理论政策的“翻译机”,使理论传播大众化;情感真实,“金鸪鸪”瑶乡文艺兵对党、对祖国、对家乡、对人民的深厚情感寄托在节目中,潜移默化地传递党的声音和社会正能量;精心准备,每场宣讲,宣讲队都会专门研究节目形式和内容选择,并由该县实践办严格把关,去粗取精,确保让群众观看后有所感悟、有所收获。\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建立合作帮扶机制把舞台搬到百姓家门口\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赵小芳是东坪镇雕子塘新村“金鸪鸪”瑶乡文艺兵宣讲队的队员,她说村里的文艺宣讲队有队员30多名,现在在村里她们天天晚上都会准时在这里表演或排练新的节目,队员的参与度和热情都很高。据悉,赵小芳所在的文艺兵宣讲队目前已经排练好了《我和我的祖国》,并译成瑶语进行传唱,准备到其他乡镇进行表演。\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为提高全县各镇村“金鸪鸪”瑶乡文艺兵的文艺水平,乳源与韶关学院音乐学院建立帮扶合作机制,签订了“金鸪鸪”瑶乡文艺帮扶共建协议,由韶关学院的老师、学生组建一支“金鸪鸪”瑶乡文艺帮扶志愿队伍,同时发挥县实践中心“金句闪光”文艺队的作用,定期对全县各镇村文艺兵开展培训帮扶,帮助各村挖掘、创作或提升一批既“见思想、见精神”又通俗易懂的乡村文艺精品节目。\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截至目前,“金鸪鸪”瑶乡文艺兵宣讲队开展了“迎新春·颂党恩·展新貌”文艺宣讲共30多场,韶关学院的“金鸪鸪”瑶乡文艺帮扶志愿队伍还以乳源的人文风情为灵感和题材,创作了十多个精品节目,举行了“粤北故事”大型公益文艺演出2场,让乳源瑶乡百姓在家门口品尝到了“文化大餐”,受到了广大群众的欢迎和好评。\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丰富精神文化提升乡风文明\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自开展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试点建设工作以来,乳源组织“金鸪鸪”瑶乡文艺兵积极开展文艺演出和宣讲,以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推动新思想深入人心,不仅丰富了农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也提升了乡风文明。村民在潜移默化中认同移风易俗,自觉摒弃以往筹办红白喜事都要燃放鞭炮、大吃大喝、铺张浪费的陋习,也助推了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当前,活跃在全县各镇村的“金鸪鸪”瑶乡文艺兵正像萤火虫一样,他们以“见思想、见精神”精品文艺作品去照亮和影响身边人,把新思想新政策传播给群众,以文化人、成风化俗,实现打通宣传群众、教育群众、关心群众、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的目标。\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南方日报记者 潘俊宇 唐音 通讯员 李新华 施燕芬\u003C\u002Fp\u003E"'.slice(6, -6), groupId: '6715535488561709571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