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u003C\u002Fp\u003E\u003Cp class=\"ql-align-justify\"\u003E延安市扶贫开发局副局长申均明说,在困难面前,延安人民立下愚公移山志,艰苦奋斗,将生态与产业融合,实施大兵团作战方式,吸纳企业和其他社会力量形成大扶贫格局,分阶段制定攻坚任务。\u003C\u002Fp\u003E\u003Cp class=\"ql-align-justify\"\u003E延安扶贫开发局提供的资料显示,到2014年底,还有延长、延川、宜川3个国定贫困县,建档立卡贫困人口76,218户、20.52万人、693个贫困村,贫困发生率13.2%。

"\u003Cdiv\u003E\u003Cp class=\"ql-align-center\"\u003E\u003Cstrong\u003E大格局推动全面发展\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 class=\"ql-align-justify\"\u003E\u003Cstrong\u003E——延安市脱贫攻坚促进经济社会变革系列报道之二\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 class=\"ql-align-justify\"\u003E延安的贫困是新中国之痛,是共产党之痛。国家在努力,延安人民在努力,贫困在退却,但却似顽疾,始终缠绕着部分地区,延安脱贫攻坚形势仍很严峻。\u003C\u002Fp\u003E\u003Cp class=\"ql-align-justify\"\u003E延安扶贫开发局提供的资料显示,到2014年底,还有延长、延川、宜川3个国定贫困县,建档立卡贫困人口76,218户、20.52万人、693个贫困村,贫困发生率13.2%。这三个县仍然存在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水平低、脱贫产业增收难、脱贫户返贫风险大等问题。尤其是“两区一带”,生态环境脆弱、生产生活条件差、社会组织发育程度较低,严重制约着经济社会发展,是延安脱贫攻坚的重点难点。\u003C\u002Fp\u003E\u003Cp class=\"ql-align-justify\"\u003E延安市扶贫开发局副局长申均明说,在困难面前,延安人民立下愚公移山志,艰苦奋斗,将生态与产业融合,实施大兵团作战方式,吸纳企业和其他社会力量形成大扶贫格局,分阶段制定攻坚任务。\u003C\u002Fp\u003E\u003Cp class=\"ql-align-center\"\u003E\u003Cstrong\u003E一盘棋 形成扶贫大格局\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 class=\"ql-align-justify\"\u003E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扶贫开发是全党全社会的共同责任,要动员和凝聚全社会力量广泛参与。”延安人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切嘱托,积极凝聚多方力量,以大扶贫格局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u003C\u002Fp\u003E\u003Cp class=\"ql-align-justify\"\u003E坚持全市一盘棋,形成扶贫大格局,是延安市委市政府的坚定决心。在充分调研科学论证的基础上,先后制定出台了适合延安实际的一批政策性文件,形成扶贫政策体系,给脱贫开了“药方子”。市县各部门分包重点贫困村,与延长石油集团、中国石化等延安合力团成员单位共同组建了陕西延安产业扶贫开发有限公司;建立完善国有企业、高教系统和医疗卫生三大帮扶体系;制定了社会力量、民营企业投资兴业参与产业扶贫的意见,并充分运用“中国社会扶贫网”,鼓励吸纳众多企业、社会团体、爱心人士参与扶贫工作。\u003C\u002Fp\u003E\u003Cp class=\"ql-align-justify\"\u003E在延川县贾家坪镇刘马家圪塔村,记者走进了贫困户钟春祥种植的蔬菜大棚。58岁的钟春祥和老伴郝秀梅正在打理甜瓜,见到记者,郝秀梅的话匣子一下子就打开了:“我们以前在外打工,后来老伴患了肾病,花光了积蓄,还借了14万元外债,这日子就像天塌了一样。3年前村干部让我们建了两个大棚,每年都能收入七、八万元,老伴的病好转了,日子过得也舒心了。这要感谢政府,感谢县乡村的干部,感谢核电集团。”\u003C\u002Fp\u003E\u003Cp class=\"ql-align-justify\"\u003E村第一书记马秀说,该村有87户贫困户,分类进行帮扶。蔬菜大棚是核电集团援建的,一年种两茬,一茬甜瓜,一茬西红柿。棚区内,经常有十几个种植户农闲时坐在一起聊天,欢声笑语连连。\u003C\u002Fp\u003E\u003Cp class=\"ql-align-justify\"\u003E宜川县云岩镇高楼村建档立卡贫困户付凡平,19岁时一场大火让她失去了双手。她身残志坚,2015年8月,参加县商务局、扶贫办联合举办的首期电子商务培训班后,开起了自己的网店,创办了蒙恩农产品经销有限公司。自己走出贫困后,立即加入了扶贫大军,自筹资金办了4期培训班,培训残疾人500多人,又成立了“残疾人扶贫基地”,目前已经有15户贫困户安置在基地,帮助10户残疾人就业,让贫困户有了稳定收入。\u003C\u002Fp\u003E\u003Cp class=\"ql-align-center\"\u003E\u003Cstrong\u003E献真情 “八仙过海”显神通\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 class=\"ql-align-justify\"\u003E在延长县安沟镇高家川村的蘑菇大棚内,40多岁的刘延平正给菌棒洒水,见到记者,他乐呵呵地指着一片菌棒说,正在试种杏鲍菇、灵芝新品种,试验平菇的生料养殖。\u003C\u002Fp\u003E\u003Cp class=\"ql-align-justify\"\u003E刘延平介绍,自己3年前还天天等政府给补贴,欠了几万元外债,整天喝酒惹事,闹得四邻和家庭都不安宁。村第一书记卢继霞上任后,天天上门堵他,早上来,晚上走,讲政策说人生。连着几天的帮助、教育,他被卢继霞的真情打动了,决心要靠劳动摆脱贫困。随后镇里帮他建起了蘑菇大棚,请来了技术人员。\u003C\u002Fp\u003E\u003Cp class=\"ql-align-justify\"\u003E安沟镇政府包片干部郝宏建说,刘延平不仅自己摆脱了贫困,还成了养蘑菇的能手,帮助身边15个贫困户种蘑菇,成立了蘑菇合作社。\u003C\u002Fp\u003E\u003Cp class=\"ql-align-justify\"\u003E除蘑菇大棚外,刘延平家还有4亩苹果树。“只要自己肯卖力,就不会再贫困。眼前有蘑菇,长期有果树,今后的日子会越来越好。”刘延平满脸喜悦地说。\u003C\u002Fp\u003E\u003Cp class=\"ql-align-justify\"\u003E在延安,各路扶贫队伍真诚献爱心、献真情,各显神通。2018年,中央有关部门定点帮扶3个国定贫困县,2012年帮助建设现代农业示范园、蔬菜大棚、改善基础设施等。国家电力投资集团有限公司、中国证监会和中国盐业总公司3家中央单位2018年直接投资项目13个,总投资883.25万元,引进项目9个,引资1760.9万元。\u003C\u002Fp\u003E\u003Cp class=\"ql-align-justify\"\u003E延安合力团2018年确定扶贫项目15个,高校结对帮扶13个县区,建成产学研一体化示范基地、实习基地、培训基地等25个;开展电子商务、就业创业、乡村教师等各类培训;医疗机构对口帮扶市中医院和13个县区医院,省际省内三级医院派驻专家共计431人培训县医院医务人员,开展义诊,帮助受援医院新建设临床专科25个,开展新适宜技术162个,开展新项目103项,获评二级甲等医院11个。\u003C\u002Fp\u003E\u003Cp class=\"ql-align-justify\"\u003E苏陕结对帮扶建设64个产业项目和4个人才支援、资助及劳务输出项目,使14,845名贫困人口得到受益。\u003C\u002Fp\u003E\u003Cp class=\"ql-align-center\"\u003E\u003Cstrong\u003E稳提升 经济社会大发展\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 class=\"ql-align-justify\"\u003E记者驱车在延川、延长、宜川采访,每一处深山老区的村庄,都有柏油路、水泥路通达,每一处村庄都整洁一新。当走进延川乾坤湾古里村刘占明、毛金兰家里时,老两口的小院、窑洞干净整洁,就连门外的厕所也是瓷器洁白,能冲水,无异味。他们家对面就是村委会。\u003C\u002Fp\u003E\u003Cp class=\"ql-align-justify\"\u003E开放式的村委小院,只有低低的围栏,这既是村委会,也是一个健身广场,院内安装了各式的健身器材。村第一书记马瑶说,扶贫不仅要帮扶老百姓脱贫,还要提高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为此村里建了人民澡堂。澡堂内还有洗衣机,群众洗澡的同时还可洗衣服。毛金兰说:“现在吃不愁、穿不愁,看病能报销,还能在家门口洗澡,以前洗澡可不容易了,要去县城。”\u003C\u002Fp\u003E\u003Cp class=\"ql-align-justify\"\u003E在宜川县最偏远的集义镇,属黄河沿岸土石山区,自然条件差,是贫困的重灾区。镇长高琪智介绍,辖区里两条沟,面积大,山道远,镇里将基础设施建设与脱贫攻坚相结合,通过乡村道路、过水桥、供水工程、人畜饮水工程建设与养护,不断完善农村基础设施,进一步改善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让脱贫更有保障。\u003C\u002Fp\u003E\u003Cp class=\"ql-align-justify\"\u003E申均明说,延安的脱贫攻坚不是单纯脱贫,而是以脱贫攻坚为抓手,统领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进步。基础设施得到全面完善,3年建设通村公路3005公里,完成农村饮水工程2913处,通信、广电网络覆盖所有乡镇,广播电视实现村村通,人居环境实现了“七改三清三完善”(改路、改房、改水、改电、改厕、改圈、改灶;清理农村生活垃圾、生活污水、生产废物;完善资金投入机制、基础设施管护机制、村组自我发展机制),集体经济得到较快发展,贫困入口人均纯收入达到9789元,教育水平和医疗卫生水平显著提高。\u003C\u002Fp\u003E\u003Cp class=\"ql-align-justify\"\u003E因病致贫、因病返贫,在延安的贫困人口中占有37.01%。这些贫困人口因丧失部分劳动能力,有些需要常年支付医疗费用,被病魔拖进了贫困的深渊。脱贫攻坚以来,延安加强对建档立卡贫困个体的救助,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坚持应保尽保、应扶尽扶。延安市医保局待遇保障科负责人寇晓艳介绍,为确保医保扶贫政策更加符合实际,通过调研,对全市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实施“三免一提一降五保障”倾斜政策。实行贫困人口“先诊疗,后付费”,减轻了贫困人口住院垫付资金的压力,贫困人口看病不再愁、不再难,不仅感受到政府的温暖,也增强了他们战胜病魔走出贫困的信心。\u003C\u002Fp\u003E\u003Cp class=\"ql-align-justify\"\u003E(中国改革报、改革网记者 李建飞 李银堂)\u003C\u002Fp\u003E\u003C\u002Fdiv\u003E"'.slice(6, -6), groupId: '6712711417394364939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