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孩子体会行走的过程中,孩子在他的小世界中体会到了探索带来的乐趣,也有助于自我意识的发展,这时父母不要阻碍孩子的跌倒,要鼓励孩子们去行走才能让孩子成长。小孩子进入行走敏感期后,反反复复走路的行为常常让父母状况,每天下班后还要面对如此精力旺盛的宝宝,同时还担心着孩子跌倒,这些确实让人有种无力感。

家里的叔叔和婶婶退休了,堂弟和弟妹又给生了一个可爱的小孙子,给老两口乐的,每天只做一件事那就是“带孙子”。

带孩子虽然累,但是每天看着小孙子慢慢长大,老两口心里虽然累可是也是稀罕的不行。

尤其带他去出玩的时候,一下楼梯,也不愿意我们抱,非要自己踩着楼梯一步一步的走下去。每天就这么走来走去的,我和你叔就得在后面跟着,生怕一个不小心跌倒啊,给我们俩个人累的,你说这是怎么回事啊?”

这就是孩子的“行走敏感期”到来了,一般情况下当孩子到了7、8个月的时候就开始进入行走敏感期了,这个敏感期通常会持续到2岁以后。
“又走又跑”根本停不下,孩子的“行走敏感期”,安全问题是第一

​处于行走敏感期的宝宝,从最初喜欢拉着大人的手,或扶着沙发或床等物体试着去站着、走着。到后来独立走路,并来回练习站起或蹲下,以此来增加腿部肌肉的力量。

意大利幼儿教育家玛利娅·蒙台梭利(蒙台梭利教育法的创始人)说过:“走是孩子的第二次诞生。”
孩子走好“敏感期”,才能走好以后的路

父母一定要意识到行走敏感期的重要性,并且好好把握和利用“行走敏感期”,让孩子成功迈出人生的第一步。

“从跌倒到爬起”让孩子体会成就感

在他人遇挫时,我们常常劝慰他人“在哪里跌倒就在哪里爬起来”。对于孩子的成长,父母也同样适用,孩子只有学会跌倒,才能学会走路。孩子通过每一次的跌倒再到站起的过程中会在内心产生无限的成就感。

在孩子体会行走的过程中,孩子在他的小世界中体会到了探索带来的乐趣,也有助于自我意识的发展,这时父母不要阻碍孩子的跌倒,要鼓励孩子们去行走才能让孩子成长。

“从被人抱到独立走”让孩子体会自由

在孩子还没有学会走路之前,除了睡觉以外,其他活动时间也是多半由大人抱着的,行动的空间非常有限,一旦孩子学会站立,到开始小步的向前挪动后,他的视线范围和活动范围就会变大,会被很多东西所吸引。

“又走又跑”根本停不下,孩子的“行走敏感期”,安全问题是第一

​当孩子的认知世界发生变化后,他便不再喜欢去依靠大人,他喜欢独自去研究周围的事物,摸一摸、碰一碰,享受着这种自由感带给他们的快乐。从此,孩子从被动的行动到主动的行动去发展,代表着孩子开始独立支配自己的行为。

“从探索到思考”让孩子学会创造

孩子的成长和各种能力的发育、发展,不单是大脑发育,而是身体各项器官共同发育的结果,所以孩子的肢体活动和大脑发育是密不可分的,如果动作发育不协调,那么必然影响孩子的大脑发育。

孩子年幼的时候没有保护自己的能力,父母自然担心孩子会受到这样或那样的伤害,有的父母就会限制孩子的很多行为,这也不许做,那也不能碰。这不但阻碍孩子的正常发育,同时也影响了孩子各种敏感期的到来,自然孩子的各种发育就会比其他孩子慢很多。

“从走路到练习”让孩子学会其他技能

宝宝从开始抓东西,到爬行,再到站立、行走,这都是孩子随着成长而慢慢的具备的各种技能。但是在孩子学会站立之前,他们的视线范围和活动范围都是有限,直到学会站立和行走之后,孩子通过反复的行走进而来获取其他的更加复杂的技能。

孩子通过来来回回的行走接触到以前从未接触过的环境,那么通过和陌生环境的接触让孩子为了适应新的环境学会了其他的技能,这时父母要理解孩子的行为,并支持孩子的这种反复行走的行为,让孩子顺利的快乐的成长。

“从行走到探索”让孩子体会丰富的世界

孩子学会行走之后,内心对自己充满了成就感,通过不断反复的行走,不但增加了孩子的自信,培养了孩子自我意识,也培养了孩子的独立性。所以说“走是孩子的第二次诞生”这句话非常的贴切。

孩子在行走的过程中,通过触碰和研究更多的物体,把孩子的好奇心尽显无疑,好奇心的驱使让孩子探索的欲望也在增强,通过行走孩子发现了更广阔的视野和更新奇的世界。

当孩子的“行走敏感期”敲门,最让家长头疼的是“安全问题”

孩子学会走路后,最担心的就是父母了,孩子小一转身的功夫就消失在眼皮底下,有的家庭更是老人带,小孩子不停的走来走去让很多老人身心俱疲。很多家长都会有一个共同的认知那就是:刚学会走路的孩子时最难带的。

那么当孩子处于行走敏感期时,父母应该怎么做既不影响孩子的发展还能保证孩子的安全呢?

01.父母要有耐心且不要担心

小孩子进入行走敏感期后,反反复复走路的行为常常让父母状况,每天下班后还要面对如此精力旺盛的宝宝,同时还担心着孩子跌倒,这些确实让人有种无力感。

“我的小祖宗哎,你可慢点吧!”“宝贝啊,来坐着玩会玩具吧,要不妈妈给你讲故事!”“宝贝你别走了,奶奶抱一会儿好不好。”
“又走又跑”根本停不下,孩子的“行走敏感期”,安全问题是第一

​这时候父母尽量起到保护者的作用,是在太累了可以换其他人继续保护孩子,毕竟孩子不可能时时刻刻的都在走路。

孩子刚学会走路,急于去想“征服这个世界”,那么肯定会有跌倒的可能。

如果摔倒了,父母也不要过于担心:“来,宝贝,爸爸拉着你走好不好啊?”跌倒的次数多了孩子就会意识到跌倒的严重性,那么在走路就会小心,也会主动拉着大人的手了。

这是父母不要过于担心,即便真的受了小伤也是会好的,但是错过了跌倒也就错过了成长。父母可以给宝宝带上护膝和护肘之类的保护措施以防孩子受伤。

02.父母要了解并满足孩子的需求

父母要充分的了解宝宝在行走中的需求和想法,才能锦上添花的帮助孩子顺利的渡过行走敏感期。

比如:孩子喜欢围着屋子走来走去,喜欢来回的上下楼梯,喜欢踩水坑……

当孩子对这些感兴趣的时候,父母要积极配合,要拉着孩子的小手走,扶着着孩子练习上下楼梯,给孩子买一双水鞋踩水坑等,这样既保护了孩子又帮助了孩子发展。

当然了,孩子也不会不知疲倦的来回走,也会有累的时候或者失去兴趣的时候,那么当孩子不再想行走了而是想要父母抱抱的时候,父母一定要第一时间给予孩子一个拥抱,及时满足孩子的需求。

03.父母要营造一个相对安全的环境并给予孩子自由

除了父母或者家里其他的大人随时跟着保护孩子以外,在家里和户外对都要营造一个相对安全的环境给孩子行走。

  • 在家里:将带有锋利尖角的家具用柔软的东西包起来,同时需要要把孩子能触碰到的易碎的物品收好,给孩子准备一双防滑的小鞋子或者防滑的袜子。
  • 在户外:孩子在练习走路的时候需要选择一些障碍物较少的场地,同时给孩子准备好护膝、护腕、护掌、防走失绳之类的防护措施,父母要随时跟随孩子的身边做好保护。

    我们常常会看到有的父母孩子看到孩子跌倒后或者嫌孩子走的太慢,会赶忙的给孩子抱起来,不再让孩子走路,生怕孩子在跌倒,这是非常不建议。

    “又走又跑”根本停不下,孩子的“行走敏感期”,安全问题是第一

    ​抱着孩子走,孩子当然不会再跌倒,但是却剥夺了孩子的走路乐趣,和孩子去体会从跌倒到爬起的体验。孩子走的慢,那么大人就放慢脚步等等孩子,并鼓励孩子向前慢步、慢慢的走路。

    学会走路,是孩子成长过程中的重要阶段,也是必备技能。在学习走路的过程中不但掌握了技能也促进了大脑的发育,父母要积极的鼓励孩子充分的行走,并满足孩子在行走中的各种需求。

    孩子的成长需要经历很多个敏感期,这些敏感期帮助孩子一次一次的蜕变,一次一次实现质的跨越,父母要做的就是鼓励、放手和陪伴。

    今日互动:在孩子进入“行走敏感期”时,你是不是也为孩子的安全担心呢?欢迎评论区留言互动。

    ——————————

    在育儿过程中,遇到任何问题都可以找我,希望我的一点建议,能帮助你解决带娃过程中的烦恼与困惑。

    关注【C位妈妈】,棘手的育儿难题和倍感幸福得育儿瞬间都能得到帮助和回应,经历和经验可能不同,但我们爱孩子的心始终一样。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