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心经》上说的“色即是空”,也不是析法空。

"\u003Cdiv\u003E\u003Cp\u003E《心经》的修行大义(一)\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作者简介:苏树华,上世纪九十年代,随元音老人参学,2003年获得南京大学博士学位,主要研究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佛教文化。2000年后,遵照元音老人的传法嘱咐,随缘传授心中心法,及其他方便法门。\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我们依据《心经》的开示,结合自己的修行,概略地说说《心经》的大义。\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佛教经典,名字很多。名字虽多,然而,事实却只有一个。这个事实就是此“心”。诸佛教典,只为指示此“心”。经云:“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此一大事因缘,就是令诸众生,发明心地,令诸众生,入佛知见。诸佛教典,皆是合着这个“心”,顺着众生“缘”,采取不同的方式,运用不同的比喻,唯说此一大事因缘。《金刚经》是指示这一“心”的,《法华经》是指示这一“心”的,《华严经》也是指示这一“心”的。各部经典的因缘不同,指示的方式有别,然而,指示的事实,却皆是这一“心”。譬如《金刚经》,“金刚”是个比喻,比喻金刚不坏,比喻能断烦恼。我们人人皆有这个金刚不坏的佛性,这就是我们的清净法身。我们的佛性,我们的法身,不生不灭,不成不坏,所以《金刚经》就用金刚作比喻。《妙法莲华经》也是指示这一“心”的。问:如何是妙法?答曰:这个无相真心,没有执着,没有挂碍,神通广大,妙用无边。这个妙用无边的心,就是人人本自具足的妙法。问:如何是莲华?答曰:这个无相真心,清净无染,犹如莲华,所以就用莲华作个比喻,比喻这个清净无染的心。诸佛教典,皆说此心,诸佛教典,皆名心经。心经这个名字,是一切佛经的总名。\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经文第一句——“观自在菩萨”。这个“观自在”,就是观自己,就是找自己,而不是观他人,而不是找他人。我们修行佛法,不是向外找一个什么境界,也不是向外找一个什么偶像,而是反闻闻自性,反观观自在,把自己的本来面目找回来。凡是观自在的人,皆称菩萨。凡是菩萨,皆是观自在的人。我们修行佛法,就是观自在,而不是观他在。打宗教的妄想,打神通的妄想,自造妄想,自我诳惑,那就成了观他在,那就成了着相外求,那就成了外道,而不是菩萨。\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在这几天的打坐修行中,我一直在提示大家:回头看看,这闻声的是谁?这观音的是谁?这是谁啊?声音从我们心中一划而过,这划而不破的是什么?我反复提示大家,就是让大家观自在,就是让大家找自己——找这观音的人。这观音的是谁?第一天打坐,心里很乱,定不下来。到了第二天,就会逐渐安定下来,定境也越来越深,挂碍也越来越少,心里也越来越清净。越来越清净,越来越空荡,这就是“行深”。这个“行深”不是四禅八定的“深”,而是道行很深,广大圆满。深到了什么程度?已经到达了彼岸。圆满到什么程度?已经证悟了本来。\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若欲到达彼岸,先需消除习气。原来很执着的事,逐渐变得不太执着了。原来很在意的事,逐渐变得不太在意了。原来很挂碍的事,逐渐变得不太挂碍了。修到了一定程度,契悟了无相真心,就是行深,这就是般若波罗蜜多,这就是大智慧到彼岸。彼岸在哪里?这一点不能搞错了。若是搞错了,以为彼岸在对面的某个地方,那就永远也不能到达彼岸了。彼岸不在别处,回头是岸。回过头来,反观自心,便是悟前的行持。在行持的过程中,豁然之间,证得自心,便是到达了彼岸。可是,不懂得佛法的人,他总是着相外求,追逐幻相,而不知反观,这见色的是谁?这闻声的是谁?这起心动念的是谁?不知反观,一味外求,这就是凡夫。我们不要向外追寻,我们要反观自见,这见色的是谁?这闻声的是谁?这起心动念的是谁?回头是岸,悟了便是波罗蜜。既然波罗蜜了,那就是明心见性了,那就是往生净土了。这个往生净土,不是世人说的死了,而是指觉悟了自心,到达了彼岸。什么时候觉悟了,就是什么时候往生净土了。往生净土了,明心见性了,波罗蜜多了,这时,再看世界万相,我们就会发现:五蕴皆空。五蕴本来就是空的,不是人为修成的。但是,五蕴皆空,并非死寂顽空,而是真空妙有。\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般若波罗蜜多时,那是个真空妙有,而不是什么都没有。如果是什么都没有了,没有了色相,没有了音声,没有了妙用,我们修行的结果,如果是这个样子,那还有什么意义呢?那真是太可怕了。你把前面的红绿灯修得没有了,你把前面的大坑修得没有了。可是,你开车闯红灯,照样被挨罚。走路不见坑,照样掉进去。红灯明明有,大坑明明在,可是《心经》上却说“五蕴皆空”。这到底是空?还是不空?这到底是佛经错了?还是学人错了?当然是学人错了。学人错误地认为,五蕴皆空就是什么都没有。可是,五蕴皆空并不是什么都没有,而是说“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不异空,空不异色”。同样,受即是空,空即是受,受不异空,空不异受。想即是空,空即是想,想不异空,空不异想。行识二蕴,亦复如是。一切万法,亦复如是。在我们打坐的时候,那不时传来的狗叫声,你听到了吗?那狗叫声,是不是个空相?还有其他声音,是不是个空相?经云“是诸法空相”。那狗叫声也是一法,也是个空相,然而,却不是没有。你如果还是体会不到这个“空相”的义,那么,我们就再退一步来说,空相就是留不住,空相就是会过去,空相就是生生灭灭的现象。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明心见性时,照见五蕴皆空。若复有人,还未般若波罗蜜多,还未明心见性,那么,在他的境界中,那就不是“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而是“色即是色,空即是空,色异于空,空异于色”。五蕴皆空,色空不二,这是悟后的境界,而不是迷时所见。\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到达了彼岸,照见五蕴皆空,这时,苦厄也空了。问:您被大黄蜂蛰了,这时,您疼不疼?答曰:疼。问:空不空?答曰:空。问:既然疼,怎么是空呢?答曰:这个疼相,就是个空相。诸法空相,并不是什么都没有。若是什么都没有了,那就不是诸法空相了,那就成了死寂顽空了。\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不要把这个“空”理解成“什么都没有”,全境皆是色,全色皆是空。无色外之空,无空外之色。(师举手)正见手相时,你的目前,是空?还是色?(师放手)手相消失时,你的目前,是空?还是色?见我举手时,若说这是色。手相消失时,若说这是空。如此见解,佛所不许。“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之与空,不是两个,而是一个。一切色相,皆是空相,一切受相,皆是空相,一切想相,皆是空相,行相识相,亦复如是。\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心经》上说的“色即是空”,也不是析法空。所谓析法空,就是一分为二,二分为四,四分为八,八分为十六,一直分析下去,分析到临近虚空。这时,有人便错误地认为,一切色相,皆是这个临近虚空构成的,所以说“色即是空”。《心经》上说的“色即是空”,不是析法空,而是诸法空相。如何是诸法空相?答曰:过去法不可得,现在法不可得,未来法不可得,一切诸法,皆是过眼的烟云,皆是镜中的影像,取不到,留不住,究竟不可得。\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一切万相,唯心而现,故曰现相。唯心所现,唯心所隐,故曰心源。我们听到的声音,皆是唯心所现,皆是心的妙用。我们见到的形色,皆是唯心所现,皆是心的妙用。我们生起的念头,皆是唯心所生,皆是心的妙用。一切万相,皆是心中的泡影,犹如空中的闪电,故经云:“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譬如有人,见镜中鲜花,很是欢喜,若欲取得,终不可得。镜子中确有鲜花吗?无有实际,岂能取得?这时,又见镜中牛粪,很是厌恶,若欲消除,已成妄为。镜中确实有牛粪吗?无有实际,何谈消除?镜中的鲜花,以及牛粪,只是个影子,只是个空相,无有实际。既然是个空相,无有实际,那么,更有什么实际地生灭、垢净、增减呢?\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我们的无相真心,也是“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的。我们打坐的时候,你听到狗叫了吗?狗叫时,我们的无相真心是否会增加一点?狗不叫时,我们的无相真心是否会减少一点?若有一百只狗一起叫,我们的无相真心是否会增加一百倍?我们的无相真心,不因声音而生,不因声音而灭,不因声音而垢,不因声音而净,不因声音而增,不因声音而减,这就是无相真心的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一个声音从我们的心上划过,这个声音是否会沾到我们心上?不会的。犹如镜子不沾影子,无相真心也是不染幻相的。经云:“离一切相,则名诸佛。”即一切相,离一切相,即离同时,无有先后。无相真心,原本如此,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这个“空”,不是“色即是空”的“空”,也不是天空的空,而是空心的空。这个空心,是个遍含诸有的空心妙体。“色即是空”的“空”,这是个空相。天空的空,也是个空相。我们见到的天空,它只是我们心中的一个色相,它只是我们心中的一个影子,而不是遍含诸有的空心妙体。《楞严经》云:“汝等当知,有漏世界十二类生,本觉妙明觉圆心体,与十方佛无二无别,由汝妄想,迷理为咎,痴爱发生,生发遍迷,故有空性,化迷不息,有世界生,则此十方微尘国土非无漏者,皆是迷顽妄想安立,当知虚空生汝心内,犹如片云点太清里。”“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这个“空”,就是我们的遍含诸相的空心妙体,就是我们的清净无染的自性法身,就是我们的无形无相的妙明真心,这个心,就是《心经》的“心”。这个妙明真心,遍含万相。这个妙明真心,不居一物。镜中无物,水中无月,生灭幻相,无有实际。\u003C\u002Fp\u003E\u003Cdiv class=\"pgc-img\"\u003E\u003Cimg src=\"http:\u002F\u002Fp1.pstatp.com\u002Flarge\u002Fpgc-image\u002Fd09fc7aafdd34ae9b056cb19d5d9c6b7\" img_width=\"640\" img_height=\"1137\" alt=\"《心经》的修行大义(一)\" inline=\"0\"\u003E\u003C\u002Fdiv\u003E\u003C\u002Fdiv\u003E"'.slice(6, -6), groupId: '6713318142283612683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