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003Cdiv\u003E\u003Cp\u003E经过两次鸦片战争的失败,以及太平天国的打击,清朝内外交困,清朝的一部分官僚开始认识到西方坚船利炮的威力。所以,为了解除内忧外患,实现富国强兵,以维护清朝统治,他们开始学习西方文化及先进的技术。这一部分人,被称为洋务派,这一时期,被称为洋务运动。\u003C\u002Fp\u003E\u003Cdiv class=\"pgc-img\"\u003E\u003Cimg src=\"http:\u002F\u002Fp1.pstatp.com\u002Flarge\u002Fpgc-image\u002Fcca11caaccbf493fbbb53d38f409a16e\" img_width=\"850\" img_height=\"626\" alt=\"十九世纪的中国,竟涌现了一批自然科学人才,现今的我们不能忘却\" inline=\"0\"\u003E\u003Cp class=\"pgc-img-caption\"\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u002Fdiv\u003E\u003Cp\u003E在洋务运动期间,国内大力提倡向西方国家学习以期找到一条属于中国自己的强国之路,所以,大量介绍西方科技理论的书籍得到翻译出版传播。当时,中国的翻译机构主要有三个:京师同文馆、上海地区的广学会、江南制造总局设立的译书馆。\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京师同文馆,因政治因素主要翻译世界各国外交、历史、政治方面书籍;广学会由外国人设立,因宗教宣传因素,所以,以翻译西方宗教的小册子为主;江南制造总局推崇实务,翻译出版刊物多为西方科技书籍。\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近代西方的一些科学技术精髓,随着这些书籍的出版漂洋过海来到中国。\u003C\u002Fp\u003E\u003Cdiv class=\"pgc-img\"\u003E\u003Cimg src=\"http:\u002F\u002Fp1.pstatp.com\u002Flarge\u002Fpgc-image\u002F64892a11ddfd4715b51e76a5ad153890\" img_width=\"850\" img_height=\"593\" alt=\"十九世纪的中国,竟涌现了一批自然科学人才,现今的我们不能忘却\" inline=\"0\"\u003E\u003Cp class=\"pgc-img-caption\"\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u002Fdiv\u003E\u003Cp\u003E也因此,十九世纪中期的国内,借此春风涌现了一批在自然科学上极为优秀的人才,其中的杰出代表有:李善兰、徐寿等人。\u003C\u002Fp\u003E\u003Cdiv class=\"pgc-img\"\u003E\u003Cimg src=\"http:\u002F\u002Fp1.pstatp.com\u002Flarge\u002Fpgc-image\u002F629921b058494f95995033c24b99e848\" img_width=\"850\" img_height=\"1088\" alt=\"十九世纪的中国,竟涌现了一批自然科学人才,现今的我们不能忘却\" inline=\"0\"\u003E\u003Cp class=\"pgc-img-caption\"\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u002Fdiv\u003E\u003Cp\u003E李善兰,1811年出生,浙江海宁人。李善兰此人在中国古算学上造诣颇深,是当时国内有名的算学大家,还是京师同文馆的算学总教头。在接触西方高等数学之前,他就凭借着自己的算学功底,在这个领域取得了许多不逊于西方数学界的成果。\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其作品《方圆阐幽》之中就讲述了微积分的初级概念,《垛积比类》一书中则提出了高阶等差数列原理。即使当时的西方数学界对他也是颇为推崇,后来,为了与西方的先进数学接轨,他在传教士的帮助之下,将国外部分数学著作翻译成中文。\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中国最早的微积分、代数译本就是出自他手。而他创造的数学名词“微积分”,时至今日还在使用当中,并且,以此命名开设了一门数学必修课。与此同时,李善兰涉猎广泛,在天文学和生物学上也造诣颇深。\u003C\u002Fp\u003E\u003Cdiv class=\"pgc-img\"\u003E\u003Cimg src=\"http:\u002F\u002Fp1.pstatp.com\u002Flarge\u002Fpgc-image\u002F49444e17654849819527bb72b350be11\" img_width=\"850\" img_height=\"1000\" alt=\"十九世纪的中国,竟涌现了一批自然科学人才,现今的我们不能忘却\" inline=\"0\"\u003E\u003Cp class=\"pgc-img-caption\"\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u002Fdiv\u003E\u003Cp\u003E徐寿,1818年出生,江苏无锡人。青年时期的徐寿对自然科学十分感兴趣,想法丰富爱动手,曾用自己家的水晶印章自制了一个三棱镜进行光学实验,还想到了用不同距离的枪靶来试验枪弹飞行的抛物线原理。徐寿还倡导建立了译书馆以翻译外国科技名著。\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1874年徐寿同外国友人在上海创办“格致书院”,聘请了一些外国学者传授自然科学知识。与此同时,徐寿寻求一些外国学者的帮助,共同翻译了100多种自然科学方面的书籍,其中,大部分都是与西方化学相关的。\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在这些译著之中,甚至,还提到了当时最新发现的化学元素镓,其收录颇为丰富。徐寿拟定了一系列化学元素的中文名称,对后世的我们影响深远,如:钠、锰、镁等至今还在使用。徐寿有子名为徐建寅,与他的父亲一样,也是一位涉猎颇广的科学家。\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在任职江南制造总局时期,他博览群书,对国外的天文学新发现十分关注并将其补充到《谈天》之中,为世人所学习。在书中,当时新发现的,如海王星之类的新行星、小行星都收录进去了。而后,对化学很感兴趣的他还翻译了《化学分原》一书,传播了很多最新的化学知识。\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不幸的是,他在湖北试验无烟火药时失事,被炸死了。\u003C\u002Fp\u003E\u003Cdiv class=\"pgc-img\"\u003E\u003Cimg src=\"http:\u002F\u002Fp9.pstatp.com\u002Flarge\u002Fpgc-image\u002Fa75b61918bb24dccafd94543449a4080\" img_width=\"850\" img_height=\"680\" alt=\"十九世纪的中国,竟涌现了一批自然科学人才,现今的我们不能忘却\" inline=\"0\"\u003E\u003Cp class=\"pgc-img-caption\"\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u002Fdiv\u003E\u003Cp\u003E华蘅芳,生于1833年,江苏金匮人。青年时期,华蘅芳就对中国古算学特别感兴趣,曾经花费大量精力深刻研究古算学知识。根据自己的研究成果,华蘅芳著有《算学笔谈》一书,这本书深入浅出地将近代数学描述了出来,是一本相当不错的启蒙读物。\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之后,为了对代数、微积分、三角函数等领域进行系统的介绍,他还与外国人合作,翻译出大量数学专著。《决疑数学》一书就概率论做了详细的介绍,包括概率论的简单历史以及运用等等。华蘅芳的动手能力也相当出色,曾经他还自己设计过一个直径5尺的气球并且试飞成功。\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他与徐寿父子通力合作,于1862制成第一台中国人自己制造的蒸汽机,这是中国近代科学史上不可忘记的一项新成就。\u003C\u002Fp\u003E\u003Cdiv class=\"pgc-img\"\u003E\u003Cimg src=\"http:\u002F\u002Fp3.pstatp.com\u002Flarge\u002Fpgc-image\u002F6b8a7be0da2d4b01982a77029399c7f8\" img_width=\"850\" img_height=\"885\" alt=\"十九世纪的中国,竟涌现了一批自然科学人才,现今的我们不能忘却\" inline=\"0\"\u003E\u003Cp class=\"pgc-img-caption\"\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u002Fdiv\u003E\u003Cp\u003E容闳幼年在香港、澳门两地读书,1854年成为了第一位毕业于美国的中国留学生。因其自幼接受西式教育,接触西方当时的政治文化科技理念,所有,他也从中深刻地感受到了中国的落后,心中始终不忘改革中国教育之事。\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1867年,容闳怀揣着希望,拜见了时任江苏巡抚的丁日昌,提出了新的教育计划,主张在国内挑选优秀的青少年留学深造,以学习西方的教育科技理念。他是中国第一个提议派遣留学生出国学习的人,对教育改革影响深远。\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第二年,他再次向当时的清政府请求,并提出了选送留学生的可实施方案,得到了清朝实权派大吏曾国藩、李鸿章、丁日昌的支持。1871年,清政府批准了这个计划,到了第二年,第一批公派留学生来到了美国,他们的总人数为30人。\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之后清政府又先后派遣了3批留学生远渡重洋前往美国求学。后来,这些人中有不少人为中国的建设贡献出自己的毕生所学。\u003C\u002Fp\u003E\u003Cdiv class=\"pgc-img\"\u003E\u003Cimg src=\"http:\u002F\u002Fp1.pstatp.com\u002Flarge\u002Fpgc-image\u002F46d0a43b5b084c75870bab8beccf6bb5\" img_width=\"850\" img_height=\"683\" alt=\"十九世纪的中国,竟涌现了一批自然科学人才,现今的我们不能忘却\" inline=\"0\"\u003E\u003Cp class=\"pgc-img-caption\"\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u002Fdiv\u003E\u003Cp\u003E这一时期文学创作有其时代的特点,旧的东西没能完全去除,新的东西不断涌入,所以,文学作品多有新旧杂陈的特点。十九世纪中期的中国内忧外患,时势之下,很多作品都在痛斥当局的腐朽不作为,抒发文人心中的忧国忧民。\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中法战争时期,清政府不顾战争形势,甚至,不惜与列强合作,万般妥协之下只求一个虚假和平。李鸿章作为清政府的外交代表与法国代表签订了新的条约,中国不但没有获得任何好处,反而失去了西南屏障,虽胜犹败。\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十二金牌事,于今复见之。”\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此诗作者对这次懦弱昏聩之举,以当年宋朝的抗金将领岳飞之事讽刺,足以证明当时国中百姓的愤怒,而清政府的行为又是多么愚不可及,相当于在把自己置于砧板之上任列强宰割!\u003C\u002Fp\u003E\u003Cdiv class=\"pgc-img\"\u003E\u003Cimg src=\"http:\u002F\u002Fp3.pstatp.com\u002Flarge\u002Fpgc-image\u002F43ad5f5d84314d6bbc7a8e524148f579\" img_width=\"850\" img_height=\"671\" alt=\"十九世纪的中国,竟涌现了一批自然科学人才,现今的我们不能忘却\" inline=\"0\"\u003E\u003Cp class=\"pgc-img-caption\"\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u002Fdiv\u003E\u003Cp\u003E洋务运动时期的文学创作多有讽刺、针砭时事之意,此时,中国的文人不再单一,只知沉迷于八股科举,曾经被科举僵化的思维逐渐变得活跃了起来,强烈的爱国精神让他们的作品充满了生机与活力。这也如同大唐时期的科技创新一样,文学创作也是力求革新,更贴近现实。\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洋务运动是一场由失败的封建大地主统治阶级领导的自救运动,美国汉学家芮玛丽这样评价这一阶段的“自强”运动:“不但一个王朝,而且一个文明看来已经崩溃了,但是,由于十九世纪六十年代的一些杰出人物的非凡努力,它们终于死里求生,再延续了六十年。”\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现在,我们再次回望整个洋务运动,虽然,它是一次不算成功的尝试,但是,其精神还是值得我们去学习的。对于学问,任何人不可自我封闭,还是要去与外界多接触一下,学习一些最新的东西,这样才能不断的创新进步,更不至于落后于人。\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参考资料:\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洋务运动的思想革新》、《清朝世界秩序的近代转型》、《洋务运动与中国早期现代化问题研究》】\u003C\u002Fp\u003E\u003C\u002Fdiv\u003E"'.slice(6, -6), groupId: '6715954045627925004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