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003Cdiv\u003E\u003Cp class=\"ql-align-center\"\u003E文 | 李栩然\u003C\u002Fp\u003E\u003Cp class=\"ql-align-center\"\u003E微信公众号:栩先生(公众号ID:superMr_xu)\u003C\u002Fp\u003E\u003Cdiv class=\"pgc-img\"\u003E\u003Cimg src=\"http:\u002F\u002Fp3.pstatp.com\u002Flarge\u002Fpgc-image\u002F74bddef7c2b4453d9bae2b26f56dbfdc\" img_width=\"4076\" img_height=\"2712\" alt=\"初入职场,比从成功里学经验更重要的,是从失败里学教训\" inline=\"0\"\u003E\u003Cp class=\"pgc-img-caption\"\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u002Fdiv\u003E\u003Ch1\u003E\u003Cstrong\u003E1\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h1\u003E\u003Cp\u003E\u003Cstrong\u003E工作初期是学“成功经验”还是学“失败教训”?\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很多人进入职场后,会急切地寻找各方面的指导和帮助,上知乎、订阅公众号、读畅销书……\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东西看了一大堆,真正能触动自己的却很少。\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这是因为,这些内容里大部分都是成功者的“成功经验”,鲜有真正痛彻心扉的“失败教训”。\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在我看来,工作初期只盯着别人成功的经验并没有那么有用。\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一方面,许多人成功后总结经验时往往会掺杂大量的渲染、夸张(比如,每年都能听到许多高考状元侃侃而谈,自己是如何如何不学习,天天吃喝玩乐然后考状元的。你信你去考一个?),并不会那么真实;\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另一方面,成功的经验太多、太泛了,听多了更不知道该信谁的。\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失败的教训之所以珍贵,就在于真实。\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在经历惨痛失败后,回头总结的教训总是会分外的深刻和打动人心。此外,与成功经验不同的是,你按照别人的经验去做不一定能成功,但如果你无意中也走了别人曾经失败的老路,那多半会失败。\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每一个失败的教训都代表着你前进路上可能遇到的坑,你能早一点知道该是多么的幸运。\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自己的失败教训也一样,这就像是高考复习时的“错题本”一样,在复习后期,对一道错题做一小时的深刻分析比你有用一天时间做100道对的题还要有用。\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所以在职场里知道别人是怎么得罪领导的、是怎么踩了雷区、是怎么被同事排挤、是怎么不断犯错、是怎么泯然众人的……\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对你的触动和启发,可能比听一个大牛分享十条“成功学”还要多。\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更重要的是,当你有机会与一些职场达人交流的时候,请不要把注意力只关注在“你怎么工作那么顺利?”“你是怎么当上领导的?”。\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这种问题他们答得多了,基本上不过脑子张口就来。\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而你问一句:“工作这么多年,你觉得自己还有什么不足?”或者“你在工作一开始犯过什么错,是如何调整过来的”可能会得到更多更真实的答案。\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如果你能在职场里碰到一些前辈愿意真心分享他工作中的“失败教训”,请珍惜。\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我虽然强调“失败教训”,只是为了启发大家换个角度思考问题,并不是真的排斥“成功经验”,我所鄙视的是一群失败者的“成功经验”。\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我也很不能理解,为什么现在许多公众号和知乎答案里,都能看到一群自己工作一塌糊涂、甚至职场失败到只能辞职当网红的人。\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来给大家大谈特谈“职场成功经验”,灌“励志鸡汤”,这和当年一帮“神医”、“气功大师”给人开安慰药有什么区别?\u003C\u002Fp\u003E\u003Cdiv class=\"pgc-img\"\u003E\u003Cimg src=\"http:\u002F\u002Fp1.pstatp.com\u002Flarge\u002Fpgc-image\u002F4e63ce600b434dc4bcf650d5b2734b85\" img_width=\"5870\" img_height=\"3299\" alt=\"初入职场,比从成功里学经验更重要的,是从失败里学教训\" inline=\"0\"\u003E\u003Cp class=\"pgc-img-caption\"\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u002Fdiv\u003E\u003Ch1\u003E2\u003C\u002Fh1\u003E\u003Cp\u003E\u003Cstrong\u003E工作几年后是选择继续“熬”还是果断“跳”?\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这一条许多人可能都谈过,但他们多是从客观理性的角度,分析跳槽的利与弊、最佳跳槽时机等等。\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我却更喜欢揣摩人性,在我看来,工作两三年积累一定经验后,许多人之所以在“跳槽”与“继续熬”之间摇摆不定,许多时候只是出于一种患得患失的心态。\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排过队,不管是机场过安检、景区等着上厕所,你总会感觉你排着的这个队前进很慢,要让你换支队伍排吧,觉得已经排了这么久了;\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真下定决心换队伍吧,又怕自己一走原来的队伍变快了,更担心原本排在你后面的人,比换了队伍的你还要快。\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这也是许多人在工作两三年后的“跳槽心理”。\u003Cstrong\u003E跳出去后觉得不如不跳,留下来又觉得心有不甘。\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如果跳不出这个心理怪圈,你永远都会有得不偿失的挫败感,更永远找不到跳槽与工作之间的节奏点。\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说了那么多,我分享下自己在这方面的思路,那就是:\u003Cstrong\u003E哪个好,选哪个。\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你可能会说这不是废话吗,鱼与熊掌不可兼得啊。\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其实通过特殊的邪招,你即使不能兼得,也能都尝了之后再选择。\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工作两三年后,在真正打算跳槽前,我就开始重新做自己的简历然后放到网上,或者故意去投一些自己感兴趣的职位,甚至会找一些机会去参加一些单位的面试。\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虽然不一定真的马上要跳,但这样做,一方面通过简历的通过率和与不同单位间的沟通面试情况,可以更方便地帮助你明确自己当前的市场价位,甚至能大致摸出这时候跳槽找工作的“上下限”,这个过程中如果有明显突破上限的机会当然要抓住;\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你可以更清晰地知道自己能力与经验上的不足,如果这些不足能通过你当前的工作补回来,则不需要那么急着跳,如果当前的工作明显不能弥补你的不足,那当然要想办法跳了。\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要知道,找工作、投简历、面试完全不需要在你打算跳槽的时候才进行的。\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为什么我会称这个为邪招呢,因为这对大多数公司的HR而言,都是极不友善的行为,耗费了他们的人力物力筛选简历、组织面试,而你只是去打个转看看而已……说实话,很过分……\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strong\u003E职场里不只讲“方法”、更要讲“心法”。\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其实,我对职场里大多数做事的成功方法和经验,都是抱怀疑态度的。\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因为每个人面对的工作环境、人际关系以及个人的天赋、能力基础都是不同的,同样的做法别人得心应手,你照着做就可能发现各种别扭,除了使用办公软件类的方法,很难真正找出放诸四海而皆准的职场“成功学”。\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我曾经与许多在事业上很成功的人交流,试图去总结他们的共同点,更想要抽丝剥茧、提纲挈领地找出一些普适性方法,但发现真的很难。\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不过,通过大量的交流与分析,我还是提炼出了一些成功人士总结经验时的共同点,其中的一点我感触十分深刻,那就是:\u003Cstrong\u003E他们始终对自己过去的每一段经历充满感恩。\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我们老总聊天时曾说起,他觉得当年上山下乡赶牛放羊的落魄经历,对他今后的成长发展影响深远;\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一位非常有魅力的领导,当年受人排挤,去了一个闲置部门,一待就是十年,后来被重新重用,每次回忆起他赋闲的十年,居然没有一点抱怨的样子,反而充满感情……\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我曾苦苦思索,为什么他们都会对过去的经历有这种感觉,这到底代表了什么样的特质和做事为人的方法。\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直到有一天豁然开朗,这根本不是什么做事的具体的方法,而是一种很厉害的“心法”。\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strong\u003E站在当前,对自己过去一切的充分肯定,不管过去是近道、小路、弯路还是回头路,都是你走过的唯一的路,你怎样看待这条路,这条路也会怎样地去影响你。\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这种心法最厉害之处,在于可以永远使自己处于一种积极向上、勇往直前的精神境地里。\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想象一下,如果你对过去的失败总是充满悲观、避而不谈,如果再遇到类似的挫折,会不会更加信“命”,更加没了去面对、去解决的勇气?\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而如果你换种思路,把过去的每一段经历都当成是修行,再大的困难都没有打倒你,你还反而从这种不利的环境里汲取了力量、得到了提高,那还有什么东西能阻挡你的脚步,如果条件和环境更理想,岂不是会发展得更好?\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我只想强调,工作初期,可能每个人的注意力都集中在做好事情、处好关系等具体的方法上。\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但时间一长,一定要从更高的思维层面去找问题、分析问题、处理问题,一辈子都只满足于研究工作方法,也就只能被具体的工作束缚一辈子了。\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老规矩,说了那么多“道”的东西,也给大家准备几条小提示。\u003C\u002Fp\u003E\u003Ch1\u003E3\u003C\u002Fh1\u003E\u003Cp\u003E\u003Cstrong\u003E第一,刚入职的新人要不要得表现很积极?\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这是许多新人的共同疑问,但已经有了很好的答案,那就是做好“期望值”管理,你一上班就开始每天没事加班加点,一早来打扫卫生,晚上还等着所有人走了才走,你能坚持多久?\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关键是,你这样做的时候不一定有人夸你,但有一天你坚持不下去了,一定会有人指责你。\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相反,你一开始表现正常,后面表现出众,才会更让人惊艳。所以,最好的方法是表现“积极的态度”,而不是做大量“积极的工作”。\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积极的态度,比如,领导交给你一件事,你提出好几种看法,表示你能为了工作做更多思考;真有需要,就留下来和大家一起加班,表示你是为了工作可以不惜力的人等等。\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我之所以不厌其烦地再讲一遍,是因为我觉得,做好期望值管理真的是一个好方法。\u003C\u002Fp\u003E\u003Cdiv class=\"pgc-img\"\u003E\u003Cimg src=\"http:\u002F\u002Fp1.pstatp.com\u002Flarge\u002Fpgc-image\u002Fa1142f7df30f49178c04eff8126398c4\" img_width=\"4032\" img_height=\"3024\" alt=\"初入职场,比从成功里学经验更重要的,是从失败里学教训\" inline=\"0\"\u003E\u003Cp class=\"pgc-img-caption\"\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u002Fdiv\u003E\u003Ch1\u003E4\u003C\u002Fh1\u003E\u003Cp\u003E\u003Cstrong\u003E第二,如何快速渡过刚工作时的“初适期”\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一般新人刚开始工作时都容易陷入不知道干啥、也干不了啥的尴尬境地,看着大家都在忙碌心里很着急,但又不知从何入手。\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我有个操作简单又很有效的方法,那就是多学习工具。\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入职后,优先去摸索研究单位里常用的一些办公用品,如打印机复印机传真机(有些几十、百八万的复印机还是需要好好研究下的),包括会议室的投影设备、视频设备,同时多掌握一些常用的办公软件(Excel的函数分析、图表,PPT排版,Projiect计划表、SAP系统等等)。\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工作的方法、思路、心法都是需要工作一段时间后积累才能理解总结的。\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但工具不是你学一点就能看到自己的进步,更重要的是你掌握这些工具后,可以很容易地融入或参与到部门工作中,因为任何一项工作都会有使用这些工具的时候。\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工具这种东西就像游泳骑自行车一样,学会了就是你的。\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我见过许多从知名咨询公司出来的人,别的怎么样我不敢说,但PPT和EXCEL绝对玩得很溜,VBA写得飞起,一出手就会让人觉得”很专业“。\u003C\u002Fp\u003E\u003Cp class=\"ql-align-center\"\u003E\u003Cstrong\u003E—— END ——\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 class=\"ql-align-justify\"\u003E\u003Cstrong\u003E栩先生说\u003C\u002Fstrong\u003E:感谢阅读,我是栩先生,文章来自我的个人原创微信公众号\u003Cstrong\u003E“栩先生”(栩念xu)(公众号ID:superMr_xu)。\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 class=\"ql-align-justify\"\u003E\u003Cstrong\u003E关注公众号,\u003C\u002Fstrong\u003E在菜单栏可以直接读我的更多\u003Cstrong\u003E成长干货、深度思考\u003C\u002Fstrong\u003E等全网热文,和关于\u003Cstrong\u003E毛主席\u003C\u002Fstrong\u003E的精品文章。\u003C\u002Fp\u003E\u003Cp class=\"ql-align-justify\"\u003E公众号后台回复“\u003Cstrong\u003E社群”\u003C\u002Fstrong\u003E,加入后即可获得\u003Cstrong\u003E成长礼包,已有上千人一起抱团成长。\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 class=\"ql-align-justify\"\u003E希望你喜欢今天的文章,欢迎转发评论。\u003C\u002Fp\u003E\u003C\u002Fdiv\u003E"'.slice(6, -6), groupId: '6715568910520812043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