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003Cimg src=\"http:\u002F\u002Fp3.pstatp.com\u002Flarge\u002Fpgc-image\u002FRVQS9br6HoUPgk\" img_width=\"639\" img_height=\"254\" alt=\"口述·我与良渚的故事 | 刘斌:良渚古城发现记\" inline=\"0\"\u003E\u003Cp\u003E考古学家发掘发现的良渚古城,\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实证了中华五千年文明史,\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被誉为“中华第一城”!\u003C\u002Fp\u003E\u003Cimg src=\"http:\u002F\u002Fp3.pstatp.com\u002Flarge\u002Fpgc-image\u002FRVRFtpzJCnNRg\" img_width=\"400\" img_height=\"226\" alt=\"口述·我与良渚的故事 | 刘斌:良渚古城发现记\" inline=\"0\"\u003E\u003Cp\u003E从反山、瑶山、汇观山到莫角山……\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良渚古城究竟是如何一步步被发现的?\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今天,一起来聆听\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刘斌\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口述·我与良渚的故事。\u003C\u002Fp\u003E\u003Cimg src=\"http:\u002F\u002Fp1.pstatp.com\u002Flarge\u002Fpgc-image\u002FRVQS9cU42siEPD\" img_width=\"295\" img_height=\"144\" alt=\"口述·我与良渚的故事 | 刘斌:良渚古城发现记\" inline=\"0\"\u003E\u003Cp\u003E\u003Cstrong\u003E刘斌:良渚古城发现记\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img src=\"http:\u002F\u002Fp3.pstatp.com\u002Flarge\u002Fpgc-image\u002FRWwo8M21V5wbkt\" img_width=\"517\" img_height=\"299\" alt=\"口述·我与良渚的故事 | 刘斌:良渚古城发现记\" inline=\"0\"\u003E\u003Cp\u003E(点击音频聆听详情)\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莫角山发现后,当时考古学界有一种观点,认为这座规模巨大的土台,本身就构成了外高内平的防卫性质,具有城防的概念,所以起名叫台城。并认为在低湿的江南水乡地区,或许早期并没有像北方那样的具有城墙的城存在。\u003C\u002Fp\u003E\u003Cimg src=\"http:\u002F\u002Fp3.pstatp.com\u002Flarge\u002Fpgc-image\u002FRWwo8MIC3WuMua\" img_width=\"1080\" img_height=\"709\" alt=\"口述·我与良渚的故事 | 刘斌:良渚古城发现记\" inline=\"0\"\u003E\u003Cp\u003E莫角山大型建筑基址上的沟埂遗迹\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那么,良渚遗址是否有城墙呢?\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2006年,随着莫角山西南部的\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葡萄畈遗址的发掘,\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答案逐渐清晰起来。\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strong\u003E2006年6月—2007年1月\u003C\u002Fstrong\u003E,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为了了解良渚遗址重点保护区域内农民住宅外迁安置点的地下情况,在瓶窑葡萄畈村高地西侧发掘时,发现了一条良渚文化时期的南北向河沟,宽约45米,深约1米,河沟内有较厚的良渚文化生活堆积。\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当时我很想搞清河东岸的高地与河的对应关系,因此利用民房之间的一小块空隙,做了2×4米的局部解剖,在挖到距地表约3米多深时发现了一层石块,这些石块呈散乱分布,高低不平,所以不是一个生活的地面。\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石头刚发现时,已经快到年底了,这一小片的石头开始几天我也并没有太在意。后来想着这些棱角分明的石块显然应该是人工开采的石块。那么这些石块会取自哪里呢?它们又是怎样被运输过来的呢?而从石块以上的堆土看,是较纯的黄色黏土,中间也没有间歇的活动面,因此这3米多高的堆土应属于短时期一次性堆筑而成。而且我知道现在当地在修建河堤和水库大坝时,都用的是这种山坡上的黄色黏土,那么这条压在村子下的长条形的高地会不会是良渚人的苕溪大堤呢?这些问题越想越觉得有意思,常常想得彻夜难眠。\u003C\u002Fp\u003E\u003Cimg src=\"http:\u002F\u002Fp1.pstatp.com\u002Flarge\u002Fpgc-image\u002FRWwo8N58cOSWW0\" img_width=\"720\" img_height=\"475\" alt=\"口述·我与良渚的故事 | 刘斌:良渚古城发现记\" inline=\"0\"\u003E\u003Cp\u003E刘斌讲述良渚古城考古历程(资料图)\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我们向当地民工打听,问他们在高地的其他位置挖井时是否也曾发现有类似的石块,好几个民工都反映在打井时他们挖到过石块,如果一公里多长的葡萄畈高地是良渚时期人工修建的苕溪大堤的话,那该是多么浩大的工程啊!\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strong\u003E2007年元旦的前夜\u003C\u002Fstrong\u003E,我从工地上给张忠培先生打电话,汇报了我的发现和推断。根据葡萄畈遗址的发现和推测,我们向国家文物局申报了2007年莫角山周边的考古调查、勘探计划,并得到了批准。\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strong\u003E从2007年3月开始\u003C\u002Fstrong\u003E,我们首先以葡萄畈遗址为基点,向南北做延伸钻探调查和试掘。根据前期发掘对土质和遗迹的认识,我们确定了3个方面的内容作为下一步钻探寻找相关遗迹的标准:一、这一遗迹是用较纯净的黄色黏土堆筑的;二、黄土的底部铺垫石头;三、黄土和石头遗迹以外是当时的沟壕水域分布区,上层为浅黄色粉沙质淤积层,底部为青灰色淤泥层,靠近遗迹边缘有良渚文化堆积。\u003C\u002Fp\u003E\u003Cimg src=\"http:\u002F\u002Fp3.pstatp.com\u002Flarge\u002Fpgc-image\u002FRWwo8fH63jP0LG\" img_width=\"1080\" img_height=\"720\" alt=\"口述·我与良渚的故事 | 刘斌:良渚古城发现记\" inline=\"0\"\u003E\u003Cp\u003E良渚古城勘探工作照\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根据这些标准,\u003Cstrong\u003E2007年上半年\u003C\u002Fstrong\u003E我们通过钻探确认了南起凤山、北到苕溪,宽约60米、长约1000多米的遗迹分布,为了验证我们的钻探成果,我们选择了在旧104国道北部的白原畈段进行解剖发掘,因为白原畈段的高地靠近苕溪,高地的堆土在历次修筑大堤时已经被取掉了。钻探发现的石头地基距离地表只有40厘米左右,在水稻田耕土的下面就是良渚文化的堆积,在这里发掘不仅见效快,也可以尽可能地减少考古发掘所造成的破坏。根据钻探所反映的堆积状况的不同,我们在此分4段进行了探沟解剖。通过解剖我们进一步肯定了这一遗迹在分布和堆筑方式上的连续性,而且在遗迹的内外两侧都有河沟分布,河沟边缘普遍叠压着良渚文化的生活堆积,陶片特征与葡萄畈段所出陶片一致。这使我们对钻探的手段和成果充满信心。当时虽然还没能确认是否是城墙,但四千多年前这样大的工程也足以让我们感到震撼。在体会初战告捷的心情的同时,我们也迎来了新的挑战和困惑。经过半年的钻探发掘我们发现,这段城墙南端连接到了自然的山体凤山上,而北端则叠压在了现在东苕溪的大堤下面。\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strong\u003E6月9日\u003C\u002Fstrong\u003E,我们在继续钻探寻找中,在河池头村路北的高地下面发现了一片石头遗迹,为我们探寻良渚古城的城墙,打开了一扇窗口。\u003Cstrong\u003E6月19日\u003C\u002Fstrong\u003E,张忠培先生考察了白原畈段的发掘现场,听取了我们的调查和发掘汇报,张先生兴奋地说,这个发现的意义,不亚于当年反山、瑶山的重大发现。新发现的大型石砌遗迹规模如此宏大,在中国同时期中还没有第二个,下一步的考古发掘工作要通过钻探等手段,了解这一遗迹的结构、营建过程以及其中的石头和黄土来源等问题,认识遗迹的功能,理解这一遗迹与莫角山遗址的关系。\u003C\u002Fp\u003E\u003Cimg src=\"http:\u002F\u002Fp1.pstatp.com\u002Flarge\u002Fpgc-image\u002FRWwo8fjEexHRbM\" img_width=\"1080\" img_height=\"720\" alt=\"口述·我与良渚的故事 | 刘斌:良渚古城发现记\" inline=\"0\"\u003E\u003Cp\u003E良渚古城西城墙白原畈段发掘工作照\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strong\u003E6月19日下午\u003C\u002Fstrong\u003E,我陪同张先生一起到余姚参加田螺山遗址现场馆落成典礼。\u003Cstrong\u003E6月23日晚上\u003C\u002Fstrong\u003E,张先生又特意从宁波返回良渚,要在良渚住两天,再好好看看。\u003Cstrong\u003E6月24日上午\u003C\u002Fstrong\u003E,张先生给我出了几道题目,要我回答葡萄畈遗址下一步的发掘计划,以及今后怎样围绕莫角山、土垣等大型遗址开展考古工作。与葡萄畈相关的遗迹,到底是古代苕溪的大堤,还是围绕莫角山遗址的城墙,成了摆在我们面前必须要回答的问题。\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张先生走后,我召集考古队开会,一方面做好葡萄畈与白原畈发掘现场的后续保护工作。另一方面,我们研究地图,踏看现场,围绕着是城墙还是大堤的问题,做了各种可能性的推断,如果是围绕着莫角山的城墙,那么北墙可能在哪个位置;南墙可能在哪个位置。我们开始兵分两路,一组沿着凤山向东寻找,另一组沿着河池头的南面向东寻找。可是几天下来,一点苗头都没有。于是我们改变策略,大家集中在一起重点寻找北城墙。河池头南面没有,我们又到河池头北面寻找。\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功夫不负有心人,\u003Cstrong\u003E直到9月28日\u003C\u002Fstrong\u003E,我们钻探确认了从苕溪大堤到雉山的800多米长的墙体。北墙找到了。可这真的是北城墙吗?我们又面临着同样的问题。我们找到的北城墙在接到雉山上之后,又消失了。此时还是不能排除这是古代苕溪大堤的可能性,因为这一段与北面的苕溪大堤还是相平行。\u003C\u002Fp\u003E\u003Cimg src=\"http:\u002F\u002Fp3.pstatp.com\u002Flarge\u002Fpgc-image\u002FRWwo8gC1fcVf7V\" img_width=\"1080\" img_height=\"720\" alt=\"口述·我与良渚的故事 | 刘斌:良渚古城发现记\" inline=\"0\"\u003E\u003Cp\u003E良渚古城北城墙发掘工作照\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从2007年10月1日开始,我们在雉山东面设定了几条钻探目标:一是沿雉山一路向东北方向,如果找到了,那就是苕溪的大堤;二是沿着雉山向南钻探,把雉山设定为城墙的转角;三是沿着雉山东面的前山向南的高地钻探,把前山设定为城墙转角。第一条在雉山和现在苕溪大堤之间,来回寻找,一直钻探到安溪的杜城村,也未能发现可疑目标。第二条在前山南面的高地下面,也未能找到我们要寻找的石头地基。而雉山向南的钻探也迟迟未能发现石头的踪迹。难道真的是古苕溪的大堤吗?到10月下旬,我们几乎探遍了从雉山、前山到旧104国道之间的南北1000多米长的范围,最后终于在金家弄村北面的一块叫“外逃顶”的农田里钻探到了下面的石头。有了目标,我们迅速向南北扩大,北面连接到了雉山的东面,南面一直到小斗门村。当确认无疑是东城墙后,就开始理直气壮地宣布:“这回可以肯定是城墙而不是苕溪大堤了。”有了东西北三面,南面的城墙位置就容易确定了。\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10月29日我们终于在何村东面的台地下面钻探到了石头,然后迅速向两端延伸,至11月5日确认了南城墙的分布范围,东起小斗门村西,西至东杨家村与凤山东坡相连,全长约1600米。\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至此一个东西1600—1700米,南北1800—1900米,总面积约300万平方米的四面围合的良渚古城,已经真真切切的摆在了我们的面前。真的不敢相信它竟是那么的庞大,远远超出了我们以往对于良渚文化的认知。\u003C\u002Fp\u003E\u003Cimg src=\"http:\u002F\u002Fp1.pstatp.com\u002Flarge\u002Fpgc-image\u002FRWwo8ge1e99iAJ\" img_width=\"400\" img_height=\"226\" alt=\"口述·我与良渚的故事 | 刘斌:良渚古城发现记\" inline=\"0\"\u003E\u003Cp\u003E被城墙四面围合的良渚古城\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为了尽快证实我们的钻探成果,我们同时在北城墙开了2条探沟,东城墙和南城墙各开了1条探沟,进行解剖性发掘。发掘的结果证明四面城墙在结构上、堆筑方式上与生活堆积的年代上都是完全一致的。底部普遍铺垫石头,上面主要用黄色黏土堆筑,四面探沟中叠压着的城墙坡脚均有良渚文化堆积,从堆积中所包含的陶片看,也都是良渚文化晚期的相同阶段。这为证明四面城墙的整体性和同时性提供了可靠依据。\u003C\u002Fp\u003E\u003Cimg src=\"http:\u002F\u002Fp3.pstatp.com\u002Flarge\u002Fpgc-image\u002FRWwo8hm94gIeMp\" img_width=\"1080\" img_height=\"608\" alt=\"口述·我与良渚的故事 | 刘斌:良渚古城发现记\" inline=\"0\"\u003E\u003Cp\u003E良渚古城城墙分布\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11月7日,我与曹锦炎所长向省文物局鲍贤伦局长汇报了良渚古城的考古发现。\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11月9日,鲍局长考察了发掘现场,开始筹划新闻发布会。11月26日,邀请了北京大学严文明先生到良渚考察,严先生看了遗址发掘现场,并听取了工作汇报,对于良渚遗址的考古工作和良渚古城的发现,给予了高度评价。严先生说:“良渚文化对于整个中国的文明影响很大,这与这个文化发达的高度有关,现在这个城的发现更加证明了这一点。多年来良渚的工作已经证明了这里是良渚文化的中心地区,这个区域有反山、瑶山、汇观山祭坛与墓地,有莫角山30多万平方米的大型土台。现在良渚古城的发现更加证明了这个认识,良渚古城是良渚文化社会发展的一个标志。”\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11月29日,在良渚遗址管委会召开了新闻发布会,由浙江省文物局鲍贤伦局长作了新闻发布。良渚古城的发现被誉为“石破天惊”“中华第一城”,震动了考古界,引起了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考古界的专家学者和社会各界人士,以及省内外领导,纷纷前来参观考察。\u003C\u002Fp\u003E\u003Cimg src=\"http:\u002F\u002Fp1.pstatp.com\u002Flarge\u002Fpgc-image\u002FRWwo93G8wcMcTq\" img_width=\"400\" img_height=\"226\" alt=\"口述·我与良渚的故事 | 刘斌:良渚古城发现记\" inline=\"0\"\u003E\u003Cp\u003E目前已知的良渚古城是一个具有宫殿区、内城、外城和外围水利系统四重结构的庞大都邑\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2008年4月8日,良渚古城的考古发现,被评为2007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良渚古城的发现将以往发现的莫角山遗址及反山贵族墓地乃至良渚遗址群内的许多遗址组合为一个整体,为研究良渚遗址群130多处遗址的整体布局和空间关系提供了新的资料。\u003C\u002Fp\u003E\u003Cimg src=\"http:\u002F\u002Fp3.pstatp.com\u002Flarge\u002Fpgc-image\u002FRWwo94U9bvuVz4\" img_width=\"108\" img_height=\"41\" alt=\"口述·我与良渚的故事 | 刘斌:良渚古城发现记\" inline=\"0\"\u003E\u003Cp\u003E良渚古城的考古成果\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得到国内学术界的广泛认可。\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张忠培先生早在1995年就根据反山、瑶山等墓地的发现撰文指出,良渚文化已经进入文明社会,随着良渚古城的发现和日益丰富的考古成果,他进一步指出,“从目前的考古发现和研究来看,如果我们要谈中华五千年文明,只有良渚文化的良渚遗址能拿得出来”,而这一时期是神权和军权并重的神王之国的国家形态。\u003C\u002Fp\u003E\u003Cimg src=\"http:\u002F\u002Fp1.pstatp.com\u002Flarge\u002Fpgc-image\u002FRVrADAHHGtOw1k\" img_width=\"1080\" img_height=\"922\" alt=\"口述·我与良渚的故事 | 刘斌:良渚古城发现记\" inline=\"0\"\u003E\u003Cp\u003E反山墓地出土象征着神权、王权的玉琮王 \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严文明先生在2016年良渚文化发现八十周年学术研讨会上讲到:“假若良渚是一个国都的话,那些(指福泉山、寺墩等)就是各个州郡所在地,这就是一个很像样的广域王权国家了。”\u003C\u002Fp\u003E\u003Cimg src=\"http:\u002F\u002Fp1.pstatp.com\u002Flarge\u002Fpgc-image\u002FRWwo94xtdEB6a\" img_width=\"400\" img_height=\"226\" alt=\"口述·我与良渚的故事 | 刘斌:良渚古城发现记\" inline=\"0\"\u003E\u003Cp\u003E李伯谦先生认为,良渚文化已正式进入王国阶段,是中国王国阶段的开端。随着几次国际会议的召开,良渚古城也越来越得到国际考古学家的关注,伦福儒先生最近与刘斌先生撰文指出,良渚古城已展现出强大的社会组织能力,良渚文化的复杂程度超过英国的巨石阵、希腊的克罗斯等早期文明,已超出酋邦的范畴,是东亚最早的国家社会。\u003C\u002Fp\u003E\u003Cimg src=\"http:\u002F\u002Fp3.pstatp.com\u002Flarge\u002Fpgc-image\u002FRRvLErOBKaT8wY\" img_width=\"640\" img_height=\"80\" alt=\"口述·我与良渚的故事 | 刘斌:良渚古城发现记\" inline=\"0\"\u003E\u003Cp\u003E● 琮王钺王同框,良渚玉器故宫首展!单霁翔:新老世界遗产碰撞出火花!\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 口述·我与良渚的故事丨赵晔:莫角山考古发掘记\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 口述·我与良渚的故事丨王宁远:外围水利系统发现记\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 口述·我与良渚的故事丨王明达:反山良渚“王陵”发掘记\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 口述·我与良渚的故事丨刘斌:瑶山、汇观山发掘及反山玉器\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内容支持\u002F杭州良渚遗址管理区管理委员会、浙江新闻客户端\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部分图片摄影\u002F朱关城、杭庆龙、潘劲草、伍宗保\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编辑\u002F欣梅\u003C\u002Fp\u003E"'.slice(6, -6), groupId: '6716433751229858318
相关文章